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二十七年春,蒙古察哈尔部大汗林丹汗,以“大明夺走草原商路”为由,率领三万骑兵南下,侵扰大同镇边境。消息传到京城时,程一言正在与兵部尚书石星商议水师战船的扩建计划。
“林丹汗竟敢犯我大明边境,实在狂妄!”
石星看着大同总兵送来的急报,怒拍桌案,
“九边军经过这几年的整顿,装备了新的红衣大炮与蒸汽战车,正好借此机会教训一下蒙古人!”
程一言接过急报,仔细看完后却神色平静:
“林丹汗此次南下,看似是为商路,实则是因草原遭遇雪灾,牲畜死伤过半,想通过劫掠补充物资。
不过,他低估了如今九边军的实力,这正是我们彻底肃清边患的好时机。”
自新政推行以来,九边军的装备与战力已发生翻天复地的变化:
不仅配备了射程三里的改良红衣大炮、能快速机动的蒸汽战车,还组建了“火枪营”,士兵装备的“燧发步枪”,射速与精度远超蒙古骑兵的弓箭。此外,朝廷还在大同、延绥等地修建了水泥防御工事,
设置了铁丝网与烽火台,形成了完善的边境防御体系。
程一言当即与石星制定了作战计划令大同总兵麻贵率领两万边军正面抵御,延绥总兵杜松率领一万骑兵从侧翼迂回,切断林丹汗的退路;
同时令科学院工学分院紧急调运十辆“蒸汽炮车”支持前线——这种炮车将红衣大炮安装在蒸汽马车上,可快速移动,适合在草原上作战。
十天后,大同镇郊外的草原上,林丹汗的三万骑兵与麻贵的两万边军展开对峙林丹汗看着对面数组整齐的明军,以及远处冒着黑烟的蒸汽炮车,心中虽有疑虑,却仍仗着骑兵的机动性,下令发起冲锋。
“放!”
随着麻贵一声令下,明军阵前的二十门红衣大炮同时开火,炮弹呼啸着落入蒙古骑兵阵中,瞬间炸开一道道血雾。
紧接着,火枪营的士兵排着整齐的队列,轮流射击,密集的弹雨如割草般放倒冲锋的骑兵。
林丹汗从未见过如此凶猛的火力,眼看骑兵伤亡惨重,他急忙下令撤退,却发现杜松的骑兵已从侧翼包抄过来,而蒸汽炮车则在草原上快速移动,不断用炮火拦截退路。蒙古骑兵陷入重围,军心大乱,纷纷丢盔弃甲,四散奔逃。
此战,明军共歼灭蒙古骑兵五千馀人,俘虏八千馀人,林丹汗仅带着三百馀名亲信突围,逃往漠北。
麻贵乘胜追击,收复了此前被蒙古占据的三座边境城镇,并缴获了数万头牛羊,补充了边军的物资。
捷报传到京城时,万历帝正在天坛祭祀,听闻大胜,当即下令举行“献俘大典”,将俘虏的蒙古贵族押至京城,彰显大明国威。
献俘大典当天,京城百姓夹道围观,看到曾经侵扰边境的蒙古贵族被铁链锁住,纷纷欢呼雀跃。
林丹汗的弟弟巴图被押至午门时,对着城楼之上的万历帝跪地求饶:
“求大明皇帝陛下饶命!我察哈尔部愿永世称臣,年年进贡,绝不再犯边境!”
万历帝看着城下的俘虏,又看向身边的程一言,问道:
“先生以为,该如何处置察哈尔部?”
程一言答道:
“陛下,林丹汗虽战败逃亡,但察哈尔部仍有残馀势力。
若斩尽杀绝,恐激起其他蒙古部落的反抗;若放任不管,林丹汗日后仍可能卷土重来。臣建议,赦免被俘的蒙古贵族,让他们返回漠北,劝说其他部落归附大明;
同时在边境设立‘互市市场’,允许蒙古部落用牛羊、皮毛换取大明的粮食、布匹与铁器,以安抚民心。”
万历帝采纳了程一言的建议,不仅赦免了被俘的蒙古贵族,还赏赐了一批粮食与布匹,让他们带回漠北。
巴图感激涕零,在午门前发誓:
“我察哈尔部若再与大明为敌,天诛地灭!”
