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二十九年秋,京城的国子监迎来了一场特殊的入学仪式——首批五十名来自南洋藩属国的留学生,身着大明生员服饰,在国子监门前向孔圣人画象行跪拜礼。
这是程一言推动“文化互鉴”政策的重要举措,也是大明从“武力威慑”转向“文明辐射”的标志。
仪式结束后,程一言在国子监讲堂与留学生座谈。
来自马六甲的留学生拉玛,用略显生硬的汉语问道:
“程大人,大明的蒸汽船能远航万里,棉布能营销欧洲,为何还要花费心力教我们读书识字?”
程一言笑着答道:
“拉玛,武力能让人屈服,却不能让人信服;财富能让人羡慕,却不能让人认同。
大明推行新政,不仅要让自己强大,更要让周边国家共享发展成果。你们学会大明的知识与技术,回到故国后能推动当地发展,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才是让四海真正归心的根本。”
这番话让留学生们深受触动。
此后,这些留学生不仅学习儒家经典,还深入科学院、工坊、农田,系统学习大明的科技、实业与农业技术。
三年后,他们返回南洋时,带回的不仅是书籍与图纸,更带回了“以民为本”“科技兴邦”的理念,成为推动南洋发展的重要力量。
而在大明国内,程一言正着手推动更深层次的制度革新。
经过十年新政,大明的经济、科技、军事已实现跨越式发展,但旧有的官僚体系与税收制度,仍存在效率低下、贪腐滋生等问题,成为制约新政进一步推进的瓶颈。
万历三十年正月,程一言向万历帝递交《制度革新疏》,提出三项内核改革措施,引发朝野震动。
第一项,改革官僚选拔制度。自隋唐以来,科举考试以八股文取士,导致官员大多只会空谈义理,缺乏实际治理能力。
程一言建议,在科举考试中增设“实务科”,考核算术、几何、农桑、水利、律法等实用知识;
同时,从科学院、工坊、地方官府中选拔有实绩的人才,通过“荐举”进入仕途,打破科举对官员选拔的拢断。
此议一出,立刻遭到守旧士绅的强烈反对。
翰林院学士刘鸿训在朝堂上直言:
“程大人此举是要颠复祖宗之法!科举取士已行千年,岂能随意更改?若让工匠、农夫入朝为官,岂不乱了尊卑秩序?”
程一言反驳道:
“刘大人,祖宗之法是为了治理天下,而非束缚天下。如今大明推行新政,需要的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官员——能懂算术的,可管财政;能懂农桑的,可管农业;能懂科技的,可管实业。
若官员只会写八股文,如何应对粮荒、瘟疫、实业发展中的问题?难道要让百姓继续受苦吗?”
万历帝也支持程一言的提议,说道:
“朕以为,实务科增设得好。大明需要的是能做事的官,不是只会掉书袋的官。从今日起,科举考试增设实务科,荐举人才的制度也即刻推行。”
在万历帝的支持下,官僚选拔制度改革得以推行。
首批通过“实务科”考取功名的考生中,有曾在科学院研究水利的学者,有在地方治理蝗灾有功的小吏,还有在工坊改良器械的工匠。
这些官员上任后,很快在各自岗位上展现出极强的治理能力——比如曾为工匠的王兴,任苏州府通判后,仅用半年就解决了织坊污染问题,还推动了蒸汽织布机的普及,得到百姓的广泛赞誉。
第二项,改革税收制度。
大明旧有的税收制度以“人头税”和“土地税”为主,不仅税负不均,还存在大量偷税漏税现象——大地主、士绅凭借特权隐瞒土地,而贫苦百姓则要承担沉重税负。
程一言建议,推行“摊丁入亩”与“商业税改革”:
将人头税并入土地税,按土地面积征收,减轻无地、少地百姓的负担;
同时,规范商业税征收,对蒸汽工坊、海外贸易等新兴产业,按利润的15征收商业税,严禁地方官随意加征苛捐杂税。
为确保税收改革落地,程一言还提议设立“税务司”,直接隶属于户部,负责全国税收的征收、核查与监管;
同时,在各地设立“税银公示牌”,定期公布当地税收总额、用途,接受百姓监督。
山东巡抚黄克缵担心税收改革会引发大地主的不满,说道:
“程大人,山东的大地主大多是士绅,若按土地面积征税,他们的税负会大幅增加,恐引发叛乱。”
程一言回应道:
“黄大人,税负不均才是引发叛乱的根源。如今大明的商业税每年可达两百万两,足够弥补土地税的调整。
而且,朝廷会对主动申报土地的地主给予税收优惠,对隐瞒土地的则严惩不贷。只要公平公正,百姓自然会支持。”
税收改革推行后,效果显著。
无地、少地的百姓税负减轻了三成,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大地主虽税负增加,但因商业税带来的国库充盈,朝廷有更多资金用于水利、道路建设,间接带动了农业发展,大地主的实际收益并未减少;
商业税的规范征收,也让蒸汽工坊、海外贸易等产业得以健康发展,仅万历三十年一年,商业税就达到了两百五十万两,占国库总收入的四成。
第三项,改革司法制度。
大明旧有的司法制度存在“刑讯逼供”“司法腐败”“审判效率低下”等问题,百姓冤假错案时有发生。
程一言建议,制定《大明律实务细则》,明确各类案件的审判标准与流程;禁止刑讯逼供,要求审判需有物证、人证,否则不得定罪;
在各州府设立“民告官”专门法庭,允许百姓直接起诉贪腐官员;同时,从国子监、律法世家选拔专业人才,充实司法队伍,提高审判效率。
为推广新的司法制度,程一言还在京城设立“司法学堂”,培养专业司法人才;
并下令重审近年来的冤假错案,为受冤百姓平反。苏州百姓张阿婆的儿子被诬告盗窃,关押三年未判,新司法制度推行后,法庭通过核查物证、询问证人,证明其儿子无罪,还严惩了诬告者与渎职官员。
张阿婆为感谢朝廷,特意带着锦旗来到京城,跪在宫门前高呼“大明司法公正”。
制度革新的推进,让大明的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新政的红利进一步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