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三年冬,英国国王最终妥协,不仅释放了被扣的商船与船员,赔偿了五十万两白银,还派遣特使前往大明,向天启帝递交了道歉国书。此事的解决,再次向世界证明了大明的实力,也让程一言更加坚定了“科技强则国家强”的信念。
回京后的日子里,程一言虽未重新担任官职,却时常入宫为天启帝出谋划策,指导朝臣们推进新政。他看着京城的电力马车愈发普及,工坊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百姓的生活日益富足,心中满是欣慰。只是每当夜深人静时,他总会想起故乡的新政书院,想起那些渴望知识的学子——那里,才是他心中真正的归宿。
天启四年春,程一言再次向天启帝请辞,请求返回徽州继续经营新政书院。天启帝虽不舍,却也明白老友的心意,最终同意,并下旨任命程一言为“新政书院总教习”,允许他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优秀学子入学,还从国库拨银十万两,用于书院的扩建。
再次踏上归乡之路时,程一言的心境已截然不同。若说上次归乡带着对朝堂的牵挂,此次则满是对传承的期待。他坐在马车上,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电力电线杆,听着远处工坊传来的机器声,嘴角不禁露出笑容——大明的新政之路,已越走越宽,而他,将在故乡的书院里,为这条路上的行人,点亮一盏不灭的灯。
天启四年夏,徽州府新政书院的典籍馆内,程一言正伏案疾书。窗外的蝉鸣此起彼伏,阳光通过雕花窗棂,在书页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面前摊开的,是《新政续编》的手稿,已密密麻麻写满了大半本——这是他归乡后最重要的工作,要将天启年间新政的新进展、科技的新突破,以及对未来的规划,悉数补充进典籍,为后世留下完整的新政蓝图。
“大人,这是科学院刚送来的《内燃机应用报告》,里面提到他们已成功将汽油内燃机装在马车上,造出了‘不用马拉的车’,时速能达到三十里。”周文彬捧着一份报告走进来,脸上难掩兴奋。
程一言立刻放下笔,接过报告仔细翻阅。当看到“汽车可载五人,续航百里”的描述时,他眼中闪铄着光芒:“好!好!科技的进步总是超出预期。当年我们研发蒸汽机时,何曾想过有朝一日,机器能自己带着人跑?这部分内容必须补充进《科技汇编》,还要详细记录内燃机的原理与制造工艺,让后世学子能站在我们的肩膀上继续创新。”
自归乡以来,程一言的生活便围绕着“着述”与“讲学”展开。每天清晨,他都会先到典籍馆整理最新的科技报告与新政文书,将重要内容补充进《新政全书》与《科技汇编》;上午则在讲学馆为学子们授课,从数学几何到科技原理,从新政理念到民生实践,他倾囊相授,从不保留;下午要么带着学子们在试验田劳作,要么前往附近的电力工坊、水力发电站实地教程;傍晚则会与周文彬一同复盘当日的内容,梳理需要补充的知识点。
他的授课从不拘泥于形式。有一次,学子们对“电力传输损耗”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程一言便带着他们来到村边的水力发电站,让工匠们现场调整输电线路的电压,用仪表展示不同电压下的损耗数据。“知识不是死记硬背的条文,而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程一言指着仪表上跳动的数字,对学子们说,“你们将来无论是做官员、工匠还是学者,都要记住,任何理论都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在程一言的悉心教导下,新政书院的学子们进步神速。天启五年春,书院的首批学子毕业,其中有二十人被选入京城的科学院与实业银行,成为推动新政的新生力量;有十五人回到各自的家乡,开设电力学堂或农业合作社,将新政的理念与技术带到基层;还有五人随大明使节前往欧洲,成为传播大明科技、促进东西方交流的使者。
消息传到京城,天启帝大喜,特意下旨表彰程一言:“太师归乡办学,培育新政人才,功在千秋。特赐新政书院‘天下第一书院’匾额,以示嘉奖。”
收到圣旨的那天,程一言正带着学子们在试验田收割新培育的“双季稻”。这种水稻是科学院农业分院的最新成果,一年可收获两季,亩产可达六百斤,比传统水稻产量翻了一倍。看着金灿灿的稻穗,听着学子们兴奋的欢呼声,程一言笑着对周文彬说:“你看,这才是新政真正的意义——不仅要让大明强大,更要让百姓的饭碗装满,让每一寸土地都长出希望。”
随着新政书院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各地的学子纷纷慕名而来,书院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天启六年,程一言在朝廷的支持下,又在杭州、武昌、西安三地设立了新政书院分院,形成了复盖全国的新政教育网络。他还亲自制定了分院的教程大纲,要求各分院既要教授科技知识与新政理念,也要结合当地的实际须求——杭州分院侧重实业技术,培养织坊、瓷窑所需的工匠;武昌分院侧重农业革新,推广高产作物与先进农具;西安分院则侧重边境治理,研究如何通过科技巩固西北边防。
天启七年冬,一场突如其来的风寒让程一言病倒了。躺在病榻上,他仍念念不忘未完成的着述,时常让周文彬念最新的科技报告给他听,甚至强撑着身体修改《新政续编》的手稿。
“大人,您安心养病,这些典籍的整理工作,学生们可以代劳。”
周文彬看着程一言苍白的面容,心疼地说道。
程一言摇摇头,轻声道:“新政是我一生的心血,不能有半点疏漏。将来我不在了,这些典籍就是新政的根,是大明继续前行的方向。”
他停顿了一下,眼中满是眷恋:“我这辈子,最骄傲的不是推动了多少改革、研发了多少科技,而是看到百姓能吃饱饭、穿暖衣,看到年轻学子们能带着新政的理念走向四方。大明的未来,就靠他们了。”
天启八年春,程一言召集书院的学子与教职人员。
“你们要记住,新政的内核永远是‘以民为本’。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制度如何革新,都不能忘了百姓的须求;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多少阻力,都要坚守初心,不要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