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察再次登上坦克后,立刻通过艾丽莎这个随车颂唱手,与二营的沃罗宁上尉、18团的马萨特勒兹上校取得联系。
鉴于此次行动以掩护主力撤军为主要目标,反攻的规模不宜太大。
除此之外,他还要事先考虑好撤退时的各项事宜。
敌人没有被吓住、全面进攻怎么办?
万一殿后部队被对方的装甲单位咬住又该怎么办?
仅靠李察一人,无法在短时间内制定出多种预备方案。
他只能将其他职业军官拉来,共同商讨计划。
马萨特勒兹和沃罗宁得知李察的打算后,纷纷表示赞同,然后提出了各自的意见。
留出一支小部队帮助主力殿后,是撤军时的常规操作,只是李察没有采用常规方式死守阵地,而是以攻代守。
这样做的好处和坏处都很明显——如果能用猛烈进攻,打得敌人晕头转向、不敢前进,那么所有人都能安全撤到后方。
坏处则是被对方指挥官察觉到真实动向后,进攻部队容易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
但是三名波黑兰尼军官看得也很清楚。
即便需要承受反攻部队全军复没的巨大风险,也远比塔军发现波军撤离阵地后全军压上,导致两个团被包围全歼强得多。
当面的塔尔门国防军,全部都是该国最精锐的军队,所以李察才会无比慎重。
且不提隶属于装甲军的两个摩步师和一个装甲师,即便作为第四集团军预备队的23步兵师,也是在939年前第一批量动员的步兵精锐,也就是所谓的‘一波次步兵师’。
换句话说,一波次师的本质是常备军,略有一些甲种师团的味道,但是装备远比甲种师团强得多。
包括第23步兵师在内的一波次师,看称号是普通步兵师,实际却是一支半摩托化半骡马化的部队。
全师满编17734人,有394辆乘用车,615辆各型卡车,3辆装甲车,201辆三轮挎斗摩托和326辆两轮摩托。
步兵师下辖的每一个步兵连,后勤辎重都由一到两辆卡车负责运输,炮兵和反坦克炮更是全部实现了摩托化。
这一点,与东亚那些纯骡马化的马粪步兵有着天壤之别。
这也是南方由霍普纳指挥的第16装甲军麾下,为何会包括第14、31这两个步兵师的原因所在——因为一波次步兵师实际上也能跟随装甲部队,实施各种作战任务。
要在这样一批机动速度远快于己方的精锐面前,上演一场绝地大逃亡
可以想象,李察此时面临着多大的压力。
经过商讨后,李察决定带上6622号坦克,外加二营的一个连、8骑兵团的一个骑兵连,共同组成一支精干强力的小分队,从图霍拉镇北面侧击塔军第23步兵师。
马萨特勒兹上校看着地图,眉头微皱。
“少校,我觉得对南面的第2摩步师动手比较好,那里河网纵横,树林密布,进展不顺能够迅速脱离。”
还有一点他没有点出。
第2摩步师的师属装甲营刚被李察单车全歼,士兵已经有了心理阴影。
从此处突破,更容易取得战果。
但李察还是果断否决了这一提议,坚持要把攻势放在北面。
“35团正面有布雷德河,从无人区到二线、三线阵地间也有大面积的雷区,塔尔门人一时半会冲不过去。”
在李察看来,反而是图霍拉镇内只有几栋坚固建筑作为防御内核,加之塔军在此布置了精锐的第3装甲师,部队遭到追击的风险比其他方向大得多。
只有将当面敌军打痛,让他们整晚处于惊恐之中,才能确保部队安全撤离。
为了保证出击部队执行完作战任务后能够快速脱离,李察甚至让人在城北留下了三十几辆各型卡车。
这些卡车一部分是战场缴获,更多则是就地征兆的民用车辆。
众人仓促定下了作战计划后,第18骑兵团的医疗、后勤部门开始趁着夜色,向维斯瓦河方向撤退。
李察亲率大约300人的战斗小队,于当晚10点整,对第23步兵师下属的第68步兵团展开了进攻。
此次进攻事先没有进行炮火准备,也就成功打了塔军一个措手不及。
结果他刚刚站定,就被一发从天而降的75毫米高爆弹精确命中。
这发炮弹来自两公里之外,由抬高炮口的142号坦克射出。
既然没有炮兵提供支持,李察只能把坦克当成自行火炮,对塔军指挥部实施定点打击。
有炮击预瞄线辅助,炮击精度非常高,几乎堪比制导炮弹。
得知波军又一次在夜间展开大规模进攻后,恐慌迅速在68步兵团中蔓延。
昨晚第20摩步团的损失历历在目,尤其当那辆142号坦克出现在战场上时,防线几乎是在倾刻间动摇。
李察头顶有麻雀滞空,能够发现敌军防在线的薄弱点,果断投入有生力量实施突击。
“霍尔姆斯,你车跟在步兵身后,给我狠狠地打!”
“明白!”
二号坦克上的那门小口径机炮,简直就是轻步兵杀手。
虽然小口径炮弹装药量小,威力低,但是速射弥补了一切不足。
拖着曳光的20毫米高爆弹从阵地上空不断划过,将塔军步兵压得抬不起头。
这要是打在身上,那绝对是‘青一块,紫一块,天南地北各一块’。
可见坦克无论轻重,都是屠杀轻步兵的一大利器,前提是指挥官清楚要如何使用这些武器。
塔军士兵从未觉得,区区一辆二号坦克竟会如此棘手。
早在步坦发起冲击前,李察就已经亲自操炮,优先清除了隐蔽布置的pak36反坦克炮。
由于6622和142号坦克全都在车体正面焊接了附加装甲,塔军步兵手中的反坦克步枪根本打不动二号的正面装甲,当然拿对方毫无办法。
只不过,塔尔门夜战多次吃亏,算是总结出了部分经验。
没过多久,一枚校射弹就落在了步兵分队后方,距离81迫击炮排不到两百米。
李察:“快快快,步兵突进速度要快,必须和塔军搅在一起!”
塔尔门人的炮兵可不是废物,如果在阵地前方拖得太久,导致大口径炮弹落在步兵冲锋队列中,这次牵制性进攻可就彻底告吹了。
李察之前指挥进攻时,曾在塔军火炮面前吃过一次小亏。
于是他便学会如何快速肃清一段局域,让己方先与敌军搅在一起,抵消敌军的炮兵优势。
这是因为李察提前消灭了炮兵观测单位,火炮只能按照预先标定的局域进行复盖,准头很差。
这一招屡试不爽,即便双方已经打了整整三天夜战,塔军也没能找出有效的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