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本相尚不能自保,况尔等乎?
献出一封,藏下一封?
对!还有这种可能!袁贼,果真狡诈!
闻听荀攸之言,曹操大惊失色,又恍然大悟!
“原来竟是这样?袁公路诡计多端!
记名之事,倒是我一时情急,想差了。
幸有公达提醒,险中袁公路之计策也。”
见曹操听进去了,荀攸稍松口气,更进一步劝之。
“不止如此,便是曹安民卧薪尝胆,将一切都告诉了丞相,但我们怎知袁术告诉曹安民的计划,就一定都是真的呢?
倘使他提前料到曹安民倒戈出卖之事,所言九真一假,而故意在书信数量上有所欺瞒呢?
若书信本就一百二十六封,如何?
若书信不止一百三十二封,又如何?”
惊闻此语,曹操脸色骤变,骇然失色。
若书信只有一百二十六封的话,便是剩下的曹臣都是忠心之人,自己所做的一切调查都是在自寻烦恼,查找六个根本不存在的藏信逆贼,哪怕将曹营翻个底朝天,又如何找的出来?
可麾下所有人都忠心?凭袁术如今的威势,以他那套蛊惑人心的本事,这可能吗?
纵使可能,自己又敢信吗?
若书信不止一百三十二封,就更可怕了。
说明私藏书信的不止六人,纵使自己掘地三尺真找出了六个通袁贼,自以为万无一失,又能怎样?
馀下那些一百三十二封书信以外的通袁贼,将彻底潜伏下去,而当那者隐藏之人爆发之时,只怕便是自己死期将至。
更别提还有荀攸方才说的,有些人收到两封书信,交出一封的可能。
这一切的前提条件都不知道,如此看来,这所谓记录名单,简直就是废纸一张,根本对调查起不到任何作用,倒不如依荀攸所言,一把火烧了,也免得动摇人心,徒增事端。
可问题依旧没有解决!
烧了名单、书信,只是在安抚人心,将矛盾暂且压下,可曹营之中的通袁贼,依旧深藏。
可就算想调查,曹操却发现自己连袁术到底送来了几封书信,对一百三十二封这个数字,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都不知道。
一百三十二封有一百三十二封的调查方式,多了有多了的调查方式,少了有少了的调查方式。
这是曹操对麾下做出不同行为,三种截然不同的嫌疑度判断,特别是还混杂有一人同时收到两封书信的变量。
而最令人胆寒的是,那些交出书信的人也未必就是忠心?哪怕一次次试探,徜若有人大奸似忠,大伪似真,又该如何分辨?
这诸般不同可能性的碰撞,从而导致其间产生的种种莫测变化,令曹操光想想就觉着头疼欲裂口疑心如他,在明知摩下有通袁贼潜藏的情况下,竟茫然失措,一时不知该以何种方式调查,又从何查起。
如果可以的话,他甚至想直接把这三百名嫌疑之人,尽数斩杀,以绝后患,也省的头疼。
但数量太多了,果真如此做,都不用袁术从外面打进来,辕关自己就破了。
“原来这才是袁术之谋?”
曹操揉着额头,心累的靠在塌上,那一十数载沙场浮沉,坚毅如刀的眼神里,亦泛起一抹尤疑。
“自酸枣以来,多年不见,未曾想今日重逢,袁公路已是这般光景。”
他看向荀攸,喃喃自语。
“公达,你说一个人,前后之变化回然,真如天地鸿沟乎?
他是袁公路啊!操同袁绍与他自幼相识,因他傲然难亲,故操尝与袁绍多亲,而戏术。
术任侠气,数与诸公子飞鹰走狗,纨绔膏腴,操笑之不足与谋。
后十八路诸候讨董,术屡有惊人之举,贻笑大方。
今术自立汉王,执荆、扬、豫、徐四州之地,三分天下,宰执其一,号令所至,莫敢不从。
反观操何如?屡战屡败,尽失疆域,匡扶天子,又遭唾弃,欲挽天倾,众叛亲离。
窃以阴谋论揣之,疑术扮猪吃虎,隐藏幕后,然操年少便与他相识,岂不知他为人秉性?
