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红楼:只手补天阙 > 第72章 鬼子和棒子

第72章 鬼子和棒子(1 / 1)

冯紫英与曹变蛟银贾芸的这番话惊得几乎从座上弹起。就连一向持重的卢象升也骤然变色,眉宇间尽是难以置信。

自嘉靖倭乱乃至万历援朝一役以来,“倭寇”二字在明人心中,早已与“凶顽”、“海患”紧紧绑在一处。

贾芸这个提议,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曹变蛟第一个按捺不住,霍然起身:“贾兄!你莫不是读书读糊涂了?倭寇何等狼子野心,屡犯海疆,万历年更悍然入侵朝鲜,觊觎天朝!与这等虎狼通商,岂非资敌?简直是……是与虎谋皮!”

他性情刚直,言语间早已带了火气。

冯紫英也连连摆手,面露忧色:“芸哥儿,此话出得你口,入得我耳,万万不可再传!若让朝中那些御史言官听见,一顶‘通倭’的帽子扣下来,你便是浑身是口也难分辨!”

卢象升虽未直言反对,但此刻也紧紧盯着贾芸不解道:“贾兄,此议风险太大。且日本蕞尔小国,据闻贫瘠困乏,有何物产可供贸易?又能获利几何?恐是得不偿失。”

贾芸对他们的激烈反应早有预料。

他心下暗叹,自己若论起经史子集、八股文章,或是排兵布阵、亲临战阵,怕是给这些古人提鞋都不配。

自家几斤几两,贾芸心里再清楚不过。

可他站在数百年后回望,却看得分明——这煌煌天朝的溃败根子之一,便是“钱”!

朝廷府库空虚,边军缺饷少粮,并非无人知晓,只是许多衮衮诸公,总以为能用忠义仁孝的“家国情怀”将银钱之事遮掩过去。

他们似乎觉得多念几句圣贤书,那辽东将士便能不食人间烟火。

更令贾芸糟心的是,遍观史册,南宋偏安一隅,江南的士绅巨贾尚且知道复巢之下无完卵,肯出钱出力支撑半壁江山。

可到了如今?

放眼望去,多少豪绅巨室,只顾着兼并土地,隐匿田亩,逃避税赋,真真是一毛不拔的蛀虫!若有机会,贾芸恨不得将这些国之蠹虫连根拔起,一扫而净!

不过之后贾芸还是抛出了更令人震骇的理由:“诸位兄台稍安勿躁。我提议通商,其利有三,而最关键处,在于……遏制朝鲜。”

“遏制朝鲜?”卢象升敏锐地捕捉到这个匪夷所思的词,眉头紧锁,“朝鲜乃我大明最恭顺之属国,壬辰倭乱时,我朝倾国力救援,方存其宗庙。如今为何要遏制?”

贾芸目光微冷,声音也愈发的沉了下去:“属国?忠诚?卢兄,若我告知诸位,就在我大明将士于辽东与建奴血战,缺粮少饷之际,我们这位‘忠诚’的属国,却暗中通过边境贸易,将粮食、铁器,乃至我军动向,源源不断输送给建州女真呢?”

“什么?!”

“绝无可能!”

“朝鲜安敢如此!”

这一次,连卢象升也失声惊呼,三人脸上写满了前所未有的惊怒。

若此事为真,无异于在背后插了致命一刀!

曹变蛟猛地站起,拳头紧握咬牙道:“贾兄!你有何凭据!”

冯紫英也急道:“芸哥儿,此事关乎两国邦交,若无真凭实据,可是天大的祸事!”

贾芸心中苦笑。

凭据?他自然有,那是来自数百年后的史书明证,朝鲜在明末的骑墙与迫于压力的背叛中早有定论。

但他此刻如何能拿出来?

贾芸只能再次祭出个玄之又玄,却也是唯一能解释他之前这些“先见之明”的借口。

他脸上适时的露出一丝迷茫与郑重,缓缓道:“凭据……我此刻拿不出白纸黑字。此事,连同日本国内已发现巨大银矿(石见银山),其国主(德川幕府)极盼与我大明通商以稳固权位等情……皆源于……源于芸近来一些光怪陆离的梦境。”

他略作停顿,迎着三人惊疑不定的目光,继续道:“梦中似有仙神低语,示我以海外舆图、东瀛物产,乃至……朝鲜边民与女真部落暗中交易的模糊景象。醒来后,诸般信息却异常清淅。我初时亦觉荒诞不堪,然联系辽东局势细细思量,竟一一印证!故而……才敢有此骇俗之论。”

贾芸将这无法言说的信息源头推给“梦境”,在这神鬼之说仍有市场的时代,反而比任何缜密推论更易让人半信半疑。

书房内陷入死寂。

冯紫英、曹变蛟、卢象升三人面面相觑,震撼与困惑交织。

贾芸预言宁远守成,已然应验。

那么这更为离奇的“梦中所见”,又有几分可信?朝鲜资敌?日本有银?开海能解困局?

