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实业崛起(1 / 1)

万历二十六年秋,京城西郊的科学院新院区正式落成。

这座占地百亩的院落里,错落分布着工学分院、化学分院、医药分院、农业分院的新实验室,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高达五层的“观星台”——顶部安装着科学院最新研制的、能放大五百倍的天文望远镜,可清淅观测月球表面的环形山与木星的卫星。

程一言陪同万历帝视察新院区时,徐光启正带着工学分院的工匠,在广场上演示新研发的“蒸汽纺纱机”。

只见一台长约三丈的机器,通过蒸汽机带动十几个纺锤高速运转,两名工匠只需负责喂入棉花,机器便能自动完成纺纱工序,一天能纺出的棉纱量,抵得上二十名熟练纺工的手工产量。

“这机器竟有如此能耐?”

万历帝看着源源不断从机器中输出的棉纱,眼中满是惊叹。他出身深宫,虽知新政推动科技发展,却从未亲眼见过这般高效的器械

徐光启躬身答道:

“回陛下,这蒸汽纺纱机是工学分院耗时一年改良的成果。

之前的纺纱机需三人操作,日产棉纱仅三十斤,如今改良后,两人操作日产可达两百斤,且棉纱粗细均匀,质量远超手工纺纱。若在江南织坊推广,不出三年,大明的丝绸、棉布产量便能翻倍。”

程一言补充道:

“陛下,科技不仅能提升农业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更能推动实业发展。如今江南的织坊、景德镇的瓷窑、广东的冶铁作坊,已纷纷采用蒸汽设备,生产成本大幅降低,产品质量显著提升。

去年大明向欧洲出口的棉布,因物美价廉,已抢占了荷兰商人在欧洲的三成市场份额。”

万历帝听后龙颜大悦,当即下旨:

“传朕旨意,从内帑拨银五十万两,支持科学院研发更多实业器械;同时令工部在江南、广东设立‘实业工坊’,教授工匠操作蒸汽设备,推广新技术。”

此次视察后,大明的实业发展迎来了爆发期。在朝廷的扶持下,各地工坊纷纷引入蒸汽动力,传统手工业逐渐向近代工业转型——

江南的苏州、松江一带,原本分散的家庭织户,逐渐聚集到拥有蒸汽织布机的大型织坊。松江的“恒兴织坊”率先引入二十台蒸汽织布机,雇佣织工两百馀人,日产棉布两千匹,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通过泉州港运往南洋与欧洲,利润较之前增长五倍。

织坊老板沉振业为扩大生产,甚至向朝廷设立的“实业银行”申请了十万两低息贷款,用于再添三十台织布机。

景德镇的瓷窑则通过化学分院研发的“高温瓷釉”与“蒸汽窑炉”,实现了瓷器生产的革新。

以往手工烧制瓷器,需依赖窑工的经验控制火候,成品率仅六成,且色彩单一;如今用蒸汽窑炉精准控制温度,成品率提升至九成,新研发的“珐琅彩釉”更是让瓷器色彩鲜艳夺目,远销欧洲后,单件售价高达百两白银,比传统青花瓷贵出三倍。

广东的冶铁作坊则引入了“高炉炼铁法”。

以往大明冶铁采用土炉,日产铁仅两千斤,且含杂质多;如今用高达五丈的高炉,以焦炭为燃料,通过蒸汽机鼓风,日产铁可达两万斤,且铁的纯度提升至九成以上。这些优质生铁不仅用于制造农具、器械,还成为水师战船的钢材原料——新建造的“镇海级”蒸汽战船,船身采用三层钢板,能抵御欧洲火炮的直接轰击,航速与火力均居世界前列。

实业的繁荣,也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为供应蒸汽设备所需的煤炭,山西、山东的煤矿纷纷引入“蒸汽抽水机”与“轨道矿车”:

以往煤矿因井下积水难以排出,年产量仅十万石,如今用蒸汽抽水机日夜排水,年产量突破百万石;

轨道矿车用蒸汽机牵引,将煤炭从井下运至地面的效率,比传统人力推车提升十倍。煤炭产量的激增,又反过来支撑了蒸汽设备的普及,形成良性循环。

然而,实业发展也催生了新的问题。广东的冶铁作坊因大量使用煤炭,排出的黑烟导致周边农田减产,村民与作坊主多次爆发冲突;