难道这世间真有生而知之者,使他袁公路幼时便知天下大势,隐忍数十载恍如未觉,一朝尘尽光生,覆山河反掌乾坤?
又或是那传国玉玺,果有天命之能,术执玉玺便如脱胎换骨,再非凡俗人力可敌?
果真如此,天何垂术,而薄于操乎?”
曹操惨然而笑,悲叹曰:“既生术,何生操?
此天欲亡我乎?”
荀攸见曹操被这一番打击,颓然至此,心中怎不难受?
他亦知将一人或藏两封书信,一百三十二封书信未必准确,或多或少,皆有可能等事道出。
足以使继续调查通袁书信之事,陷入绝境,而这会给疑心深重的曹操造成多大困扰。
只怕那些如鲠在喉,不知道是否存在的通袁贼,要教丞相夜夜辗转反侧,要梦中杀人,难以安眠了。
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无论曹营之中,是不是真的还有通袁贼存在,这件事都不能让曹操任性的调查下去了。
在袁术的这一百三十二封书信,凑足整整三百位曹营中高层嫌疑人的情况下,接下来曹操的深入调查,对曹营所造成的伤害,将远比几个通袁贼所带来的问题严重的多。
换句话说,几个通袁贼,没办法一举崩溃整个曹营内核集团。
但曹操可以!
曹操的疑心,曹操的调查,足以亲手葬送这座看似坚不可摧的辕关。
尽管想通了这些,知道了袁术此计的歹毒之处,但荀攸了解曹操!
他清楚若是直言进谏,劝阻曹操继续调查通袁之事,不仅无法消除曹操对群臣的疑心,甚至容易引火烧身。
因为无论说再多的理由,再如何据理力争,说服了曹操,可曹操心底仍会升起疑虑。
【清者自清,群臣果真清白,何惧调查试探?
公达执意阻挠,莫非做贼心虚?】
荀攸:
”
一旦因此而适得其反,那他苟攸就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
既然如此,为了群臣,为了辕关,为了整个曹营集团,只能苦一苦丞相了。
与其按曹操的心意调查,闹的人心惶惶,结果曹操疑心群臣,群臣亦疑曹操,最后离心离德,复灭于汉军之下,主臣尽作齑粉。
那么既然曹操对群臣的疑心,已经无可挽回,荀攸决意两害相权,至少保住一边,只要群臣还没有对曹操离心,这座风雨飘摇的曹营大舟,他荀攸修修补补,总还能坚持下去。
念及至此,荀攸也不由苦笑,不想文若在洛阳修修补补维系忠、奸之衡,自己却也要在曹营修修补补,操持臣、贼之度。
也是为此,他此前才故意反其道而行之,顺着曹操的心意,让他疑心群臣,但又让他感受到这份疑心之后的绝望。
既然道理说不通曹操,无法让他放弃对群臣的疑心调查,那就让他虽怀疑心,却做不到就好了!
疑心吧、猜忌吧、头疼吧,无论丞相再怎么怀疑,也不能把三百人全杀了自掘坟墓。
而在曹操破解袁术所设下的书信数量之迷题前,他就算想调查群臣,也会被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充斥,而无从查起。
既然无法展开调查,当然只能烧了名单书信,安抚群臣,至少在表面上维持对群臣的信任。
而只要曹操将心底的疑心深藏,没有对群臣继续调查逼迫,不再出现如今夜一般的杀鸡做猴之举,让曹营始终维系着表面的和平,群臣自也不会无端就对曹操离心离德。
至于说曹操心底那如鲠在喉的疑心?
只能是苦一苦丞相了。
既然解不开袁术的迷题,不知道该如何调查,那么还请丞相大人您要继续隐忍呢。
反正就算没有今夜之事,没有袁术的算计,丞相对大家伙的疑心也没少过就是了。
思绪电转之间,荀攸向曹操躬敬一拜。
“事已至此,通袁贼之事,不若容后再议?
