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稳定根基云长布淮北,欲下寿春棋巍谏玄德
关羽目光重回地图,决断道:“既然如此,我军当下要务,乃是巩固淮北,经营汝南,蓄势待发”!”
他随即下达一连串命令:“关平、秦朗!”
“末将在!”
“命你二人,各率本部,并增派兵力,迅速清扫淮北颖口、原鹿等残留袁军据点,巩固防线!”
“多派哨船巡戈淮水,监视南岸敌军动向,绘制详细水文图!尤其留意可能渡河之处!”
“同时,负责阳泉、富波等新得城池防务,协助子敬先生安抚百姓。”
“清点府库,招募流民,恢复生产,务必确保我军后方稳固,粮道畅通!
“诺!”
随后,关羽看向新降的邓当以及吕蒙“邓当,吕蒙!”
“末将在!”
关羽看向吕蒙:
你献策有功,胆识可嘉,更兼熟悉地理人情;本将军擢升你为军假司马,仍随军参赞。”
“负责斥候向导及对南岸情报搜集事宜。望你勤勉任事,再立功勋!”
而后又看向邓当:“命你所部,改编为游击营,利用熟悉地形之利,活动于汝南与九江郡交界山区,袭扰袁术粮道,打击其小股部队,搜集情报!使其寝食难安!”
“得令!”
二将拱手而去,最后,关羽看向鲁肃,语气郑重:“子敬,安民理政,招揽人心,乃稳固根基之要务,非你莫属。”
“一切民政事宜,皆由你统筹决断,如有需协调兵事之处,尽管直言。”
鲁肃拱手:“肃必竭尽全力。眼下春耕在即,当务之急是分发粮种,助民复耕。”
“同时,可效仿军师在徐州之法,遴选汝南俊才,充实郡县,亦可从中招募新兵,加以训练。”
接下来的日子,关羽军并未急于渡河南下,而是如同一只稳健的巨龟,牢牢盘踞在淮水北岸,开始扎实地经营新得之地。
鲁肃展现出卓越的理政才能,他迅速安顿流民,减免赋税,惩治豪强。
选拔当地有威望的士人协助管理。很快便稳定了秩序:春耕得以顺利进行,百姓对刘备军的认同感逐渐增强。
关平、秦朗则象两把出鞘的利剑,不断沿着淮水巡戈,清除小股袁军,将控制区向东延伸,并与钟离方向的刘备主力创建了初步的联系。
又过了几日,淮陵城中,刘备拿着关羽亲自书写的军报走进淮陵府衙:“军师,云长来报,他在吕子明和其姐夫的帮助下已夺得阳泉。”
刘备将手上关羽的军报递给高弈,脸上是难以抑制的振奋与欣慰。
高弈快速浏览着绢帛上的字迹,当看到“吕蒙”、“邓当”、“献阳泉”等关键词时,眼中闪过一丝极其复杂的光芒。
那是对历史轨迹微妙偏转的感慨,但随即被当前战略大局的考量所取代。
他放下军报,轻摇羽扇,脸上露出由衷的笑容,对刘备道:“主公,此确是天大的好事!云长将军此番不仅拿下阳泉,控扼淮北。”
“更收得吕蒙、邓当等地方豪杰,可谓军事、人心双丰收!袁术如今淮陵受挫,汝南崩裂,淮北门户洞开,其势虽大,但却已如朽木矣!”
刘备走到大幅淮南舆图前,手指点向寿春,目光灼灼:“棋巍,云长在北线已打开局面,我主力在淮陵亦创张勋大军。”
“眼下之势,是否应趁热打铁,一举拿下钟离,而后水陆并进,会攻寿春,彻底铲除袁术这个祸患?”
高弈没有立即回答,他起身走到地图前,自光沉静地审视着当前的态势,羽扇轻点几个关键点“主公欲灭袁术,此志当立。然弈以为,此刻并非全力猛攻寿春的最佳时机;需知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袁术虽连遭败绩,然寿春城坚池深,积储尚丰,若逼之太急,其必作困兽之斗,届时我军纵能胜之,伤亡必巨。”
高弈的分析如冷水浇头,让刘备从速胜的狂热中冷静下来。他凝视地图,缓缓颔首:“棋巍所虑周全。确是备有些心急了。袁术根基犹在,困兽犹斗,不可不防。那依你之见,当下该当如何?”