江南织坊雇佣的织工,因工作时间过长、工资被克扣,在苏州引发了“罢工”事件——两百馀名织工聚集在织坊门口,要求缩短工时、提高工钱。

消息传到京城,户部尚书张守直忧心忡忡地对程一言说:

“程大人,如今工坊主为追求利润,不顾百姓生计,若不加以管控,恐引发民变,动摇新政根基。”

程一言深知,工业发展若无序推进,必然会带来社会矛盾。

他当即召集内阁大臣与实业代表,制定了《实业管控条例》,从三个方面规范工坊运营:

其一,限制污染排放。要求冶铁、烧瓷等污染较大的工坊,必须修建“沉淀池”与“排烟塔”水、废气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若因污染导致农田减产,工坊需按亩赔偿村民损失。广东的“广顺冶铁作坊”因未及时修建环保设施,被责令停业整改,并赔偿村民五千两白银,成为首个被处罚的案例。

其二,保障工匠权益。规定工坊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十二个时辰,每月需给工匠放假三天;工匠工资需按月发放,不得无故克扣;工坊需为工匠提供住宿与医疗保障,若工匠因工受伤,工坊需支付医疗费与误工费。苏州的“恒兴织坊”按条例调整后,织工罢工事件迅速平息,织工积极性反而提升,生产效率较之前提高一成。

其三,规范金融支持。要求“实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需审核工坊的环保措施与工匠权益保障情况,对违规工坊不予贷款;同时设立“实业监管司”,定期巡查各地工坊,对违规者处以罚款、停业等处罚。

《实业管控条例》推行后,大明的实业发展逐渐走向规范。工坊主们意识到,只有兼顾利润与社会责任,才能实现长期发展;工匠们则因权益得到保障,工作积极性显著提高。到万历二十七年冬,大明的实业产值已占全国经济总量的三成,远超传统农业的占比,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这年腊月,程一言收到泉州港送来的捷报:

南洋商人联合向大明订购了五十艘蒸汽商船,用于开展东南亚贸易;

同时,西班牙国王遣使来大明,希望购买十台蒸汽纺纱机,并邀请大明工匠前往西班牙指导设备安装。

“西夷如今也需向我大明学习技术了。”

程一言看着捷报,笑着对周文彬说。

周文彬点头道:

“大人推行新政五年,大明已从积弱之国,变为科技领先、实业繁荣的强国。如今周边小国纷纷遣使朝贡,欧洲列强也不敢再轻视我大明,这都是大人的功劳。”

程一言却摇头道:

“这并非我一人之功,而是陛下支持、百官协力、百姓参与的结果。不过,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欧洲列强在科技上也在进步,荷兰已研制出新型火炮,英国正在发展纺织业,若我们停滞不前,迟早会被超越。”

当晚,程一言在书房写下《科技兴邦疏》,向万历帝提出三项长远规划:

一是在科学院设立“数学分院”与“物理分院”,从基础学科入手,培养科技人才;

二是选派百名学者前往欧洲,学习西方的天文、数学知识,同时传播大明的科技成果,促进东西方交流;

三是在全国各州府设立“科技学堂”,招收适龄男童,教授算术、几何与基础科技知识,为大明培养后备科技力量。

万历帝对这份奏疏极为重视,不仅全部批准,还特意召见程一言,说道:“先生为大明鞠躬尽瘁,朕都看在眼里。往后科学院与实业发展的事务,朕尽听先生调度,无需事事奏请。”

得到万历帝的全力支持,程一言更加坚定了推动科技发展的决心。他知道,大明的实业崛起只是开始,唯有持续创新、不断突破,才能让大明在世界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真正实现“科技兴邦”的目标。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人在隋唐,我乃大隋十二太保 穿越之侯府千金外传 七零随军:干部千金霸榜家属院 染指太后,我来帮孩子雄霸天下 无尽灰夜 综武:比烂?我躺尸都能变强! 本源共鸣:我以武道撼九天 四合院:要讲理?物理也是理! 离愁路不愁的新书 玄花仙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