当务之急,还请丞相主持大局,烧毁名单书信,以安众人之心。
至于营中纵有通袁之人,也当以观后效,丞相只需命人暗中观察,想来其若有通袁之谋,必有蛛丝马迹。”
颓然仰靠在塌上的曹操,忽得抬眸看向他,眼底一抹诡谲之色深藏。
“公达,若说袁术送来书信之数,同安民所言有差,乃是他故作布局,或多或少,都有可能。
但平白无故的,你怎会上来就想到有人可能藏有两封书信之事?并且言之凿凿,说的如此肯定?
既有两封,何故没有三封、四封?汝何不提?”
曹操起身,直勾勾盯着眼前荀攸。
“还是说,你就亲眼见过一人得了两封书信?
亦或是你,就得了两封书信?”
荀攸:”
”
荀攸额上冷汗涔涔而下,不好,冲我来了?
言之凿凿,说的肯定?
我肯定个鬼的两封书信?谁知道袁术会不会一人寄两封、三封的?
我还不是为了让你相信书信名单无用,好赶紧烧了,以阻止你继续对群臣调查动手,所以现想现编的嘛?
我若不说的言之凿凿,汝岂能信?
可眼下,自不能如此说辞,所幸他素有急智,忙解释之。
“丞相明鉴!
两封以上,则毫无意义。
袁术若给一人,传一明一暗两封书信,必是要此人交出一信在明,而真正的计划,则深藏一信在暗,再多则无用。
试想一下,若交出一封书信之后,此人又被查出私藏了一封书信,已必死无疑。
哪怕他继续交出更多的通袁书信,也无法再洗清嫌疑,这等情形,他深藏三四封书信,又有何用?
是故,攸私心揣测,存在两封书信的可能,因为群臣只有一次机会,上交书信。
此非言之凿凿,更非亲眼所见,实乃揣测所得,还请丞相明鉴。”
曹操深深打量着他,忽而亲自将之扶起,轻声笑了。
“公达勿虑。
适才相戏耳!
汝之忠心,吾岂不知?”
荀攸:”
心“好了,群臣在外候了多时,定已心焦。
随本相回去,烧了那些书信名册,众人也能安心。”
“唯。”
未几,曹操携荀攸出内室,步至议事堂。
原本交头接耳,神色惶惶的群臣,骤然一寂,所有人立刻低眉垂首,一副乖巧之态,不敢与曹操对视。
曹操抬眸,冷冷扫视众人,良久无言。
气氛越发压抑,群臣深深低着头,几乎都要埋进胸口,曹操这才颔首一笑,如冰雪消融。
操谓之曰:“当术之强,本相亦不能自保,况汝等乎?
此皆袁术之计,以离间君臣,使我等离心离德而自乱也。”
言罢,他遂命左右,将书信尽焚之。
群臣大喜,皆从他言而斥之。
“竟是袁术计策,袁贼果真狡诈!”
“袁公路实在是太坏了,使此等毒计,欲陷吾等于不义乎?”
“当世第一阴谋家,崩溃大汉之祸首元凶,用计果真歹毒莫测,若非丞相识破,烧毁书信名册,吾等已中他之计策也!”
在声声讨伐袁术的骂声中,主臣上下达成了前所未有的一致!
这几乎是当今的一个共识了,只要将罪责统统推到袁术身上,那么在场的人,也就没有罪责!
在这群情激奋,义愤填膺的氛围中,君臣相得益彰,于是群臣皆称曹操以为:“贤!”
然而表相之下,随着群臣尽数退去,曹操独处之时,那一百三十二封书信的种种疑点,却无时无刻不再折磨着他。
究竟是多了,还是少了?
群臣之中,又到底是谁在通袁?
至于说,没人通袁?
怎么可能!
当术之强,我都不能自保,又何况是你们这些人呢?
就连夏侯敦、夏侯渊、乐进、李典这些心腹爱将都能通袁。
本相势盛不及袁术,尔等亲近不如夏侯,岂不通袁,而就死乎?
可经过此前荀攸的推论,曹操亦知自己在没有证据线索之前,绝不能大动干戈,否则便是中了袁术之计。
使亲者痛,仇者快,而辕关自乱也!
幽幽烛火下,映照曹操的脸,明灭不定。
只见他揉着额角,低声呢喃:“目下仍需隐忍,尚不可轻举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