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四十年春,泉州港迎来了一支特殊的船队——由十艘“巨鲸级”蒸汽远洋舰组成的大明远洋舰队。这支舰队不仅配备了最先进的后装线膛主炮与电力驱动的探照灯,还搭载了百名科学院学者、五十名农业专家与两百名工匠,他们的目的地,是遥远的欧洲与美洲。
这支舰队的使命,是执行程一言制定的“全球布局计划”——通过科技输出、贸易拓展、文化交流,将大明的影响力辐射到全球,确立大明的世界霸权地位。
舰队出发前,程一言在泉州港为舰队送行。他握着舰队统领郑和后人郑海的手,叮嘱道:“郑将军,此次远航,你们不仅是大明的使者,更是文明的传播者。要让欧洲与美洲看到大明的强大与友善——既要展示我们的先进技术,也要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既要拓展贸易渠道,也要帮助当地百姓改善生活。记住,真正的霸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文明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郑海躬身答道:“请大人放心,末将定不辱使命,让大明的旗帜飘扬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万历四十年夏,大明远洋舰队抵达欧洲葡萄牙的里斯本港。当十艘巨鲸级蒸汽远洋舰缓缓驶入港口时,整个里斯本都为之震撼——欧洲人从未见过如此庞大、先进的战船,舰体上的钢铁装甲、高耸的烟囱、转动灵活的主炮,无不彰显著大明的实力。
葡萄牙国王若昂四世亲自前往港口迎接舰队。当他看到舰上搭载的电力设备、高产作物种子与精密仪器时,不禁感叹:“大明的科技已远超欧洲,能与大明结盟,是葡萄牙的荣幸。”
在里斯本期间,大明学者与欧洲的科学家展开了深入交流。学者们向欧洲人展示了电灯、电动机、发电机的原理与应用,还演示了后装线膛步枪的射击精度;欧洲科学家则向大明学者介绍了伽利略的天文观测成果、笛卡尔的解析几何与牛顿的力学理论(此时牛顿已提出初步的力学观点)。双方还达成了一项重要协议:大明向欧洲输出电力技术与高产作物种子,欧洲向大明输出天文观测数据与数学着作,同时互派留学生,促进科技交流。
舰队在欧洲停留三个月后,继续前往美洲。此时的美洲,正处于西班牙与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之下,当地的印第安人遭受着残酷的剥削与奴役。大明远洋舰队抵达美洲墨西哥湾时,恰好遇到西班牙殖民者正在屠杀反抗的印第安人。
郑海当即下令舰队出动,用主炮威慑西班牙殖民者,阻止了屠杀。随后,大明农业专家向印第安人传授了玉米、土豆、番薯的高产种植技术,工匠们则帮助印第安人建造了灌溉工程与简易的电力设备(小型发电机与电灯)。
印第安部落首领感激涕零,向郑海赠送了像征友谊的羽毛头饰,并表示:“大明是印第安人的朋友,我们愿意与大明创建贸易关系,用美洲的白银与矿产,换取大明的粮食与技术。”
大明远洋舰队在美洲停留半年后,满载着欧洲的科学着作、美洲的白银与矿产,以及各国的通商协议,启程返回大明。此次远航,不仅拓展了大明的海外贸易渠道,还确立了大明在全球的科技领先地位,更让“大明文明”成为全球向往的标杆。
与此同时,在程一言的推动下,大明的军事力量也在进行着新一轮的革新。随着电力技术的应用,明军的武器装备迎来了跨越式发展:
——在陆军方面,科学院研发出“电力驱动装甲车”。这种装甲车以电动机为动力,噪音小、速度快,配备两门速射炮与四挺机枪,能在复杂地形中灵活行驶;同时,研发出“电报系统”,通过架设电线,实现了战场各部队之间的实时通信,大幅提升了军队的指挥效率。
——在海军方面,“巨鲸级”蒸汽远洋舰进行了全面升级。舰上配备了电力驱动的探照灯,可在夜间发现远处的敌舰;安装了“电力驱动炮塔”,主炮的旋转与升降速度较之前提升了两倍;还配备了“水下监听设备”,能探测到水下的敌舰与水雷,提升了战舰的生存能力。
