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农业革新(1 / 1)

两人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热闹的喧哗声。抬头望去,只见一群百姓抬着一块牌匾,朝着他们走来,为首的正是济南郊外的老农王老汉。王老汉手里捧着一个装满土豆的篮子,脸上笑开了花:“程大人、徐大人,俺们是来感谢朝廷的!今年种了玉米和土豆,俺家收了两千多斤粮食,不仅够吃,还能卖些钱给娃娶媳妇。这是俺们全村人凑钱做的牌匾,上面写着‘新政恩深,粮满家园’,请大人收下!”

程一言连忙接过牌匾,只见牌匾上的字迹虽然算不上工整,却透着满满的诚意。他握着王老汉的手,说道:“老人家,这都是朝廷应该做的。只要百姓能吃饱饭、过好日子,朝廷做再多也值得。以后要是遇到种植上的问题,只管找当地的农业学堂,学者们会帮你们解决的。”

王老汉连连点头,激动得眼框都红了:“俺们都听说了,朝廷要办农业学堂,教俺们种庄稼的新技术。俺家娃已经报名了,说以后要跟着学者们学本事,让俺们村的粮食产量再提高些!”

看着百姓们脸上真挚的笑容,程一言心中更加坚定了推动农业革新的决心。他知道,百姓的信任是朝廷最宝贵的财富,只有不姑负这份信任,才能让新政真正扎根在大明的土地上,让大明走向更繁荣的未来。

回到京城后,程一言立刻召集内阁大臣和科学院的学者,召开了农业革新专题会议。会上,他提出了三项具体措施,进一步推动农业发展:

第一,创建“作物改良基地”。在全国选择十个不同气候、不同土壤的地区,设立作物改良基地,专门负责培育高产、耐旱、抗病虫害的农作物品种。每个基地配备十名科学院学者和二十名经验丰富的老农,朝廷每年拨付五万两白银作为研发经费,确保改良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基地还要负责收集全国各地的农作物种子,创建“种子库”,为后续的品种改良提供保障。

第二,推广“农业合作社”模式。鼓励百姓以村落为单位,成立农业合作社,统一采购种子、农具,统一进行灌溉、施肥,统一销售粮食。朝廷为合作社提供低息贷款,帮助合作社购买蒸汽灌溉机、改良犁等先进农具;同时,派遣农业学堂的教师入驻合作社,指导百姓科学种植,提高粮食产量。这种模式不仅能降低百姓的种植成本,还能提高粮食的销售价格,让百姓获得更多的收益。

第三,完善“农业税收优惠政策”。对种植玉米、土豆、番薯等高产作物的百姓,减免三成农业税;对参与农业合作社的百姓,再额外减免一成农业税;对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的地区,给予地方官政绩奖励。通过这些优惠政策,调动百姓参与农业革新的积极性,让更多的百姓愿意尝试新作物、新技术。

这些措施推出后,得到了百姓的广泛支持。短短一个月内,华北、江南等地就成立了两百多个农业合作社,不少百姓主动放弃种植传统的小麦、水稻,改种玉米、土豆等高产作物。在山东的兖州,一个农业合作社通过统一使用蒸汽灌溉机和科学种植技术,玉米亩产达到了两百五十斤,比传统种植方式提高了一倍,合作社的百姓每户都增收了五十多两白银。

然而,农业革新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阻力。江南的一些大地主,担心玉米、土豆等作物的推广会影响传统粮食的价格,导致自己的利益受损,便暗中散布谣言,说“玉米、土豆是外来邪物,吃了会生病”,还阻止佃户种植这些作物。

江苏的大地主钱谦益,甚至联合了十几个地主,向朝廷递上奏折,反对推广高产作物,声称“传统作物是祖宗留下的基业,不可随意更改,推广外来作物会动摇大明的根基”。

程一言看到奏折后,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知道,这些大地主在江南势力庞大,若是任由他们散布谣言、阻碍农业革新,不仅会影响江南的粮食产量,还可能引发其他地区的效仿,让农业革新功亏一篑。

为了打破大地主的阻挠,程一言决定亲自前往江南,解决这个问题。他带着周文彬和几名农业学者,来到了江苏苏州,首先拜访了钱谦益。

钱谦益见到程一言时,态度十分傲慢,说道:“程大人,老夫知道你是为了推广那些外来作物而来。但老夫要提醒你,江南是大明的粮仓,若是因为推广这些不知名的作物,导致粮食减产,这个责任你承担得起吗?”

