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和好唐军的将帅矛盾,让李器与刘敬同将帅一心对付突厥,再做好充分准备后,我将率两百大唐虎贲军,北上出使铁勒十五部,消灭其反唐势力,清除突厥暗使,使各部畏服大唐。正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大唐北征军的营地,陈子昂对监军乔知之陈述了心中平复北疆的战略。
垂拱二年,五月初七。
大战后的第二日,对归降的仆固怀忠、“老羊皮”康必谦一番深入询问后,陈子昂心中这个平复北疆的战略逐渐清淅:“先集成大唐远征军与同城边军的力量,安定铁勒十五部,然后收复黑沙城,再击破突厥主力军,最终将突厥人赶出漠北。”
这个战略,如同边塞天空的皓月之光,将那漠北突厥铁勒部族叛乱迷雾后的险峻路径,照出了几分轮廓
陈子昂的思绪既已理清,决心便不再动摇。子初,他当即邀上监军乔知之,深夜径直前往中军大帐求见主帅刘敬同。
大唐北征军的营地,兄弟情深的二人,并肩穿过连绵的营帐,踏着被月光洗炼的砂石地,在暗夜一起前行。
中军大帐内灯火通明,刘敬同也还没有休息,正伏案审视着随军书记官详细记录的战报,包括斩获敌人首级数目、俘虏敌军数量、缴获的兵器铠甲等,时不时用朱笔在一旁的素笺上批注几字。
大唐的军功上报有着极为严苛的流程和时间要求,战役甫一结束,前线主将需立即组织随军书记官统计战报,必须在战后三天内完成初步上报。
他的亲兵带着监军乔知之和参军陈子昂二人进帐,刘敬同严峻的脸上难得露出一丝快慰的笑意,他扬了扬手中那卷刚用镇纸压平的文书,声音洪亮:
“乔监军、陈参军,你们来得正好!前番突厥前锋军偷袭我同城,已然全军复没!这次大破突厥前锋军,斩首五六千,堪称大捷。各项战果,清点核验,均已完毕。本帅正要据此向朝廷为你们两位,也为昨夜所有浴血奋战的儿郎们,具表报功!来来来,正好一同参详,看看有无疏漏之处。”
陈子昂的目光落在刘敬同案头那厚厚的文书上,心中明白了:大唐的天下,乃是马上得来。立国之初,大唐重武轻文,这一套完备周密、赏罚分明的军功制度,正是缔造贞观盛世的基石之一。
陈子昂初次边塞从军杀敌,对大唐军功申报的细节尚不纯熟,但刚听乔知之详解大唐户籍制度后,便觉大唐帝国每一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职责、流程与规矩!这道理千年不变:学会利用好体制内的规则,往往事半功倍。而军功制度不仅关乎自己的命运,更关乎麾下二百大唐虎贲儿郎的前程,必须向刘敬同这位沙场老将请教清楚。
“大丈夫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之赏!”陈子昂朝刘敬同郑重一拱手,袍袖带风,语气诚恳,“子昂不才,效仿东汉班超,投笔从戎,实乃初次边塞从军,于诸多章程实是懵懂。恳请刘将军不吝指点,为我等读书人剖析这大唐军功之流程制度。”
刘敬同闻言,心中更是舒畅。他喜好勇毅进取的后辈,见陈子昂立下大功却不骄不躁,反而虚心求教,不由得抚掌笑道:“陈参军有此问,足见心思缜密,非止匹夫之勇。好!那本将军就与你好好分说分说,我大唐这军功制度,是何等的森严与荣耀!”
刘敬同站起身,在帐中踱了几步,烛光将他的甲胄映照得流光溢彩。
“陈参军想必深知,我朝太宗皇帝,便是这军功制度最卓越的制定者和践行者。自太原起兵,他便是一路靠着实打实的军功,封天策上将,一步步走上权力之巅,开创贞观盛世。”
谈起太宗李世民的功业,刘敬同如数家珍,眼中闪铄着与有荣焉的光芒,仿佛那些传奇战役就发生在昨日:
“忆昔太原起兵,太宗皇帝率军连克西河、霍邑,大捷之后,高祖即擢其为右领军大都督,执掌右路义军兵权,此乃军中崛起之始。”
刘敬同说:“后来,太宗亲率大军攻克长安,平定关中这龙兴之地,擢升光禄大夫,兼唐国内史,掌京畿腹心之地政务,权柄日重。”
陈子昂点点头,李二皇帝这段起家的历史他也知道。正因为他的战功彪炳,初唐一百年,武将地位比文官高。
“武德元年,浅水原一战,太宗以雷霆之势平定西秦薛仁杲,稳固大唐西疆,受封尚书令,执掌中枢机要,同时兼任右翊卫大将军,统领宫廷禁卫;旋即进封秦王,位列亲王。”
“自武德二年至四年,太宗皇帝再接再厉,接连击溃刘武周、宋金刚,收复龙兴之地太原及整个河东,大唐北疆由是稳固。加授左武候大将军,掌全国军事调度,还遥领凉州总管,统辖西北军事重镇,在军中威势更隆。”
“至武德四年,虎牢关一战而定鼎!太宗皇帝以少胜多,同时击败窦建德、迫降王世充,一举平定中原。其功之大,高祖甚至觉得无官可封,特设天策上将之尊位,准其开府,置官属,权势之煊赫,一时无二。”
刘敬同语气中充满了无尽的向往,仿佛自己也置身于李二皇帝那金戈铁马的岁月。
“其后平定关东,授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总领东部中原、河北、山东广大局域的军政民政大权。可以说,多半个大唐,皆是太宗皇帝打下并治理的。及至贞观盛世,更是北灭突厥,西平高昌,北平薛延陀,廓清寰宇,威加海内外,成为四海九州数千万民众景仰的天可汗!”
