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引弓 > 第十八节 将军振袖拂剑锷,玉阙朱城有门阁。(唐朝 李贺 )

第十八节 将军振袖拂剑锷,玉阙朱城有门阁。(唐朝 李贺 )(1 / 1)

随着前方马蹄撞击地面的声音越来越响,远处的几个黑点迅速在孙昂瞳孔里被放大,直至看到数十名骑兵正策马扬鞭向着他们疾驰而来。

看到迎面冲来的骑兵,孙昂突然下意识的想起了樊伉居高临下向他冲来的景象,又想起了樊伉临死前在他怀中说的那句“汉军威武。”

念及此处,孙昂胸中阴霾一扫而空,万丈豪情壮志霎那间充斥胸怀,继而全身突然迸发出了一股巨大的动力,让他脑海中一切杂念消失的无影无踪。

思想清澈,双眸明亮,孙昂的眼中只剩下了手中的钢刀以及越来越近的那队骑兵。

望着快速逼近的骑兵队,孙昂不知哪里来的豪情壮志,手中钢刀向上一举,用他特有的,尖细的嗓音大喊了一声“汉军威武!”便率先向着那队骑兵发起了决死的冲锋!

孙昂身后的百馀名汉军将士,更是毫不尤豫的跟随着他的脚步,齐齐向前冲去。一时间,将有必死之心,士无偷生之念,一百多人的队伍虽然杂乱无章毫无阵型可言,却硬生生的展现出了无比激昂的士气和滔天的杀意。

直到很久以后,孙昂也不是很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在那个时刻发起决死的冲锋。但是他却清淅的记得,那时候脑海里呈现出的画面既不是龙首原上的生死一瞬,也不是长安城中的齐人之福。

反而是他在少年时,那个还是“浪荡子”的孙昂与乡间青壮在街头、在田间、在旷野的一次次的扭打和争斗。那些他本以为早已遗失在记忆长河中的画面,在他发起冲锋的一瞬间,却一股脑的全部涌现出来。

不得不说,这种失而复得的获得感,让孙昂在一瞬间体会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原来那个曾经的少年从来都未曾远去,只是躲在记忆深处默默地,被动接受自己的成长和改变。而直到最后时刻,他才恰如其分的走上台前,剖开自己的胸膛,捧出那颗许久未曾谋面却依旧炽热难当的赤子之心,为奔跑在人生道路上的自己,照亮一方前程。

孙昂想起了十多年前,一个雨过天晴的午后,满身泥泞且伤痕累累的自己躺在阡陌之中,扭头向一边吐出一口掺着血水的泥沙后,望着碧空如洗的天空,向着天空大声的喊出

“是孙昂孙大人吗?”正当孙昂还在脑海中查找自己到底是喊出了哪句豪言壮语的记忆碎片时,来自对面骑士阵中,这句久违的“孙大人”却如一碗浓稠的糖浆一般灌进孙昂的心中,让孙昂一瞬间禁不住汗毛树立,浑身发颤,也同时让他脑海中的那个少年再次退居幕后,把他又拉回现实之中。

踉跟跄跄的停住脚步,孙昂顺势将环首刀重重的插进身前的地面,然后似乎是用尽了全身力气一般,双手杵着环首刀的柄头,上气不接下气的,断断续续的说出一句:“孙昂在此。”而后便象身体被抽干一般,再也说不出半个字来了。

跟在孙昂身后冲锋的汉军将士们也好不到哪里去,停住冲锋的脚步后,甚至有些人直接就跪倒在雪地之中,稍好点的还能挪动脚步,迟疑的走到孙昂身边,目光不住的打量着越来越近的这队骑兵,当这队骑兵的身影越发清淅,汉军边军的札甲清淅可辨,孙昂身后的将士们才笃定自己真的遇到了援军。

一瞬间,胜利呼喊声几乎是同时从所有人的胸腔中喷涌而出,高喊过后,轻微的啜泣声却不合时宜的出现在了群情激昂的人群里。随即,喜极而泣的情绪如同春风播撒种子一般,在人群中迅速蔓延开来。

跪在地上的双肩耸动,把头深深的埋进雪中,抬起头来时,却早已涕泗滂沱,泣不成声;站在地上的,或与身边的战友相拥而泣,或仰面痛哭,饮泣吞声;骑在马上的或扶鞍啜泣,或拥马嚎啕,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对面那队骑士在距离孙昂三丈距离外,停下马步,纷纷滚鞍落马,但看见眼前这队汉军如痴如醉,群情激昂,哭得停不下来的情景,却也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只好扎着手,局促的站在原地。

其实这种绝处逢生的心情谁都能理解,这队边军自然也不例外,能在返程之前找到这五百汉军,也是他们多日以来的夙愿,所以其实这队边军的心情一点也不平静,甚至也很激动。

只是孙昂等人的反应着实有些出乎他们的意料,不少边军骑士本来也有感同身受的情感,但是眼泪就在眼框里打转,却很不好意思落下来。

所以这世上啊,未经他人苦,莫笑他人悲。诚不我欺也。

孙昂站在最靠前的位置,也嗅到到了对面的些许尴尬,便强控心绪,止住眼泪,抬起右臂,胡乱擦了擦脸,忍住羞赦,抬脸看了看对面一众骑士的肩章,便冲着为首的那名屯长笑了笑,说到:“让弟兄们见笑了。此番本以为脱困无望,却不料在此绝境得遇援军,一时情绪激昂,还望弟兄们莫怪。”接着双手抱拳,行了一礼。