——在军事训练方面,明军引入了“仿真训练系统”。通过搭建仿真战场,利用电力驱动的机械靶与烟雾设备,仿真实战场景,让士兵在和平时期也能接受接近实战的训练。同时,设立“军事学堂”,教授士兵算术、几何、物理等知识,培养具备科学素养的新型军人。
军事力量的提升,让大明在处理国际事务时更具话语权。万历四十一年秋,荷兰与英国因争夺南洋贸易份额爆发战争,双方都向大明请求支持。程一言经过深思熟虑,决定采取“中立调解”的策略——一方面,派遣水师舰队前往南洋,阻止战争扩大化;另一方面,邀请荷兰与英国的代表前往大明京城,在万历帝的见证下进行谈判。
谈判期间,程一言向两国代表展示了大明的先进武器与电力技术,明确表示:“大明不希望看到南洋贸易因战争而受损,更不允许任何国家在南洋挑起战火。若两国继续战争,大明将断绝与两国的贸易往来,并派遣水师维护南洋秩序。”
荷兰与英国代表深知大明的实力,不敢违抗。最终,在大明的调解下,两国签订了《南洋贸易协议》,划分了各自的贸易范围,结束了战争。此次事件,让欧洲列强深刻认识到,大明已成为全球秩序的“维护者”,任何国家在制定国际策略时,都必须考虑大明的态度。
在经济领域,程一言推动大明创建了“全球贸易体系”。通过在南洋、欧洲、美洲设立贸易据点,创建统一的贸易规则与货币结算体系(以大明银元为主要结算货币);同时,利用大明在科技与实业领域的优势,向全球输出棉布、瓷器、铁器、电力设备等产品,进口海外的白银、矿产、香料等资源。
到万历四十二年冬,大明的海外贸易额突破五千万两白银,占全球贸易总额的六成;大明银元成为全球通用货币,在欧洲、美洲、南洋等地广泛流通;大明的棉布、瓷器、电力设备等产品,凭借物美价廉的优势,拢断了全球市场。
随着全球影响力的提升,周边国家与海外殖民地纷纷请求添加“大明体系”。万历四十三年春,朝鲜王朝、安南王国、暹罗王国正式向大明称臣,成为大明的“藩属国”;南洋的马六甲、吕宋等地,则成为大明的“海外领地”,由大明派遣官员进行治理。
为了更好地管理藩属国与海外领地,程一言向万历帝奏请,设立“大明外事部”,负责处理与藩属国、海外领地的关系;同时,制定《大明藩属国管理条例》与《大明海外领地治理条例》,明确藩属国与海外领地的权利与义务——藩属国需定期向大明进贡,接受大明的保护;大明则向藩属国提供技术支持与粮食援助,帮助藩属国发展经济。
万历四十三年夏,万历帝在紫禁城举行“万国来朝”大典。朝鲜、安南、暹罗等藩属国的国王,欧洲、美洲、南洋等地的使节,齐聚紫禁城,向万历帝朝拜。大典上,万历帝颁布诏书,宣布:“大明将以‘仁政’对待天下各国,以‘科技’推动全球发展,以‘贸易’促进各国互通有无,共建‘天下大同’的世界秩序。”
程一言站在万历帝身旁,看着眼前的盛况,心中百感交集。他穿越到大明已三十馀年,从最初的金融投机者,到新政的推行者,再到全球秩序的构建者,终于实现了“中兴大明、引领世界”的目标。
大典结束后,程一言独自来到内阁书房,看着墙上悬挂的《大明全球疆域图》——图上,大明的本土与藩属国、海外领地连成一片,从东方的朝鲜半岛,到西方的欧洲海岸,从北方的蒙古草原,到南方的美洲大陆,都能看到大明的旗帜。
他拿起笔,在图的空白处写下:“大明之强,非在武力之盛,而在文明之兴;大明之霸,非在疆域之广,而在天下归心。”
写完后,程一言放下笔,走到窗前。窗外,夏日的阳光洒在京城的街道上,电力马车穿梭不息,工坊的烟囱冒出袅袅青烟,孩子们在启蒙学堂前读书识字,一派繁荣祥和的景象。他知道,大明的故事还远未结束——电力技术的进一步突破、全球贸易体系的完善、民生福祉的提升,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但他相信,只要大明坚持“科技兴邦、民生为本、天下大同”的理念,只要全体大明百姓齐心协力,大明的未来必将更加辉煌,大明的文明必将永远闪耀在世界的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