这一切彻底颠复了他们固有的认知,但贾芸先前展现的“神异”,又让他们不敢轻易斥为无稽之谈。

卢象升最先从震惊中恢复,他沉吟良久,方缓缓道:“若……若贾兄梦中所示,十中有一为真……那开海禁,引倭银,制衡朝鲜之阴违,倒真是一招……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险棋!”

他显然已在心中推演此举可能带来的巨大变局。

曹变蛟重重坐回去,咬牙道:“若朝鲜真敢行此不义,俺……俺定请缨,提兵问罪!”

话虽如此,他也知朝廷绝无可能同时对辽东与朝鲜用兵。

冯紫英苦笑着摇头:“芸哥儿,你每出一言,都非得让我们心惊肉跳不可么?你这肚子里,究竟还藏了多少惊人之语?”

见三人神色稍缓,贾芸心念电转,知道“通倭”之议太过惊世骇俗,需得有个更易接受的由头。

他话锋一转,语气也沉凝了几分:“其实,若论开源之计,除却海外,还有一处……近在眼前,只是动起来,恐怕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何处?”卢象升立刻追问。

贾芸指尖蘸了茶水,在小几上缓缓写了一个“南”字,低声道:“江南。东南财赋,半归国用,亦半入……豪强士绅囊中。”

此言一出,三人神色各异。

冯紫英与曹变蛟是勋贵子弟,与江南文官集团本非一路,闻言只是挑眉。

卢象升出身士林,眉头却再次紧锁:“贾兄之意是……加征?此事朝廷并非未行过,只是……”

他未尽之语,众人都明白,加征往往最后都落到小民头上,徒增民怨而已,而真正的豪强自有办法规避。

“非是简单加征。”贾芸摇头,“我是想起南宋旧事。彼时朝廷偏安,用度浩繁,却能支撑百五十年,除却海外贸易之利,其对江南赋税之整理,对士绅优免之限制,未必没有可借鉴之处。至少,那时的江南巨室,尚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肯在朝廷危难时出力。反观如今……”

他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下去,但意思昭然若揭。

卢象升沉默片刻才缓缓道:“南宋旧制,确有其不得已之处。然我大汉承平已久,士绅优免乃祖制,若强行清理,恐惹物议,动摇国本。且江南士林清议,力量非同小可……”

他虽觉贾芸所言切中时弊,但也深知其中艰难。

“故而,此议与通商一般,皆是险棋,亦是远谋。通商或可解燃眉之急,引入外银;而整顿江南,则是固本培元之策。两相比较,通商看似骇人听闻,实则牵扯利益或还不如触动江南士绅来得剧烈。毕竟,海贸之利,朝廷、勋贵、乃至沿海大族皆可分润,而清丈田亩、核实优免,却是直接与天下读书人争利了。”

他这番剖析,将“通倭”与“整江南”两件事的利害关系摆在了台面上。

冯紫英与曹变蛟相视一眼,均觉得那“通倭”虽然难听,但若真如贾芸所言能得巨利,似乎比去动江南那些盘根错节的士大夫们,反而显得……“容易”些了?

至少,刀把子握在自家手里。

卢象升心中波澜起伏。

他不得不承认,贾芸这两个提议,一个着眼于外,一个发力于内,虽都堪称石破天惊,却直指朝廷财政困顿的内核。

此少年思维天马行空,虽有纸上谈兵之嫌,但也不得不承认其眼光之毒辣,布局之大胆,已非常人可及。

他沉吟后又道:“芸哥儿之论,虽……虽看似离经叛道,然细思之,确是为国谋深之计。只是,千头万绪,如何着手,还需从长计议,谨慎再三。”

贾芸此刻也不再多言,只淡然一笑:“梦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芸之所言,是幻是真,且待将来印证。然我大明欲求中兴,确不能再画地为牢,须得睁眼看这海外世界,亦须……刮骨疗毒,清理内弊了。”

这番跨越时空的对话,在三人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

而贾芸“梦通鬼神”、“智深如海”的名声,也经由他们,在特定的圈层中悄然流传。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最废召唤师?我变终骑你怕什么? 大宋:你不写出师表,朕怎么守家? 风起赣南 闪婚后,兵痞老公他深藏不露 亮剑:开局送礼,百万倍返还! 我们那代人 约战:我有一个咖啡厅 昆仑帝龙决 荒野求生,真千金靠杀诡炸翻全网 李云龙:老子没打过这样富裕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