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崇竟敢勾结外夷、毒害忠臣、扰乱朝纲,实在罪该万死!”
他当即下令,将李承崇打入大牢,彻查其罪行;
杨维垣、李邦华等参与构陷改革派的官员,也被一一革职查办。
朝堂上的旧党残馀势力虽被肃清,但崇祯帝深知,要想让新政重回正轨,必须有程一言这样的内核人物坐镇。
他当即下旨,派特使前往徽州,恳请程一言“以社稷为重,即刻归朝主持新政”。
此时的程一言,经过两个多月的调养,病情已逐渐好转,虽仍需静养,却已能下床行走。
接到崇祯帝的圣旨后,他没有丝毫尤豫,立刻收拾行装,与周文彬一同前往京城。
天启七年三月,程一言的车马抵达京城朝阳门。
得知消息的改革派官员、科学院学者、甚至普通百姓,纷纷自发涌上街头,夹道欢迎。百姓们手持鲜花与锦旗,高呼“程太师千岁”,不少人甚至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他们知道,程一言的归来,意味着新政的稳定,意味着大明的繁荣将继续。
程一言坐在马车上,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百感交集。
他轻轻掀开车帘,对百姓们拱手道:
“多谢诸位百姓的信任。程某此次归朝,定不负陛下所托,不负百姓期望,继续推动新政,守护大明的中兴局面。”
入宫觐见崇祯帝时,程一言虽身形消瘦,却依旧精神矍铄。
崇祯帝见他平安归来,大喜过望,当即任命他为“内阁首辅兼新政总领大臣”,赋予他“统筹朝政、节制六部、督查新政”力,并下旨:
“凡反对新政、阻碍改革者,无论官职高低,程卿皆可先斩后奏。”
程一言深知,此次归朝,不仅要恢复新政的推行,更要弥补因旧党反扑造成的损失。
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重启被暂停的“全国电力复盖计划”与“农业革新深化计划”——他从国库调拨一百万两白银,补充新政基金,令徐望官复原职,加快电力工坊的建设与电力线路的铺设;
同时,派科学院农业分院的学者前往江南、华北,指导百姓种植新培育的“三季稻”与“耐旱小麦”,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增长。
针对旧党清查改革派帐目造成的影响,程一言下令成立“新政帐目核查小组”,由徐望、周文彬牵头,邀请御史台的正直官员与民间商户代表共同参与,公开透明地核查新政基金的收支情况。
核查结果公布后,百姓们看到新政基金的每一笔支出都用于电力建设、水利修缮与民生改善,对新政的信任度再次提升。
解决了国内的问题,程一言又将目光投向了海外。
旧党作乱期间,欧洲的英国趁机撕毁与大明的通商协议,抢占了大明在南洋的两个贸易据点,扣押了三艘大明商船。
程一言当即召来郑明,令他率领十艘“巨鲸级”蒸汽远洋舰与五艘电力驱动巡洋舰,组成南洋舰队,前往南洋收复贸易据点,护送大明商船。
郑明率领舰队抵达南洋后,并未急于开战,而是先向英国舰队发出通谍,要求其归还贸易据点、释放商船、赔偿损失。
英国舰队的指挥官见大明舰队装备精良,深知不是对手,却仍想拖延时间,等待国内援军。
程一言早已料到英国的伎俩,他一面令郑明在南洋展开军事演习,展示大明舰队的实力;一面派特使前往欧洲,连络法国、荷兰等与英国有矛盾的国家,达成“共同抵制英国贸易扩张”的协议。
英国国王见大明舰队实力强大,又面临欧洲各国的压力,最终不得不妥协,归还了贸易据点与商船,赔偿白银五十万两,并重新签订了更有利于大明的通商协议。
南洋贸易的恢复,不仅为大明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更向世界证明了大明的实力与程一言的铁腕。
此后,欧洲各国再也不敢轻易挑衅大明的贸易利益,纷纷主动与大明加强合作,大明的海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崇祯元年冬,程一言向崇祯帝奏请,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政考核制度”——将官员对新政的推行力度、民生改善的成效与科技成果的应用,纳入官员的考核体系,考核优秀者优先提拔,考核不合格者予以降职或罢免。
这一制度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官员推行新政的积极性,各级官员纷纷深入基层,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新政的推行速度较之前提升了三成。
此时的大明,在程一言的主持下,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全国九成以上的县城通上了电力,夜晚的街道灯火通明;水泥公路纵横交错,电力汽车与蒸汽马车穿梭不息;农田里的高产作物长势喜人,百姓的粮仓充盈;
南洋舰队游弋在全球的海洋中,守护着大明的贸易航线;
科学院的实验室里,学者们不断研发出新的科技成果,从汽油内燃机到简易电报机,从新型化肥到外科手术器械,大明的科技水平遥遥领先于世界。
崇祯二年春,崇祯帝在紫禁城举行“新政复兴庆典”,邀请了各国使节、地方官员、百姓代表与新政书院的学子参加。
庆典上,崇祯帝手持程一言编撰的《新政全书》,对满朝文武与各国使节说道:“大明能有今日的繁荣,离不开程太师三十馀年的坚守与付出。
新政不仅是大明的中兴之基,更是天下大同的典范。朕愿与天下各国一道,以科技推动发展,以贸易促进和平,共同开创繁荣美好的未来!”
程一言站在崇祯帝身旁,看着眼前的盛况,心中满是欣慰。
他知道,自己一生的心血没有白费,新政的火种已在大明的土地上深深扎根,即便将来自己离去,这火种也会在后人的手中继续燃烧,照亮大明走向更辉煌的未来。
庆典结束后,程一言独自来到紫禁城的角楼上,望着远处繁华的京城。
夕阳的馀晖洒在街道上,电力汽车的灯光与家家户户的电灯逐渐亮起,勾勒出一幅国泰民安的画卷。他轻声说道:
“大明的中兴,只是开始。未来的大明,必将成为世界的中心,让中华文明的光芒,永远闪耀在世界的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