经过反复博弈和利益交换,朝堂之上的各方势力,最终实现了微妙的平衡。
已经成为三公之一的宋昌,是从代王时代就跟随刘恒的心腹爱将。此次不仅保留了御史大夫的一品职位,还被加封为卫将军,总览长安南北军的军事指挥权。
这是刘恒加强自身对军队掌控力的一个强有力的措施,也代表着刘恒在权利中枢的权重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而作为交换的筹码,魏尚被任命为云中太守。魏尚属于军功元老一派的重要成员,行事高调,作风强硬。原本刘恒已经将其贬为布衣,但是为了实现宋昌对长安军权的掌控,刘恒便与军功元老派系进行利益交换,最终让魏尚得以官复原职。
在帝国的西北,金城太守颇起西夜病故至今已有半年。目前金城诸事皆由颇起西夜的养子夜刀主事。夜刀曾经在平定长安内乱时,阵斩叛酋东方异人,立下赫赫战功,无论是资历还是品佚,都已水到渠成。
再加之统管金城的陇西侯李伯考,也上书建议由夜刀接任金城太守的职务。刘恒为了回报当年李伯考驰援长安,力战吕通的功绩,对这项人事任命没有提出意见。但作为军功元老派系的张相如却在当中掺了一脚,将夜刀原本的陇西都尉一职,任命给了公孙昆邪。
公孙昆邪本是义渠降将,当年因为与匈奴人交战失利,为了保存实力,便带领残部投降了大汉帝国。由于张相如担任太尉以来,并未对外有过征战记录,所以公孙昆邪的投降,成为了张相如为数不多拿得出手的功绩之一。
但公孙昆邪自从带领义渠人投降之后,就一直滞留在北地郡,并没有得到长安妥善的安置,这也使得公孙昆邪心中颇有微词,时有反叛之心。
这次张相如便趁此机会,将公孙昆邪安置到了陇西,既解决了公孙昆邪的官职待遇,也给他带来的义渠军队找了一个名正言顺的安置之处,可谓一举两得。
只是陇西李氏为了进一步控制金城而推举夜刀,却不得不为此接受义渠军队的进驻,这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
相比起夜刀出身陇西军,是典型的行伍出身。公孙昆邪却出自义渠贵族,更长于左右逢源,长袖善舞。这也为下一步他成为金城太守埋下了伏笔。
下一项人事任命就到了张奉。张奉此时的职务是云中太守安远将军。安远将军属于三品杂号将军。此次任命下来,由魏尚接替张奉,而张奉调来长安,任命为京兆尹,提升了一级,从三品到了二品。这又属于张苍与张相如的双赢局面。
刘恒则趁此机会,将一直想要提拔使用的晁错任命为太子家令。晁错之前是奉常手下的文书,此次提拔也算是越级升迁了。而之所以要提拔晁错,也是因为晁错关于削藩的政见十分符合当前长安的内核利益。
孙昂由于提供了大量的匈奴情报,且将大部分军士安全带回,因此也破格提拔为四品北地都尉,加封四品广武将军。程不识冒死渡河,夜探阴山大营,也都属于立功表现,因此也破格提拔为四品屯骑校尉。凡此种种,诸项人事任命也都一一尘埃落定。
一个月后,在未央宫中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朝会。刘恒亲自为此次新任命的官员授予印绶。
孙昂与程不识并排站在丹樨之下,两位同生共死的战友此刻都有些唏嘘。虽然说从职务上两人分属上下级,但是一起在死亡在线摸爬滚打的经历,早已超越了这些官阶的桎梏,此刻两人心中,都为彼此的收获,感到由衷的欣慰。
特别是程不识,因为原本他的提拔是以孙昂的免职作为代价,这是他心里最大的隐痛。但是因为孙昂自己的努力以及气运的眷顾,竟然又一次得到了提拔,这不得不说,是程不识心里最畅快的事了。
孙昂自己当然也很满意。他以为是张奉对他的赏识才让他得以升迁。
所以虽然他对自己的努力也很满意,但是对于此次的升迁,他更多的是产生了对张苍、张奉夫子的感激之情。当然,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感,也离不开张苍这些天对他的刻意拉拢与有意举荐。张苍这样做的目的自然是想让满朝文武都知道,孙昂是他这一派系的人。
但是无论原因如何,原本已经打算退伍行商的孙昂,突然成了大汉帝国镇守一方的边军大将,这本身就是他做梦都不敢想的事。
虽然程不识和孙昂两人提拔后的品佚相同,但是由于程不识属于北军将领,所以顺序上要先于孙昂。
只听得丹樨之上,邓通高声呼喊到自己的名字后,程不识匆匆的向孙昂点了点头,便大步奔向大殿而去。孙昂也并没有等待太久,听到自己的名字后,他也连忙出列,奔向大殿。
在走上丹樨的时候,恰好遇到相向而行的程不识,两人心有灵犀般的,不约而同向对方抱抱拳行礼,既为道喜,也为道别。接受印绶的两人,随即便踏上了自己人生新的征程。两人擦肩而过的一瞬间,四目相对,真挚的战友情谊,如同滚滚江水一般喷涌而出,虽无声,却胜有声。
但是直到数年之后,程不识才意识到,两人这次的擦肩而过,竟是他们人生中的最后一次相遇。
原来所谓真正的分别,并没有刻骨铭心的仪式感。不是长亭古道,没有西风瘦马,更不会有西出阳关前,那杯送行的酒。
