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朝之后,御书房内。
龙景然早已没了金銮殿上的那副“霸气”,他毫无形象地瘫在椅子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哎哟……累死朕了。学着老大的样子装腔作势,还真不是一般的累。”
殿下,张东仁等几位内阁重臣,此刻也是一脸的哭笑不得。
“陛下,”张东仁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今日这招‘以退为进’,实在是高。不仅挫了那高丽使者的锐气,也为林大人,争取了足够的时间。老臣……佩服。”
“行了行,少拍马屁。”龙景然摆了摆手,“朕这点伎俩,还不是跟老大那里学来的皮毛。”
他坐起身,神色又变得有些凝重:“不过,这十五日的时间,是拖到了。可十五日之后呢?你们对老大……就那么有信心?”
一位主管礼部的老臣闻言,脸上露出了一丝忧虑:“陛下,老臣担心的,也正是此事。那高丽使团,有备而来,所出的‘难题’,必然是他们最擅长的诗词、礼法、甚至是……弈棋。”
“林大人他……他虽是经天纬地之才,但行事……素来不拘一格。让他去跟那些穷酸腐儒,辩论什么‘君臣之礼’、‘春秋大义’……老臣怕……怕他会吃亏啊。”
“吃亏?”
龙景然听到这两个字,像是听到了什么天大的笑话,当场就乐了。
“王爱卿,你什么时候见过……那家伙,吃过亏?”
他站起身,走到舆图旁,看着泉州的方向,眼中闪烁着一种近乎盲目的信任。
“你们啊,还是没懂。”
“你们以为,高丽人真是来跟咱们比诗词歌赋的?错了!他们是来探底的,是来要好处的!”
“你们要是真派几个老学究,上去跟他们引经据典,辩个三天三夜。就算赢了,又能如何?”
龙景然学着林凡的样子,敲了敲桌子。
“对付这帮不见兔子不撒鹰的家伙,就不能按常理出牌!”
“你们担心老大跟他们辩论礼法会吃亏?”龙景然嘿嘿一笑,“朕反倒有些期待。朕倒想看看,当高丽使者跟老大谈论‘春秋大义’的时候,老大会不会……反问他,‘你们高丽国一斤人参,打算卖多少钱?运费包不包?’”
“噗……咳咳咳!”
张东仁等人,被龙景然这番“大逆不道”的猜想,呛得是老脸通红。
在金銮殿上,跟外国使节,谈……谈人参买卖?
这……这简直是……成何体统!
“陛下!万万不可啊!此乃国之颜面……”
“行了。”龙景然摆了摆手,打断了老臣们的“进谏”,“颜面,是靠打出来的,不是靠辩论出来的。”
“老大连倭寇都给灭了,这便是我大周,最大的颜面!”
金銮殿上的“唇枪舌剑”暂告一段落。
高丽使团的正使朴昌辉,领着他那几位同样面色不善的副使和随员,在内侍“恭敬”的引导下,退出了这威严煌赫的大殿。
走出那高高的宫门,午后略显刺眼的阳光洒在身上,朴昌辉才感觉到,自己那身模仿天朝士大夫所制的圆领锦袍,后背竟已是微微有些湿了。
他回头,望了一眼那隐没在重重宫阙之后的太和殿,眼中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忌惮与……屈辱。
“满汉全席”……“泡菜坛子”……
龙景然那轻飘飘的比喻,如同淬了毒的针,狠狠地扎进了他那颗自诩为“小中华”的高傲心脏里。
“正使大人。”
身后,一名年纪稍轻、眉宇间带着几分英气的副使,金在勇,愤愤不平地低声说道:“这大周的皇帝,也太……太目中无人了!竟敢如此羞辱我等!还强行将比试拖延十五日,分明是心中发虚,不敢应战!”
另一位年纪稍长、神态更为稳重的副使崔正浩,则是轻叹一口气,摇了摇头:“金大人,慎言。此处毕竟是天朝皇城。”
朴昌辉没有说话,只是沉着脸,一言不发地登上了前来迎接他们的马车。
一行人,在京州百姓那若有若无的好奇目光中,气氛沉闷地,返回了鸿胪寺安排的、专门用于接待外宾的驿馆——“四夷馆”。
四夷馆虽名为驿馆,实则是一处占地极广、亭台楼阁一应俱全的奢华别院。一应陈设,皆是仿造大周王公的规制,极尽奢华。
然而,此刻的朴昌辉等人,却无心欣赏这天朝的富丽。
刚一回到他们下榻的独立院落,屏退了所有大周的侍从和仆役,金在勇便再也按捺不住,一拳砸在了面前的八仙桌上!
“砰!”
“欺人太甚!!”他怒喝道,“朴大人!您为何要答应他那无理的要求?十五日!他分明就是在戏耍我等!什么国公未归,分明就是托辞!”
“托辞?”
一直沉默不语的朴昌辉,终于缓缓地抬起头。
他走到窗边,看着院中那修剪得一丝不苟的珍奇花木,声音冰冷地反问道:“金大人,你当真以为,那是在场的老臣们,想不出几个酸诗腐儒,来与我们‘切磋’吗?”
“那……”金在勇一愣。
“我们此行的目的,你忘了么?”朴昌辉转过身,目光如炬,扫过在场的另外两名副使,“国王陛下派我们来,真是为了那几首破诗词的输赢吗?”
“我们是来……试探虚实的!”
朴昌辉的声音,压得极低:“试探那个在一夜之间,全歼了倭寇主力,让我高丽从此卧榻之侧,再无掣肘的……那个男人!”
他一字一句地说道:“林!凡!”
这个名字一出,房间内的温度,仿佛都降低了几分。
崔正浩的脸上,闪过一丝不安:“正使大人的意思是……大周皇帝,当真要派那个……屠夫……来与我等……比试文采?”
“这正是最可怕的地方。”朴昌辉的眼中,闪过一丝深深的忧虑。
他踱回桌边,坐下,给自己倒了一杯早已凉透的茶水,一饮而尽。
“我们原定的计划,是以‘五日之约’,打他一个措手不及。就是想看看,倭寇之患刚除,这大周朝堂之上,到底还有几分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