高弈没有立即回答刘备趁势攻灭袁术的提议。他起身走到那幅详尽的淮南舆图前。
目光沉静地依次扫过淮陵、钟离、阳泉、寿春等关键节点,手中羽扇轻摇,仿佛在梳理着无形的战略丝线。
片刻沉吟后,他方缓缓开口,声音清淅而沉稳:“主公欲乘胜席卷淮南,彻底铲除袁术,此志宏大,亦是三军将士所愿。”
“然,”他话锋一转,羽扇重点在寿春位置轻轻一叩,“弈窃以为,此刻倾力强攻寿春,恐非上策。”
“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袁术虽连遭败绩,实力大损,军心震荡,然其根本尚未动摇。”
他转向刘备,自光恳切,开始条分缕析:
其一,寿春坚城,急切难下,寿春乃袁术经营多年之根本,城高池深,粮草积储必丰。”
“张勋、纪灵虽败,仍率数万残兵退守钟离,若我强攻寿春,此二人必倾力自后袭扰,使我腹背受敌。”
“即便不顾钟离,全力围攻寿春,袁术困守孤城,必作困兽之斗。”
“我军虽士气正盛,然攻坚损耗必巨,正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纵能攻克,亦恐元气大伤,得不偿失。”
其二,内部未固,隐患犹存。
“我军新得汝南大部及淮北数城,看似疆域拓展,然此等之地,初附未久,人心浮动。”
“袁术旧吏、地方豪强,面降而心未必然。”
“云长虽勇,子敬虽智,然彻底消化这些州郡,使其为我所用,而非负担,尚需时日。”
“若此时主力深陷钟离,寿春等坚城之下,一旦后方生变,或曹操等外力介入,则我进退失据,形势危矣。”
其三,强邻环伺,鹬蚌之忧。
“此乃弈最为担忧之处。”高弈羽扇指向西北兖州方向,“曹操,枭雄也!其迎奉天子,坐拥大义名分,更兼扫平吕布,陈宫所留之乱,渐定兖州,其势日盛。”
“我徐州与兖州接壤,向为其所凯觎。若我举徐州之兵与袁术在淮南拼得两败俱伤,曹操岂会坐视良机?”
“彼若趁虚南下,直扑我徐州根本,或西向截断我归路,则我数年积累,恐为他人作嫁衣裳。”
“此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之险,不可不防。”
其四,天时地利,尚需等待。
“如今春耕在即,淮南之地,水网纵横,雨季将至。大军远征,粮草转运艰难,易受水患所困”
口“不利于我久战。反之,若我能暂停大规模攻势,利用此段时间,一方面巩固淮北、汝南防务,助民春耕,积蓄粮草。”
“另一方面,可遣使或细作,广布流言,宣扬袁术败绩,离间其麾下将吏,招揽淮南不满袁术暴政之士。”
“待其内部分化,人心离散,时机成熟,再以雷霆万钧之势击之,岂不事半功倍?”
分析至此,高弈总结道,并提出积极稳妥的战略方针:“故,弈之浅见:当下之要,在于巩固战果,消化吸收,静观其变,以待天时”。”
“具体而言:”
“一、北线:令云长、子敬全力经营汝南、淮北。稳固城防,清剿残馀,推行仁政,深根固本。”
“同时,多派哨探,严密监控寿春、钟离袁军动向,并警剔曹操方向。”
“二、中线:我淮陵主力,继续保持对钟离张勋、纪灵部的强大压力,围而不歼,或偶施小挫,使其疲于奔命,无法得到休整补充,亦不敢轻易撤离。”
“此举如同将一把利刃悬于袁术头顶,使其终日惶惶,消耗其国力军心。”
“三、外交与情报:可密遣能言善辩之士,潜入淮南,连络对袁术不满之势力。”
“如部分士族、受排挤之将领,许以好处,暗中策反。即便不能立刻成功,亦可埋下内乱的种子。”
“主公,灭国之战,非一朝一夕之功。袁术倒行逆施,民心尽失,其败亡乃迟早之事。”
“我军如今已占尽战略主动,当以我之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待我根基稳固,内忧渐平,外患暂缓,袁术内部矛盾激化之时,再以泰山压顶之势东出,则寿春可一鼓而下,淮南可传檄而定!”
“如此,方为上策,既能竟全功,又可保根本无虞。”
刘备凝神静听,脸上的兴奋之色渐渐被深思所取代。
他踱步至地图前,目光久久流连于徐州、汝南、淮南的广袤地域,最终缓缓点头,长叹一声:“棋巍所言,老成谋国,深得兵法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之精要。是备有些操切了。”
“灭袁虽急,然保全实力、稳固根基更为重要。便依棋巍之策!”
他转向侍从,果断下令:“即刻传令云长、子敬,以及淮陵诸将:暂缓大规模攻势,各部依当前态势,转入守势及休整。”
“重心转为巩固防区、安抚百姓、积储粮草、整训士卒!多派斥候,广布耳目,密切关注袁术及曹操动向!”
战略方针就此确定,战争的硝烟暂时散去,但一场关于治理、消化和战略耐心的无声较量,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