此后,在巴图的劝说与互市的吸引下,漠南的喀喇沁、土默特等蒙古部落,纷纷遣使归附大明,承认大明的宗主地位。
林丹汗在漠北孤立无援,不久后被崛起的后金部落击败,察哈尔部彻底瓦解,大明的北方边患自此肃清。
北方边患平息的同时,大明的海疆也迎来了安宁。万历二十八年夏,荷兰东印度公司因在南洋的贸易份额被大明抢占,派遣七艘战船,突袭大明在吕宋的贸易据点,劫掠了三艘大明商船。
消息传到广州时,水师提督郑芝龙正率领“镇海级”蒸汽战船在南海巡逻。他当即率领五艘蒸汽战船,前往吕宋海域追击荷兰舰队。
荷兰舰队的船长彼得,此前从未与大明的蒸汽战船交过手,认为凭借荷兰战船的火炮优势,定能击败明军。可当他看到大明战船以远超帆船的速度逼近,且船身坚固、火炮射程更远时,才意识到自己犯了致命错误。
双方在吕宋岛以东的海域展开激战。大明战船凭借蒸汽动力,灵活地绕到荷兰战船的侧后方,用主炮轰击荷兰战船的甲板与船舷。
荷兰战船虽奋力反击,却因机动性不足,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激战四个时辰后,荷兰舰队有三艘战船被击沉,两艘被重创,彼得被迫率领残馀两艘战船投降。
郑芝龙将荷兰俘虏押回广州后,程一言特意从京城赶来,亲自审问彼得。
彼得坦言,此次突袭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决定,目的是逼迫大明让出南洋的贸易份额。
程一言当即决定,利用此次事件,彻底确立大明在南洋的主导地位。
他一方面令郑芝龙率领水师战船,在南洋各贸易据点巡逻,保护大明商人的安全;另一方面遣使前往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总部巴达维亚,提出三项要求:
赔偿大明商船损失十万两白银、释放所有被俘的大明商人、荷兰战船不得再进入大明南海海域。
荷兰东印度公司因舰队受损,又担心大明断绝与欧洲的贸易,被迫接受了所有条件。
此后,荷兰商人在南洋的贸易活动,需在大明水师的监管下进行,大明彻底掌控了南洋的贸易主导权。
随着边患肃清、海疆安宁,周边国家纷纷遣使来大明朝贡,形成了“四海归心”的局面——
安南国王派遣太子前来大明,请求册封,并愿每年向大明进贡象牙、香料;暹罗国王则请求大明派遣农业学者,指导当地种植玉米、土豆,以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南洋的马六甲素檀,甚至主动将港口的管理权交给大明,请求大明水师进驻,保护其免受海盗侵扰。
万历二十九年正月,程一言在朝会上向万历帝奏报:
“如今大明北方无蒙古之患,南方无倭寇之扰,南洋贸易繁荣,周边国家归附,百姓安居乐业,国库充盈,已达‘盛世’之象。”
万历帝听后,起身走到殿中,望着满朝文武,感慨道
“朕登基之初,大明内忧外患,国库空虚,百姓困苦。如今能有这般盛世,全赖先生推行新政,各位大臣协力辅佐。朕宣布,改元‘万历新政’为‘万历中兴’,以昭示大明复兴之盛况!”
满朝文武齐声高呼“陛下万岁”,声音震彻大殿。程一言站在群臣之中,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百感交集。
他穿越到大明已有十年,从最初推行金融改革遭遇阻力,到如今科技、农业、实业全面发展,边患肃清、四海归心,终于实现了“中兴大明”的目标。
散朝后,程一言独自来到内阁书房,看着墙上悬挂的大明疆域图——图上不仅标注了大明的十三布政使司,还标注了南洋的贸易据点与海外的藩属国。
他拿起笔,在图的空白处写下: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大明之土;凡舟车所通,商客所至,皆为大明之民。”
写完后,程一言放下笔,走到窗前。
窗外,初春的阳光洒在京城的街道上,蒸汽马车穿梭不息,百姓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他知道,大明的中兴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要让科技继续进步,让实业更加繁荣,让百姓更加富裕,让大明的影响力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而他,将继续留在这片土地上,为实现这个目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