对面的边军屯长赶忙快步走到孙昂身前,做了一个揖,接着向孙昂自报家门:“小卒乃是云中太守安远将军张奉麾下骑兵左校前曲中屯屯长韩昌。今日得遇校尉大人,实乃小人的福分。大人有所不知,这十馀日,整个边塞有数百队骑兵队不分昼夜的进入匈奴境内,查找大人与众将士的踪迹,苍天保佑,天子赐福,今日总算是找见了。”说完,还不忘向着南面又做了一个揖。

孙昂这个年纪要说没有点追求功名利禄的念想,那就真的高看他了。所以当他回到云中,面对曾经的上司四品越骑校尉,如今的从三品云中太守、安远将军张奉时,区区从五品却已经到了仕途天花板的孙昂,自然是想办法要拉近关系的。

一路亡命天涯自是身无分文,拿不出什么稀奇玩意打点关系的孙昂只好极尽能说会道的本能,将一路的艰辛血泪以及自己这些天脑海中想像出来的困难融会贯通在一起,三分事实,七分夸张,再加之三分编造,将这一路上的惊心动魄、生死一瞬,汇报得声情并茂,声泪俱下。

坐在上首的张奉自然能听出其中有不少夸大的成分,但是也只是在心里暗自哂笑,并未出言戳破。

客观上来说,孙昂能在程不识的配合下,将绝大多数汉军安全带回,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一件壮举。

尤其是在数倍于己的匈奴骑兵围追堵截之下,三渡离水河的战术运用,单纯从战术角度上来说,张奉自身是高度认可的。

虽然此番壮举是基于北军极高的执行力才得以实现,但是也必须要肯定孙昂与程不识对地形地势的巧妙运用、对时间差的准确把握,以及在细节处理方面的认真细致,再加之不错的运气,才是这支部队能够最终脱困的根本原因。

但是这些都不是张奉全盘接受孙昂的根本原因。深层次的原因实际在未央宫中。张奉的父亲是当朝丞相张苍。张苍也是追随高祖刘邦平定天下的功勋元老。

但是与灌婴、陈武、栾布等不同的是,张苍与萧何、陈平一路,同属于文官派系。如今虽贵为丞相,天下朝臣无人能出其右。但是在军中除了儿子张奉之外,再无其他拿得出手的助力。

所以在朝堂上,但凡牵涉军政相交的事务时,往往言而无果,时常遭到军功派系的掣肘。也正因为如此,张苍迫切希望自己的儿子张奉能够迅速成长起来,成为在军中有一定话语权的将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弱化军功派系对朝堂的影响力。

而张奉也十分努力,不遗馀力的抓住一切机会往上爬。这次为了能够借助搜寻孙昂和五百北军的机会再立新功,张奉冒着可能会引发边境冲突的风险,暗中擅自扩大了搜索范围,这才在侥幸中又蕴藏着必然的第一时间救下了孙昂等人。

而其中除了孙昂之外,救下了病重的程不识,还创造了一个拉拢内史栾布,分裂军功集团的机会,这对张苍、张奉父子而言,具有更大的政治意义,所以张奉更多的只是想让孙昂成为自己立下大功的代言人,主要精力却放在了还在抱病修养的程不识身上。

孙昂当然无从知晓这些幕后的极限拉扯,在他看来,能够攀附上张奉这样的军中新贵,自是三生有幸,至于说自己在张奉心里到底是什么成色,目前他还想象不到,也无从考证。

老练的张苍当然不会捧着自己儿子的奏折跑去刘恒面前邀功请赏。就在张奉的奏折到达长安的第二天,就有信使从长安北门疾驰而去,仅区区三日便到了孙昂、程不识等人正在修养的云中边关。

孙昂与程不识在张奉的督促下,连夜将出使匈奴后的见闻以及巧妙躲避匈奴大军追杀的经过,便分别在二人口述之下,由军中主薄撰写的奏章便在第二日拂晓,踏上了送往太尉府的官道。至于为何是二人口述,他人撰写,这其中也有些缘由——孙昂虽然有些笔墨,但是撰写这么重要的文书,还显得远远不够;程不识则是因为还在病榻上,亲自手书奏章,心有馀而力不足矣。

又过了三日,这两份奏章便摆在了太尉张相如的案几之上。

张相如阅罢,在次日早朝便将誊写好的奏章用绢布呈报给了刘恒,而内史栾布则受张苍的委托,将张奉的奏折也适时的呈报给了大汉天子刘恒。

摆在刘恒面前的三份奏折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一个此次和亲的始末。其中价值最大的无疑是孙昂的那份。孙昂的奏折详细叙述了发现阴山大营到龙城祭祀仪式;从中行说的叛变到最后摆脱匈奴骑兵追杀,几乎囊括了此次和亲的全部过程,其中虽然不乏主观判断的部分,但是更多的内容是对客观事实的描述。

