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深耕细作(1 / 1)

一场淅淅沥沥的秋雨,将京城的空气洗得格外清爽。

程一言站在内阁衙署的窗前,看着街上行人撑着油纸伞往来,电力马车的车轮碾过湿润的青石板,溅起细碎的水花——经过两个月的清查整改,那些曾被掩盖的问题虽已初步解决,但他知道,要让新政真正行稳致远,还需从制度层面补上漏洞。

他转身回到案前,摊开一份《新政制度补漏草案》,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修改建议。

这时,周文彬拿着一份《地方资金使用明细核查报告》走进来,脸上带着几分欣喜:“大人,自推行‘分阶段拨付、按月公示’后,地方新政资金的沉淀率从两成降到了不足三成,陕西、山西等地的资金使用率甚至达到了九成五。

百姓看到明细公示后,对新政的信任度也高了不少,上月江南的电力税缴纳率比之前提高了一成。”

“这只是开始。”

程一言指着草案中“基层新政专员”的条目,

“资金使用率提高,是因为我们堵住了‘挪用’的漏洞,但要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还需要有人在基层盯着。

我打算在每个县设立三名‘新政专员’,由新政书院的优秀学子担任,专门监督资金使用、核实项目进度、收集百姓意见——这些学子刚走出书院,没有官场积习,更能守住初心。”

周文彬接过草案,仔细看着“新政专员”的职责说明:

“让学子担任专员,既能监督地方,又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将来还能成为新政的骨干力量,这倒是个一举两得的办法。

不过,学子们缺乏官场经验,会不会被地方官员排挤?”

“所以要给他们‘尚方宝剑’。”

程一言笑着补充,

“新政专员直接对内阁负责,有权直接向朝廷奏报问题,地方官员不得阻挠;若专员因监督被叼难,朝廷将优先提拔重用。

同时,我们还要在每个府设立‘新政投诉点’,百姓有问题可直接向专员反映,专员需在三日内给出答复。”

两人正商议着,科学院院长李东阳匆匆赶来,手里拿着一份《科研规范修订稿》:

“程大人,按照您的要求,我们修订了科研规范,新增了‘试验数据公开制度’——所有新研发成果的试验数据,包括失败数据,都要整理成册,存放在科学院典籍馆,供所有学者查阅;

同时设立‘科研问责制’,若因学者浮躁导致成果推广出现问题,不仅要收回研发经费,还要暂停其科研资格。”

程一言接过修订稿,翻到“试验数据公开”那一页,眼中露出赞许:

“好!以往学者们总藏着失败数据,导致后来者重复走弯路。如今公开数据,既能避免资源浪费,也能让科研更严谨。对了,山东麦田烧苗的后续处理如何?受损百姓的补偿款是否发放到位?”

“都已落实。”

李东阳点头,

“补偿款由科学院研发经费中划出,已全部发放到百姓手中;负责化肥研发的团队,已暂停科研资格,正在重新做田间试验,预计明年春天能推出改良后的化肥。”

程一言放下修订稿,起身走到书架前,取出一本泛黄的册子——那是他初推新政时,记录的百姓诉求与改革设想。

他轻轻拂去册页上的灰尘,说道:

“新政就象一棵大树,之前我们只顾着让它长高长粗,却忘了修剪旁枝、加固根系。如今清查问题、补全制度,就是在为这棵大树培土施肥。接下来,我们还要做三件事,让新政的根基扎得更深。”

第一件事,是“电力普惠计划”。

针对西北、西南偏远地区“通电难”的问题,程一言下令科学院研发“小型水力发电机”与“风力发电机”——这种发电机体积小、成本低,适合偏远村落使用,无需依赖主干电力线路;

同时,朝廷设立“电力普惠基金”,对偏远地区通电项目给予七成资金补贴,确保三年内实现“村村通电”。

陕西榆林府的麻黄梁村,是首批受益的村落。

村民们看着工匠们在村边的小河上安装小型水力发电机,当第一盏电灯亮起时,全村人围着灯柱欢呼雀跃。村老周老汉拉着新政专员的手,哽咽着说:

“俺们村以前晚上出门,全靠火把,现在有了电灯,娃们晚上也能读书了。程太师的新政,真是暖到俺们心坎里了。”

第二件事,是“小作坊扶持计划”。

针对江南小作坊“买不起蒸汽设备”的问题,程一言令实业银行推出“小作坊专项贷款”——贷款期限延长至五年,年利率从一分五降到六厘,还允许用未来的产品收益抵扣部分本金;

同时,在每个府设立“工坊技术指导站”,派科学院的工匠免费为小作坊培训蒸汽设备操作技术,帮助他们提高生产效率。

苏州吴县的织户张阿妹,是这个计划的受益者。

她之前靠着一台旧织布机勉强维持生计,贷款买了蒸汽织布机后,日产量从两匹布提高到十匹,半年就还清了一半贷款。

第三件事,是“科研接地气计划”。

为改变科学院“闭门研发”的风气,程一言要求科学院每个分院每年至少开展十次“科研下乡”活动——学者们带着试验田的种子、新研发的农具,深入农村、工坊,现场演示种植技术、设备操作方法,还邀请百姓参与试验,收集他们的意见。

山东兖州的老农李满仓,就曾参与过新型化肥的改良试验。

学者们在他家的麦田里划出三块局域,分别施用旧化肥、新化肥、混合化肥,李满仓每天都去观察麦苗长势,记录下“新化肥比旧化肥分蘖多两根”“混合化肥抗倒伏更好”等细节。这些来自百姓的观察记录,最终帮助学者们确定了最佳的化肥配比。

当改良后的化肥在兖州推广时,李满仓第一个报名使用:

“这化肥是俺看着改好的,俺信得过!”

崇祯三年春,程一言向崇祯帝呈上《新政根基夯实成效报告》——报告显示,经过几个月的制度补漏与深耕细作,全国电力复盖率从九成提升至九成五,偏远村落通电率达七成;

小作坊蒸汽设备普及率从六成提升至八成五,江南纺织业产值同比增长三成;科研成果推广失败率从去年的一成五,降至不足三成;

百姓对新政的满意度,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九成八。

崇祯帝看着报告,又看向阶下精神矍铄的程一言,感慨道:

“先生总能在盛世中看到隐忧,在危机中找到出路。如今新政的根基越来越稳,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这都是先生的功劳。”

程一言躬身答道:

“陛下,这不是臣一人之功,而是朝野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只是臣深知,制度补漏永无止境,深耕细作也非一日之功。

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完善电力普惠、小作坊扶持、科研接地气的制度,让新政真正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大明长治久安的根基。”

当天傍晚,程一言再次来到紫禁城的角楼。

夕阳西下,将京城的轮廓染成温暖的金红色——远处的工坊烟囱冒出淡淡的青烟,街道上的电力汽车灯光渐次亮起,城郊的农田里,新播下的稻种正在土壤中孕育生机。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染指太后,我来帮孩子雄霸天下 无尽灰夜 综武:比烂?我躺尸都能变强! 本源共鸣:我以武道撼九天 四合院:要讲理?物理也是理! 离愁路不愁的新书 玄花仙缘 紫渊剑帝 穿越元气星魂拯救灵心 调保安团守南京,咋成战区司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