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烽火台始终扮演着“消息树”的角色,内核功能便是预警与通报敌情。
莫非,利用这只有传统功能的烽火台,还能玩出什么新花样不成?
马超对此早已胸有成竹。
他要借现代知识破解信息传递的难题。
其内核思路,先将待传“信息”进行“编码”,再通过烽火台上火光信号,完成“调制”与“发送”,最终由接收方“译码”还原。
这番话听得众人云山雾罩,一个个张大嘴巴,茫然地望着马超。
什么“编码”、“译码”?这些陌生的词,他们连听都没听过,更无法理解。
马超也知现代知识难凭三言两语说清,便提笔在纸上,画下三座并排的烽火台。
先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标为“一、二、三”号台,再解释每座台点燃篝火的不同含义。
一号台点燃,代表有敌来犯,且敌军人数在三千以下。
二号台点燃,代表有敌来犯,且敌军人数在一万以下。
三号台燃,代表有敌来犯,且敌军人数在一万以上。
三座台同燃,便是城池即将失守的危急信号。若一、三号台点燃,二号台熄灭,则表示危机解除,恢复正常戒备。
如此类推。
白天以浓烟为号,夜晚以火光为号。
他还提出,可让士兵在各烽火台上高举火把,通过篝火与火把的数量搭配,组合出不同型状,以此传递更多信息。
这套通信编码,正是马超结合现代的明晰性、优先级与效率、系统化与逻辑性、保密与抗干扰等原理,自行设计而成。
其内核逻辑,是将复杂信息拆解为“0”和“1”这样的基本单元组合,再按事先约定的规则组装、解读。
如此一来,三座烽火台便不再是简单的警报器,而是摇身变为高效、可靠、智能的光学通信工具。
这可是一套领先世界千年的先进军事通信网络!
韩遂等人听罢,顿时震惊不已。
马超这奇思妙想,一下让两城连络变得简单、直接又快捷,往后两城协同作战,必然能做到无缝配合。
“孟起,你竟有这般匪夷所思的谋略与见识,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韩遂由衷赞叹,心中却满是疑虑,以他对马超的了解,对方绝不可能有这般高深的见识。
这想法,定然出自马超身后那名神秘高人。
一时间,他对那位从未露面的高人,既充满仰慕,又暗藏忌惮。
赞叹过后,韩遂当即下令,命人在原有烽火台旁再加建两座。
而马超则将两城协同作战需传递的所有信息,都编成映射的组合型状,整理成一本简易密码本,一式两份,由陈仓、雍城各持一本。
往后陈仓要传信,便对照密码本发信号,雍县见了信号,也可查密码本知晓其意。
反之亦然。
马超返回雍城时,程银、李堪、庞德、马岱已在县衙等侯。
听罢他讲述陈仓之行的经过,众人又惊又喜。
既震惊于他提出的两城通信之法,又为两城能快速创建紧密联系而欣喜。
程银躬身行礼,由衷赞叹:“昔日久闻马将军勇猛,自渭南一见,才知将军虽年轻,却博学多才,谋略过人!此战若能击退曹军,末将日后必唯马首是瞻。”
在他看来,马超从伏击曹军,机智撤退,到如今定下坚守之策,每一步都暗藏高深算计。
他心中不禁疑惑,这般智勇双全之人,究竟是谁竟会将他传为“有勇无谋”?
至于传言中的高人,他根本不信,世上哪有这样藏头露尾的高人?
李堪当即附和。
乱世之中,谁不愿依附可靠的强者?
曹操虽强,却是豺狼,绝不可信。马超素来仗义,如今更显超群能力,怎不让他们欣喜若狂?
唯有庞德面带忧色,进言道:“主公,雍城地处前沿,必遭曹军猛攻。韩遂等人瞻前顾后,难成依靠。常言道‘久守必失’,若雍城被长期围困,城中物资一旦耗尽”
“令明不必过虑!”马超抬手打断。
他见程银、李堪听到庞德的话后,笑容僵在脸上,心知二人本就对韩遂派他们驻守雍城,心怀愤懑与恐惧,若再听闻局势不利,恐会加剧慌乱。
他语气淡然地分析:“曹军远道而来,周边百里荒无人烟,补给全靠长安运送。粮草短缺之下,他们根本无法长期围城。
况且,雍城坐落于渭河北岸的黄土台塬之上,北依高原,南临渭河,东西两侧,雍水河与纸坊河切割台塬形成河谷地带,台塬间又遍布沟壑,敌军难以实施合围。
因此,我等可派骑兵袭扰其粮道,必能令其首尾难顾!”
这番镇定的话语,瞬间让程银、李堪重拾信心,脸上的笑容再次绽放。
众人纷纷点头称是,马超却话锋一转,望向马岱:“伯瞻,新器械的打造进展如何?”
“已备好足够的榆木、桑木,以及角、筋、胶等物料,工匠与铁匠均已开工。”马岱回道。
“曹军预计明日便至,务必让工匠加紧赶制。”马超闻言稍稍松了口气,马岱当即应下。
“主公,这究竟是何种器械,真能助我军守城?”庞德忍不住发问,程银、李堪也露出疑惑与紧张的神色。
马超见状,提笔在纸上画下一幅草图:“此乃守城重器,床弩。”
床弩,又称床子弩,需将一张或数张弓装在床架上,通过绞动后部轮轴,张弓装箭。
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汉朝时曾大规模普及。
但因其构造笨重、机动性差、精准度低且损耗大,到三国时期已极少使用,仅在大型城池或重要关隘偶有出现。
别说雍城这样的县城,即便是陈仓这般战略要地也难得一见。
直至宋朝添加复合弓改造后,床弩才再度发展起来。
“这床弩,与末将在长安所见,似乎不同。”程银看着草图疑惑道。
马超笑了笑,这是以宋代床弩为蓝本,结合当下工艺改良的新式床弩,自然与当世之物有别。
“外观与结构略有差异,但更轻便、易发射,精准度也更高。”
庞德、程银、李堪捧着草图反复查看,连连称奇。
庞德却仍有顾虑:“床弩虽能远程攻击,可若敌军众多,涌至城下,城上的弓弩、滚木、礌石、沸水、热油、金汁恐难应对,届时仍会陷入危机。”
“对此我早有安排。”马超再次提笔作画,“这是元戎弩,一次可发射十箭,火力极强,士兵操作便捷,命中率还高于普通弓箭。”
连弩最早出现于汉朝,当时一张大弓仅能同时发射两三箭,但对士兵臂力要求极高,难以推广。
直至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才在前代基础上造出元戎弩,可一次发射十支八寸铁弩箭,后世也称之为“诸葛连弩”。
众人听罢,顿时眼前一亮。
一次十箭,岂不等于守城弓箭兵的战力翻了十倍?
如此密集的箭雨,敌军怕是难以靠近城墙!
庞德一把拉住马岱就往门外走,高声道:“竟有这般神奇的器械?伯瞻,快带我去看看!”
程银、李堪也满脸振奋,向马超告辞后紧随其后。
望着众人离去的背影,马超却无法平静。
他望向长安方向,喃喃自语:“曹操,我已准备就绪,此次必让你锻羽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