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大唐从远征突厥开始 > 第九十六章 北使长城,保荐主将

第九十六章 北使长城,保荐主将(1 / 1)

监察御史王无竞来到同城边塞的第三天,夜幕降临,边塞的月亮,高悬于“将军衙署”院内胡杨树梢之上,依旧美不胜收。

清明月色下,游骑将军陈子昂,与远道而来的监察御史王无竞,在院子里相对榆木案几而坐,共同探讨如何实干兴边。他们刚从一场深入营区、作坊与屯田点的巡视中归来。

几碟简单的边塞小菜——盐水煮的豆、风干的羊肉、一碟醋芹,佐以一壶本地酿造的、入口辛辣却后劲绵长的烧春,便是他们这漫漫长谈的佐伴。

拂云、拂月两位新罗婢女,身着素净的唐式襦裙,安静地侍立在阴影处,适时地为二人添酒、拨亮牛油灯芯,动作轻盈利落。

“伯玉,这两天我在这边塞可是大开眼界……”监察御史王无竞仰头饮尽杯中那灼喉的液体,目光仿佛穿透窗棂,投向远处月光下那蜿蜒起伏、如同沉睡巨兽脊梁般的秦朝和汉代长城遗迹,声音带着一丝被酒气与情绪浸润的低沉,“这两日见你麾下大唐特种虎贲儿郎,操练时甲胄鲜明,吼声震天,士气如虹,确是我大唐锐士风范;见那工匠作坊之内,炉火熊熊,锤声铿锵,人人奋力,百炼精钢……”

王无竞顿了顿,“此情此景,着实令人心潮澎湃,振奋不已。若我大唐万里边塞,处处军镇皆能如此气象,兵精粮足,器械犀利,何惧那突厥豺狼、吐蕃饿虎觊觎?”

陈子昂提起粗陶酒壶,为他重新斟满,微微摇头,语气平和却清醒:“仲烈兄今日所见,乃是此地上下将士、工匠、流民数月以来,戮力同心、流血流汗之果,亦是天时稍予、地利偶成,在这特定之地的侥幸之功。”

“伯玉过谦了。”王无竞说。

“我说的是实话。若要推而广之,遍及诸边,谈何容易?非止需海量钱粮支撑,更需天时、地利、人和齐聚,尤其需要朝堂诸公目光长远,给予持续不断、不受掣肘的支持……”陈子昂的话语末尾,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对朝局变幻的隐忧。

王无竞默然点头,他身为监察御史,自然明白陈子昂话语中未尽的顾虑与朝中种种牵扯:“百闻不如一见……原以为戍边就是我们边塞诗中的‘灭胡’,豪情万丈,‘黄云塞沙落,白刃断交衢’……但实地一看,真是大不一样。若没有一个好的主将,戍边士卒真是苦呀!”

“仲烈兄所言极是!所以我下午在麦田边说,戍边要实干兴边,要朝堂支持。”陈子昂说:“这边塞哪里有什么风花雪月,都是一寸山河一寸血……”

王无竞点点头,又喝了三杯酒,目光胶着在那道横亘于月光下的砖墙黑影上,思绪仿佛被拉入了更加悠远沉重的时空隧道。沉默良久,他忽然开口,声音不再仅仅是低沉,而是染上了一种历史的沉郁与悲泯:

“秦世筑长城,长城无极已。

暴兵四十万,兴工九千里。

死人如乱麻,白骨相撑委。

殚弊未云悟,穷毒岂知止。

……”

他诗意上头,一句句吟诵着,语调并不刻意高昂,反而有种压抑的平缓,但字字句句,却似饱含血泪,重重砸在寂静的空气中,充满了对暴政的控诉与对生灵涂炭的悲泯。

陈子昂凝神静听,没有插话,他知道这定是好友有感而发的新作,亦或是积郁已久、不吐不快的抒怀。他被诗中描绘的惨烈景象和蕴含的深刻历史反思所深深震撼。

诗中描绘的秦朝征发民夫、尸骨铺就长城的惨状,在这边塞冷月、汉垣遗迹的映衬下听来,格外惊心动魄,仿佛那历史的亡魂正随风呜咽。

王无竞继续吟道,语气愈发沉痛,仿佛亲身经历了那场浩劫:

“胡尘未北灭,楚兵遽东起。

六国复嚣嚣,两龙斗觺觺。

卯金竟握谶,反璧俄沦祀。

仁义寝邦国,狙暴行终始。

一旦咸阳宫,翻为汉朝市。”

诗毕,屋内陷入一片更深的寂静,唯有灯芯燃烧时偶尔爆开的轻微噼啪声,以及窗外塞风永不停歇的呼啸。

“好诗!”陈子昂这才拍手称绝:“强秦以严刑峻法立国,以举国之力筑长城御敌,然耗尽天下民力,最终不过二世而亡,社稷崩摧。长城犹蜿蜒立于天地之间,而那赫赫强秦,今又安在哉?”

王无竞长长叹息一声,那叹息里充满了诗人的无力感:“可叹后世帝王将相,往往只记取秦之兵甲强盛、武功赫赫,却极易忘却其因暴虐而速亡的惨痛教训啊!”