或许有的只是在这样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不经意的一次擦肩而过,以及对下一次相遇的许诺。在这样的期待中,有些人,有些事,就永远的留在了回忆中,便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一直到了很久以后,回首往事,程不识才真正明白,自己心中始终割舍不下的,既不是告别时的惆怅,也不是曾经共同领略过的风光。而是时光长河中,所共同拥有的那份回忆。无法释怀的也不是那些青葱岁月留下的印记,而是那一去不返的青春,以及热爱。
颇起西夜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对大汉帝国西部边陲的稳定,做出的贡献要比李伯考更大。
颇起西夜在担任金城太守期间,组织大量民壮,巩固黄河堤防,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黄河汛期的水患危害。在对黄河进行封堵的同时,他还对黄河进行了疏浚。
颇起西夜组织民夫,修建金城大沟,引入黄河水改良荒滩硷地的土壤质量,在黄河西岸新增了不少良田沃土,林地草场。这些举措大大提升了金城乃至陇西的经济水平,金城百姓虽然身处边疆,但生活水平却可比肩中原。
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大汉帝国巩固边疆地区的统治,还吸引了大量的少数民族移民到汉境,对于经济、政治各个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甚至包括多年后,晁错提出的募民徙边政策,也吸收借鉴了他的成功经验。
但是由于经年累月在田间地头组织生产和建设,颇起西夜的身体随着年龄的增大也逐渐被拖垮了。他最后一次出现在民众视野之中,是在金城北面的荒滩上组织修建金城大沟的工地上。正在勉力亲为,挥舞锄头的颇起西夜突然就倒在了地上,嘴角流唌,四肢僵直。随从们将他送至金城后,他曾经短暂恢复过神志,但是很快便撒手人寰,甚至没能等到见李伯考最后一面。
自从在长安城外与吕通恶战一场腿部受伤后,李伯考就一直没能恢复好,走路需要拐杖辅助方可平稳。虽然仍然可以骑射,但是征战沙场却已是力不从心了。
匆匆赶到金城却仍然没能见上老友最后一面,这对李伯考造成了巨大的精神打击。自此以后,陇西军政大事,他便极少过问了。除了必要军务之外,陇西大小政务几乎全部交给了次子李向打理。好在李伯考的长子李尚虽然也是腿伤无法领军作战,但是其他方面多少也能搭把手。这几年下来,陇西郡在不动声色的完成了权力交接的过程中,总体实力稳中有升。
夜刀作为陇西军中新生代的中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李伯考、李向乐见其成的。但是长安的任职命令却将公孙昆斜与义渠军队安排进陇西军中,这却是让李氏父子有些措手不及。最终在多次博弈之后,陇西李氏得到了张相如的承诺,以免除陇西每年三分之一税收为代价,将金城太守的位置让渡给了公孙昆斜。而张苍顺势推荐了袁盎任命为陇西都尉,夜刀则被封为四品骑射将军,专管白髦弓骑事务。
精于政务的公孙昆邪在金城得以大展拳脚,金城的经济发展又再次走上了快车道。而有了夜刀在陇西军中的帮助,身为陇西太守的李向可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其馀各项事务之中,也可谓如虎添翼。
岁月如刀,光阴如水。五六年的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
时间到了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这几年时间里,在汉帝国和匈奴,都发生了值得记载于史册的历史事件。
挛鞮稽粥在龙城进一步的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这期间当然少不了綦毋伊句维的鼎力相助。而中行说在綦毋伊句维的提携之下,在匈奴王庭的地位也日益水涨船高,他曾经在刘恒身边工作的经历,使他处理起匈奴王庭的种种内务也愈发得心应手。
在这几年时间里,中行说对匈奴官话已是信手拈来,而努力学习汉语的挛鞮稽粥,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与他相向而行。随着沟通的障碍越来越少,挛鞮稽粥发现自己已经越来越倚重中行说了。
而在綦毋伊句维的刻意引导之下,中行说也对匈奴的政治体制、经济结构、文化发展提出了不少切合实际的改良提议。
其中尤其是对西域的开发政策,不仅极大的提升了匈奴实际控制区的粮食产量,还通过制定严苛的法度,有效的分化了西域诸国的社会结构,通过重新扶持一批忠于匈奴的大奴隶主,不仅极大地压榨了西域的经济潜力,还给匈奴军队扩充了大量西域仆从兵。使得匈奴王朝在经济和军事两个方面,都得到了第二次飞跃式的发展。但这也为数十年后,西域对匈奴统治的决死反击埋下了伏笔。