这无疑对刘恒更全面客观的了解匈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程不识和张奉的奏折更多的是描述了摆脱匈奴追杀和搜寻发现骑兵队的过程。通过三份奏折的相互印证,刘恒相信此次孙昂等人的生还,确实充满了艰辛和危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或许运气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对于阴山大营的战略意义,以及中行说的叛变,刘恒却很难判断出其中真伪。程不识的奏折里也提到了阴山大营的所见所闻,但是没有进行分析。而关于中行说的叛变,则只字未提——这主要是因为职务所限,程不识与中行说的接触不多导致的。

为此,刘恒又一次将张苍、张相如、宋昌、薄昭以及邓通召集到宣室进行商议。

此次商议的内容首当其冲的就是中行说是否叛变的问题。作为中行说的顶头上司,邓通自然最有发言权。但是由于他曾经对中行说有提携之恩,所以,为了尽可能的避免刘恒产生怀疑,邓通对中行说的评价就相对不那么客观,虽然最终他并没有完全否定中行说叛变的可能,但是却对刘恒最终的决策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毕竟,中行说曾经作为刘恒的内侍太监,接触过不少大汉帝国的高层机密,其中包括人口、土地分布,边防兵力部署以及部分重要政策的制定,中行说都有机会接触到。所以一旦此人叛变,将会不可避免的泄露出大汉帝国的不少机密事项。这将对大汉帝国对匈奴的战略决策造成巨大的被动。

为了确认此事真伪,薄昭建议开春之后,假借赵王的名义派遣使者看望刘善,去龙城实地核实中行说是否叛变。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第二个议题则是关于阴山大营的战略威胁该如何应对的议题。这个议题张相如作为军方代表最有发言权。他结合近年来各种情报传闻的推论,认为匈奴将如此规模的军事设施设置在阴山南麓,毫无疑问是为了下一步入侵后套平原提前做好战争准备。

阴山南麓到黄河之间的这片土地,也是被称为“塞上江南”的鱼米之乡。这片得天独厚的沃土,有北面的阴山遮挡来自蒙古高原的寒风,有南面的黄河滋养肥沃的土地,一年四季气候宜人,土地平坦,水丰草美,无论是游牧或是耕种,都是上上之选。

匈奴自冒顿单于建国开始,便始终觊觎这块肥沃的土地,而对于汉帝国而言,这块巨大的平原地带,则具有更加重要的战略意义。河套平原不仅仅是抵御匈奴南下的屏障,更是长安的前哨阵地,抵御匈奴南下的重要军事设施阴山长城便是自战国时期就始终拱卫着这片战略要地。甚至可以说,在汉匈对峙的阶段,谁掌控着河套平原,谁就处于相对占据优势的战略地位。

自大汉帝国创建以来,便始终围绕着这片沃土与匈奴人你争我夺,目前后套平原北部属于匈奴实际控制,南部直到黄河北岸,属于大汉帝国疆域。这几年虽然没有爆发大规模的冲突,但是边境摩擦却始终没有停歇过。

因此太尉张相如首先提出看法,他建议加大力度修葺北地边军的各项基础军事设置,增加边防军的数量和装备储备,一旦出现匈奴大举犯边的战局,要依托长城要塞,抵御匈奴入侵的防御策略。

张苍则建议可以适当扩大迁徙北地募民实边的范围,增加北地的开发力度,使人口增长,一旦发生战争,有利于就地征兵。但是在如何动员百姓背井离乡自愿戍边的具体政策上,张苍并没有提出更具有刺激效果的提议,因此这项政策仍然局限在了之前的范畴之内,即罪犯、境外移民和志愿者。至于如何发动更多的百姓,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这次密议并没有提出更有建设性的方案。

最后一个需要商议的事项便是对孙昂等人此次和亲的评定。其实以孙昂和程不识的职位,无论赏罚都是远远不够资格进入宣室密议范畴里的。但是因为还涉及到了张奉以及其他三品以上官员的升迁,所以就将孙昂和程不识一并纳入讨论的范围了。

这里面由于张苍是张奉的父亲,所以此事张苍是不便首先开口的,而同样的原因,栾布也不能首先发言,宋昌自己就在此次人事变更范围内,属于当事人,自然也不便主动参与讨论。所以当刘恒提出这一提议后,便只能由张相如先进行观点阐述了。此次人事变更,是刘恒继位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也是汉帝国为了防范匈奴南下所做出的应对准备之一。当然,其中必然也包括了权利的角逐和利益的分配问题。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重生到情敌身上,和前夫破镜重圆了 穿成渣爹,打猎让四个女儿天天吃肉! 快穿:嘻嘻,你的渣男,我的忠犬 七零,谁说女兵不能当该溜子 我真没想当王爷啊 傻了吧?我才是幕后疯批大反派 禁睡区 夫君诈死?可我已经怀了郡王的崽 末法时代:我知晓世间所有魔法 药仙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