陈子昂深深吸了一口气,胸膛微微起伏,眼中光芒剧烈闪动。他完全明了王无竞在此情此景之下,吟出这首《北使长城》的深意。

这绝非寻常文人的怀古伤今,而是借古讽今,蕴含着对当下朝局、边事策略乃至统治根基的深切关怀与隐晦警示。

“仲烈兄此诗,真乃金石之言,振聋发聩!”陈子昂放下酒杯,神色郑重无比,“尤其‘仁义寝邦国,狙暴行终始’一句,直指治国之根本,关乎国运之长短。如今陛下……朝廷虽也武功赫赫,四夷稍慑,然边事频仍,征发不断,民力确亦颇显艰辛。”

“若庙堂之上,只知一味追求开边拓土,苛求边功捷报,而忘却了与民休养、施以仁义、抚慰苍生之道,长此以往,竭泽而渔,岂非…岂非正与那短命暴秦,走着一条相似的危险之路?”王无竞说。

陈子昂点点头,目光也转向窗外,望向那片在他手中逐渐复苏的土地,语气变得坚定:“我在居延海所为,炼铁以利甲兵,练兵以御突厥,试验垦田和晒盐……虽看似亦是‘兴工’,亦是‘用力’,然我之初衷,绝非为了满足一己之功利,而是一战定北疆!大唐边军和边民,苦突厥人数十年了,这次彻底平定!”

“对,对付突厥的饿狼,就应该用伏火雷,豺狼来了炸飞他们!伯玉,我是了解你的,这才是你陈伯玉呀!”王无竞说。

陈子昂说:“我所求者,不过是让这些戍守边塞的将士们,能活得稍具人样,少些冻馁之忧;让这方土地,能稍具自我供给之能,减轻朝廷万里转输之巨大耗费。一切的一切,最终目的,无非是求一个‘安’字。唯有边塞长久安稳,戍卒与边民能各得其所,乐业安居,方是阻隔突厥、护卫社稷的真正长久之道,这远比徒耗民力,筑起一道有形或无形、实则隔绝人心、催生怨恨的‘长城’,要重要得多!”

王无竞听到这里,忍不住以指节轻叩桌面,击节赞叹:“善!大善!子昂你此番见解,直指要害!治国如同良医治病,下猛药或可祛除一时之顽疾,然则固本培元、调和阴阳,方是身体康健、益寿延年之根本。你在居延海呕心沥血所做的一切,正是这‘固本培元’之功!此绝非秦皇劳民伤财之暴虐工程,实乃古之圣王所倡导的仁政德治,于边塞之实践!”

“我辈读书人,既读圣贤书,当以此为己任,不仅要以手中之笔记录历史之兴衰、警示后人,更要以躬行之实践,去创造一段仁政安边、富兵于民的新历史!要让后世知晓,我大唐盛世,不仅有睥睨四海的雄兵铁骑,更有泽被苍生的仁心与安邦定国的智慧!”陈子昂说。

“对,我辈读书人,要让天下人都知道,大唐盛世,不仅有睥睨四海的雄兵铁骑,更有泽被苍生的仁心与安邦定国的智慧……伯玉真乃安邦定国的大才!你既然已任游骑将军,若再立大军功,我回朝后举荐你当同城主将……”王无竞这并非是徇私,而是出于公心所说的公道话。

“同城主将?多谢王御史直言……”

陈子昂心想,别看御史官不大,监察御史确实有这个权力!

垂拱二年,狄仁杰就是这么被推荐的。御史们到地方考察官员,许多刺史都遭到了弹劾,结果到了宁州,却发现百姓对狄仁杰的评价颇高,德政突出。因此,御史们便推荐了他,武则天随即把他任命为冬官侍郎,也就是工部的副职,在朝堂继续观察和重用。后来,狄仁杰入鸾台拜相。

“伯玉,我这个监察御史,还要跟你们一起北上巡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洛阳朝堂带去最真实的见闻……不负陛下和皇太后的恩典。”聊到最后,有几分醉意的王无竞自己也热血澎湃,坚持去北疆一线巡边。

这一夜,两位挚友的对话,因这一首饱含历史血泪的《北使长城》而陡然升华。他们超越了个人仕途的浮沉、边塞军务的锁碎,将思想的触角探向了治国平天下的更高层面,关乎仁政与暴政、民生与武功、短暂强盛与长治久安的深刻辩证。

王无竞的诗,如同一口穿越千年的历史警钟,在这居延海的清冷月夜里沉沉回响,馀韵不绝,也更加坚定了陈子昂以“仁义”为本、以“实干”兴边、寻求真正长久安宁的信念。

这首诗,后来也成为了记录陈子昂和乔知之、王无竞居延海岁月的一个独特而深刻的思想注脚,标志着他们这一群人,在大唐帝国遥远的北陲,不仅是勇于任事的行动者,更是富于远见与批判精神的思想者。

在这片曾见证无数征战与兴衰的土地上,陈子昂大胆的实践与深邃的思考相互激荡,正悄然孕育并谱写着一曲不同于流俗的边塞史诗篇章。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锦瑟之谋 七零纨绔是我爹,别人鸡娃我鸡爹 水浒新梦 数码宝贝:我用骑士道具登顶 江湖武林榜 从港片开始横行 四合院:我有情报系统 我跟闺蜜穿书,在娱乐圈名声大噪 石器革命 重生后,白月光他黯淡无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