刘敬同这一番滔滔不绝,让陈子昂暗自颔首。心道,大唐的将领,果然多以李二皇帝为楷模榜样。
这也难怪,李二皇帝不仅自身军功彪炳,堪称战神,麾下更是名将如云,如尉迟敬德、侯君集、李靖、李??之辈,哪一个不是能指挥千军万马,一战便可倾复人国的绝世猛将?其势力盘根错节,玄武门之变前就早已深入大唐帝国的骨髓。
他忽然想起前世在网络上看到的一些荒唐小说,写什么穿越成为李建成或李渊,玄武门之变前下旨诛杀李世民,简直是痴人说梦。若有人真成了李建成,对大唐军功体系和李世民那一连串实权官职稍有了解,便会明白,主动辞去太子之位,才是保命的最佳出路。
“那凌烟阁内的大唐二十四位开国功臣,”刘敬同的声音将陈子昂的思绪拉回大帐之内,“其中十四位,皆是凭着实打实的军功立身的武将!画象悬于凌烟阁,供万世景仰。”
刘敬同说到大唐的凌烟阁,心潮澎湃。连陈子昂眼中也不由得流露出羡慕之色,接口道:“愿刘将军他日亦能名标凌烟阁,绘像留名,光耀千古。”
刘敬同却摆摆手,脸上掠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似是向往,又似怅然:“老夫老了,这身子骨还能在漠北弛骋几载?凌烟阁……那是要看乔监军、陈参军你们这样的年轻才俊了。”
陈子昂收敛心神,继续请教:“观刘将军深夜仍操劳案牍,可是因我大唐报功,有其严格至苛刻的时限与程序?”
“然也!”刘敬同重重点头,回到案前,指着那堆文书道,“这报军功的第一步,便是战场的初步核验与战报生成。战役甫一结束,前线主将需立即组织随军书记官,详细记录战功,限期三日,必须完成初步上报,延误者罚。在此事上若有丝毫弄虚作假或疏忽遗漏,流放千里都是轻的。”
他拿起一份墨迹犹新的统计文书,递给陈子昂:“你看,此乃初步核算。同城此役,我军斩获突厥首级约三千,仆固叛军首级约二千,收降士卒二千有馀。另有一千左右的敌寇……被你那伏火雷炸得……嗯,只剩手脚,难以准确计数了。保守估计,这支突厥先锋军总兵力当在八千以上,被我军斩杀五六千,俘虏两千,可谓一场大捷!”
陈子昂双手接过,仔细观看。这战报文书不仅记录了斩首、俘虏数目,缴获的兵器、铠甲、旗帜、敌方印信等物资清单,还详述了具体的战斗过程,包括设伏、伏火雷攻击、大唐步骑协同作战等细节,并附录所有参战人员的名单与其各自贡献,诸如谁先登破敌,谁阵斩敌酋,谁固守险要,条分缕析,一目了然。
最让他惊讶的是,文书后还附有数张草图,描绘了伏火雷爆炸后的战场痕迹,还有敌方营垒布局、箭镞分布密度、车辙马蹄印记等,皆由军中专司勘察之人绘制成图,虽笔法简练,却形象逼真。
陈子昂心中暗赞,此等图文并茂、力求实证的报功之法,一看便知是李二皇帝那等行伍出身的内行之主制定的细则。若有将领妄图虚报战功,面对这般细致的图文记录,恐怕难以遁形。
“二位看看,若是没有异议,”刘敬同待陈子昂和乔知之都浏览完毕,沉声道,“本将军便即刻用朱砂封泥,将这战报严密加封,并附上一枚特制的验功令牌。此令牌融合了鱼符与虎符的元素,以精铜铸就,上刻战场精确坐标、主要参战人员信息及战役时间,独一无二。随后以六百里加急,直送洛阳!快则六日,战报便可抵达京城。”
陈子昂寻思,六百里加急,已是大唐驿传最高等级,实际日行可达四五百里,可见刘敬同对此捷之重视。这不仅是报功,更是向陛下和天后宣示大唐北征军的战力与决心。
“在前线用伏火雷立大功的战报送达京城,天后武则天会看吗?她会给我和乔知之什么样的封赏?”陈子昂心中疑问。他最好奇的,他最关心的,就是武则天对伏火雷和他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