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四十七年冬,京城的寒风比往年更烈,紫禁城的红墙下积着厚厚的白雪,宫内却弥漫着一股比寒风更刺骨的紧张气氛——万历帝已年过六旬,身体日渐衰弱,储位之争逐渐浮出水面,而旧党馀孽则趁机搅局,试图通过扶持皇子争夺皇位,颠复新政。
此时的大明,太子朱常洛虽早已立储,但万历帝对福王朱常洵的偏爱始终未减,福王生母郑贵妃更是暗中连络旧党残馀势力,图谋废掉太子,立福王为储。
旧党馀孽见有机可乘,纷纷投靠郑贵妃,承诺若福王登基,便废除程一言推行的新政,恢复旧制,归还旧党失去的利益。
这场暗流涌动的储位之争,最先从一份匿名奏折开始。万历四十七年腊月,一份题为《太子失德,福王贤明》的奏折突然出现在万历帝的御案上,奏折中枚举了太子“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罪状”,却对福王“体恤百姓”“重视传统”大加赞扬,隐晦地提出“废长立幼”的建议。
万历帝看后,虽未表态,却将奏折留中不发,这一举动让朝堂上下人心惶惶。太子朱常洛得知后,忧心忡忡,亲自前往程一言府中,请求帮助。
“先生,如今旧党馀孽勾结郑贵妃,图谋废黜本宫,若他们得逞,新政必将毁于一旦,大明的中兴局面也会化为泡影。”
朱常洛坐在程一言面前,语气中满是焦虑,
“还请先生为本宫指一条明路。”
程一言看着眼前的太子,心中明白,储位之争不仅关乎太子的命运,更关乎新政的未来。若福王登基,旧党必然卷土重来,自己三十年心血推行的新政将付诸东流,大明也会再次陷入积弱的困境。
他沉吟片刻,说道:
“太子殿下,如今局势虽危,但并非无计可施。旧党馀孽的致命弱点,在于他们的图谋违背了‘嫡长子继承制’的祖制,也违背了天下百姓的意愿——百姓受益于新政,绝不愿看到旧党复辟。
殿下只需坚守‘仁孝’之道,展现出推行新政的决心,再抓住旧党与郑贵妃勾结的证据,便能稳固储位。”
随后,程一言为朱常洛制定了三项策略:
第一,展现仁政,赢得民心。
太子需亲自前往江南、华北等地,视察电力普及与水利建设情况,慰问百姓,解决百姓的实际困难;同时,下令减免受灾地区的赋税,拨款救济贫苦百姓,让百姓看到太子的仁心与对新政的支持。
第二,稳固朝臣,争取支持。程一言将联合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等支持新政的官员,在朝堂上公开表态,支持太子,反对“废长立幼”;同时,向中立官员阐明储位动荡对大明的危害,争取他们的支持。
第三,收集证据,反击旧党。令锦衣卫暗中调查旧党馀孽与郑贵妃、福王的往来,收集他们勾结的证据;同时,监视福王的动向,防止他做出越轨之事。
朱常洛依计而行,于万历四十八年正月前往江南视察。在苏州,他亲自来到电力工坊,慰问织工,了解他们的工作与生活;在山东,他视察了新修建的水库,看到农田得到灌溉,百姓脸上露出笑容,心中备受鼓舞。每到一地,他都下令减免当地赋税,拨款修缮学堂与养老院,百姓们纷纷高呼“太子千岁”,太子的声望大幅提升。
与此同时,程一言也在朝堂上积极奔走。他联合内阁首辅叶向高、兵部尚书石星、户部尚书周文彬等支持新政的官员,多次在朝会上公开表示:
“太子殿下仁孝贤明,深得民心,且坚定支持新政,是大明皇位的最佳继承者。‘废长立幼’违背祖制,必将引发天下大乱,臣等坚决反对!”
中立官员见支持太子的官员众多,且百姓也拥护太子,纷纷表态支持太子,朝堂上支持“废长立幼”的声音越来越小。
旧党馀孽见局势对自己不利,便挺而走险,策划了一场更大的阴谋。
万历四十八年二月,福王朱常洵在旧党馀孽的怂恿下,以“探望父皇”为由,带着五百馀名护卫前往京城。
旧党馀孽计划在福王抵达京城后,煽动护卫闹事,制造混乱,再趁机诬陷太子“意图谋反”,迫使万历帝废黜太子。
然而,这一计划早已被锦衣卫察觉。程一言得知后,立刻调派五千名装备电力驱动装甲车的新军,驻守京城各门,同时令郑海率领水师陆战队进驻通州,以防不测。
当福王的队伍抵达京城朝阳门时,城门紧闭,新军将士手持后装线膛步枪,严阵以待。福王的护卫见此情景,纷纷拔出武器,想要强行入城,却被新军的枪口对准。
“福王殿下,陛下有旨,京城戒严,任何人不得携带兵器入城。”新军将领高声说道,“请殿下解散护卫,独自入城。”
福王见状,知道计划已败露,只能下令解散护卫,独自入城。
而那些煽动福王闹事的旧党馀孽,也被锦衣卫当场逮捕,从他们身上搜出了与福王、郑贵妃往来的密信,信中详细记载了“制造混乱、诬陷太子”的计划。
万历帝看到密信后,龙颜大怒,当即下令将福王贬为庶人,流放南京;郑贵妃被打入冷宫,终身不得出宫;参与阴谋的旧党馀孽,无论官职高低,一律处死,家产充公。
经此一役,储位之争彻底平息,太子朱常洛的地位更加稳固,旧党馀孽也被彻底肃清,再也无力掀起风浪。
万历四十八年三月,万历帝的身体愈发衰弱,已无法处理朝政。他在病榻前召见程一言与太子朱常洛,留下遗诏:“朕百年之后,由太子朱常洛继承大统,程一言为辅政大臣,继续推行新政,不得有误。”
程一言跪在病榻前,含泪说道:
“臣定不辱使命,辅佐新帝,推动新政,守护大明的中兴局面,让百姓永远安居乐业。”
万历四十八年四月,万历帝驾崩,太子朱常洛登基,改元泰昌。泰昌帝即位后,尊程一言为“太师”,赋予他“辅政大臣”的权力,继续推行新政。
在程一言的辅佐下,泰昌帝进一步推进电力普及、科技研发与民生改善:万历四十八年冬,全国电力复盖县城达到八成,农村水利建设完成预期目标的九成;
天启元年,科学院成功研发出“汽油内燃机”,为汽车、飞机的研发奠定了基础;天启二年,全国识字率提升至五成,启蒙学堂数量突破一万所。
此时的程一言,已年过七十,头发早已花白,但精神依旧矍铄。
他站在科学院的实验室里,看着学者们研发的汽油内燃机,眼中闪铄着光芒。他知道,自己推动的新政,已在大明的土地上深深扎根,即便自己百年之后,新帝与新政人才也会继续将其推向前进。
天启二年秋,程一言向天启帝递交了辞呈,请求告老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