程一言没有生气,而是平静地说道:“钱大人,我知道你担心粮食减产。但事实胜于雄辩,你可以跟我去看看苏州郊外的试验田,看看玉米、土豆的产量到底如何。另外,我还带来了科学院的研究报告,上面详细说明了玉米、土豆的营养价值,比传统的小麦、水稻还要高,吃了不仅不会生病,还能强身健体。”

钱谦益半信半疑地跟着程一言来到试验田。只见试验田里的玉米长得比人还高,玉米穗饱满沉重;土豆的藤蔓复盖了地面,挖出来的土豆个个又大又圆。农业学者现场称重,玉米亩产达到了两百八十斤,土豆亩产更是达到了一千斤,远超传统作物的产量。

钱谦益看着眼前的景象,脸上露出了震惊的表情。程一言趁机说道:“钱大人,你看,玉米、土豆的产量比传统作物高得多。若是在江南推广这些作物,不仅不会导致粮食减产,还能大幅提高粮食产量,让江南的百姓有更多的粮食可吃,有更多的钱可赚。你作为大地主,若是带头推广这些作物,佃户的收成提高了,你能收到的租金也会增加,这对你也是有利的。”

钱谦益沉默了片刻,说道:“程大人,就算这些作物产量高,可百姓们习惯了吃小麦、水稻,不一定愿意吃这些外来作物啊。”

程一言笑着说:“钱大人放心,朝廷已经安排了厨师,在苏州的集市上免费提供玉米、土豆做的食物,比如玉米粥、土豆饼、土豆炖肉,让百姓们尝尝鲜。现在,苏州的百姓已经很喜欢这些食物了,不少酒楼还推出了玉米、土豆做的菜肴,很受欢迎。”

随后,程一言又带着钱谦益来到苏州的集市。只见集市上的几个摊位前挤满了百姓,厨师们正在忙碌地制作玉米粥和土豆饼,香气扑鼻。百姓们一边吃,一边称赞:“这玉米粥真甜,比小米粥还好喝!”“这土豆饼外酥里嫩,太好吃了!”

钱谦益看到这一幕,终于打消了疑虑。他对程一言说道:“程大人,老夫之前是见识短浅,误会了这些作物。从今以后,老夫愿意带头推广玉米、土豆,还会劝说其他地主一起推广,为大明的农业革新出一份力。”

解决了钱谦益的问题后,江南其他大地主也纷纷转变态度,开始积极推广高产作物。不到半年,江南的玉米、土豆种植面积就达到了耕地面积的两成,粮食产量大幅提高。苏州、杭州等地的粮价下降了三成,百姓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富裕。

万历二十六年夏,大明迎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丰收。全国玉米总产量达到了一千万石,土豆总产量达到了三千万石,加之传统作物的产量,全国粮食总产量比去年提高了四成。国库的存粮达到了两千万石,足够全国百姓食用一年,彻底解决了大明的粮食安全问题。

丰收之后,程一言向万历帝奏请,举行“庆丰收大典”,以感谢上天的眷顾,也向百姓展示农业革新的成果。万历帝欣然同意,决定在京城的天坛举行大典。

庆丰收大典当天,京城张灯结彩,百姓们扶老携幼,来到天坛周围观看。天坛上,摆放着各种丰收的粮食,有金黄的玉米、饱满的土豆、沉甸甸的小麦、金黄的水稻,还有各种蔬菜水果。万历帝亲自祭祀上天,祈求大明年年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祭祀结束后,程一言向万历帝和百姓们介绍了农业革新的成果,说道:“陛下,百姓们,今天的丰收,离不开陛下的英明领导,离不开各位大臣的辛勤付出,更离不开百姓们的积极参与。但我们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果,未来,我们还要继续推动农业革新,培育更多高产的作物,研发更先进的农具,让大明的每一寸土地都能长出粮食,让每一个百姓都能吃饱饭、过好日子!”

百姓们听了,纷纷欢呼雀跃,高呼“陛下万岁”“程大人万岁”。欢呼声回荡在京城的上空,久久不散。

程一言站在天坛上,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充满了自豪。他知道,农业革新的成功,不仅解决了大明的粮食问题,还为新政的进一步推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他还要继续推动科技、经济、军事等领域的革新,让大明成为世界上最繁荣、最强大的国家,让大明的百姓永远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当天晚上,程一言在书房里写下了《农业革新疏》,详细总结了农业革新的经验,提出了未来的发展规划。他在疏中写道:“农业者,国之根本也。农兴则国兴,农强则国强。吾辈当以农为基,以科技为翼,推动农业不断革新,为大明之繁荣富强,为百姓之幸福安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写完后,程一言将《农业革新疏》交给周文彬,让他明天呈给万历帝。他走到窗前,望着天上的明月,心中充满了力量。大明的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就一定能看到大明的辉煌。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好孕美人,被六个绝嗣大佬宠上天 捡到老君炼丹炉,你用来烤板栗? 全都是斗气就我在修仙 我的空间有座军工厂 直播探险成团宠,警局给我送锦旗 无限求生:七天一个新世界! 剑来仙剑 无限大楼:开局成为监管者 诗词显圣,死囚逆天改命! 鸿蒙玄天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