在文化领域,诸如天文知识、医疗知识、地理勘探等方面,挛鞮稽粥采纳了中行说掳掠汉朝边民的建议,短时间内集聚了不少具有相应专业知识的汉人。
匈奴人给予这些具有专业知识的汉人优渥的待遇,又加强对他们的控制,使这些具有专业技术的汉人为匈奴王庭从事相关技术工作,短时间内极大地促进了匈奴王朝的文化发展。
经济、文化以及军事的迅速发展,很快便提升了匈奴王朝的整体实力。挛鞮稽粥借助吕通等汉朝降将的军事理论,对匈奴军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尤其是对军事指挥权的高度集权化改革,使原本以部落为单元的军事体制,逐渐转变为国家统一管理的模式,半农牧半军士的兼职军人逐渐被职业军人替代。
而这些军人所留下的生产力空缺,则被来自四面八方的战俘所替代,更少的补给保障和更小的伤亡代价,使这些奴隶逐渐成为了匈奴王庭的实际一线生产者。
而为了更大限度的扩大生产规模,提升匈奴国力,就需要发动更多的战争,获取更多的奴隶。一种更高效,目的性更强,资源更集中的游牧王朝体制,在挛鞮稽粥、綦毋伊句维以及中行说的共同设计下,逐步成型。汉帝国北方的战争机器已被制造成功,并计划投入实战。北方的狼群已经面向南方,露出獠牙。
就在这年夏天,在游牧民族中堪称高寿的大萨满綦毋伊句维终于走完了他漫漫人生长路的最后一步。
在一个平平无奇的清晨,这位亲眼目睹并亲手参与缔造了强大匈奴的老人,一如既往地打着赤脚,迈着轻缓的步子,径直向北走出了龙城。
一路上他保持着神秘的表情,口中轻声念着祈祷的祝词,为沿途跪拜的所有人,无论王公贵族还是穷苦百姓,无论男女老幼还是鳏寡孤独,他都一视同仁的给予了最大的祝福。
綦毋依句维仿佛有要事在身一般,自始至终都没有停下脚步,坚定而执着的只身离开了日益庞大且愈发繁华的龙城。
一直到他的身影被恣意生长的野草和鲜花淹没,在城边驻足眺望众人才蓦然醒悟,大萨满或许是一去不回了。突然,包括正在大殿中处理政务的挛鞮稽粥,以及很多匈奴人,突然之间产生了一种奇特的感觉,仿佛灵魂中有什么重要的部分被抽离了躯体一般,怅然若失的感觉涌上心头。
直到三日后,几乎整个龙城都倾巢而出,最终才在五十里外的一处岩洞中找到了綦毋伊句维的遗骸。
六月初六,龙城为逝去的大萨满举办了空前的葬礼后,挛鞮稽粥便率领着焕然一新的匈奴大军,离开龙城,开启了新一轮的征伐。
在大汉帝国方面,也发生了不少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刘恒接受了孝女缇萦的上书后,废除了自奴隶制流传下来的肉刑。同时,在张苍、贾谊等人的支持下,刘恒下诏免除了当年全国境内的佃租赋税,使普通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的机会。
虽然大量地主及地方豪强,仍然对佃户收取着各种名目的地租,但是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减免,有效的激发了底层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大汉帝国普通百姓对长安皇室的认同感和对国家的归属感,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前元十三年秋,未央宫统计的粮食产量,比去年提升了将近四分之一,朝堂上下一片欢腾。
但是在歌舞升平的背后,帝国边防的隐忧也在悄然浮出水面。
在举国上下大力发展民生经济,以及刘恒刻意对功勋元老派系打压的双重作用下,整个汉帝国武备松弛,国防意识不断弱化。
连续六年时间,大汉帝国的战马数量不增反降,由六年前的十万匹降至不足八万。
边境戍卒年龄老化,每年征召新兵的数量在满足南北军编制须求后,能够补充到边疆的数量寥寥无几。
汉军的武器装备更新也几乎停滞不前。战甲零落、木盾腐朽、箭羽残缺的情况在边军中彼彼皆是。甚至连部分边远地区的烽燧堡、烽火台都由于缺乏必要的维护而不得不被废弃。
具有预警功能的边境巡骑制度,也由于战马的匮乏,而越发形式化,甚至部分边郡,巡骑只在关下转一圈便草草回营。
这六年时间里,涉及军事方面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刘恒借着探视和亲公主的名义,派出申屠嘉为使臣,借机前往龙城对中行说是否叛变的真实情况一探究竟。
申屠嘉抵达龙城后,必然无可避免的会遇上已经成为挛鞮稽粥心腹,并且成为匈奴王庭重要决策参与者的中行说。
根据申屠嘉的回报情况,中行说不仅确实投降了匈奴,还成为了老上单于的重要幕僚,甚至在国策的制定上,有着不小的话语权。当然,申屠嘉并没有汇报的是,在匈奴王庭,他和中行说的博弈,实际上是落于下风的。
ps:为了表达歉意,今天将第20节一并发表,欢迎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