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粮荒应对(1 / 1)

“要解决旱灾问题,关键在于培育耐旱的农作物品种。”徐光启对学者们说,“咱们带来的玉米、土豆种子,都是从美洲引进的,据说这些作物耐旱性强,还能在贫瘠的土地上生长。咱们可以在灾区试种这些作物,看看能否有收获。”

学者们立刻行动起来,在济南郊外开辟了一块试验田,分别种下了玉米、土豆和传统的小麦。为了测试这些作物的耐旱性,他们没有进行灌溉,而是让作物在自然条件下生长。半个月后,试验田里的小麦全部枯死,而玉米和土豆却长出了幼苗,虽然长势不如灌溉的作物,但至少没有枯死。

徐光启看到这一幕,兴奋地说道:“太好了!玉米和土豆果然耐旱,咱们可以在华北灾区大规模推广种植这些作物,缓解粮食短缺的问题。另外,咱们还要改良这些作物的品种,让它们更适应华北的气候和土壤。”

为了加快推广速度,徐光启让人绘制了玉米、土豆的种植图谱,详细介绍了种植方法和注意事项,然后通过驿站送往华北各地的官府。同时,他还组织学者和老农,在各地举办种植培训班,手柄手地教百姓如何种植玉米和土豆。

起初,百姓们对玉米、土豆这些“外来作物”充满了疑虑,担心它们不能吃,或者产量不高。山东兖州的老农王老汉说:“徐大人,这玉米长得象棒子,土豆埋在土里,俺们从来没吃过,要是种了不能吃,岂不是白费功夫?”

徐光启笑着说:“王老汉,你放心,这些作物在美洲已经种植了很多年,不仅能吃,还很有营养。今天我就给你们做几道玉米和土豆做的菜,让你们尝尝。”

当天晚上,徐光启在试验田的旁边支起了灶台,用玉米煮了粥,用土豆炖了肉。百姓们尝过之后,纷纷称赞:“这玉米粥真香甜,土豆炖肉也好吃,比小麦饭还香!”

打消了百姓的疑虑后,玉米和土豆的种植迅速在华北灾区推广开来。朝廷还免费向百姓发放玉米、土豆种子,并提供农具和技术支持。到了夏天,华北的田野里到处都是绿油油的玉米和土豆苗,百姓们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除了推广耐旱作物,程一言还推动了农业技术的革新。他让科学院的学者们研发了新的农具——蒸汽灌溉机。这种灌溉机采用了小型蒸汽机,能将河里的水抽到田里,灌溉效率是传统水车的十倍。同时,学者们还改良了犁、耙等农具,采用了新的钢材,不仅更耐用,还能深耕土地,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

蒸汽灌溉机投入使用后,极大地缓解了华北的旱情。在山东的德州,一台蒸汽灌溉机每天能灌溉两百亩田地,原本干裂的农田重新变得湿润,玉米和土豆的长势也越来越好。德州知府在给朝廷的奏报里写道:“蒸汽灌溉机是救民的神器,有了它,就算再遇到旱灾,百姓也不用再担心粮食绝收了。”

为了确保粮食的稳定供应,程一言还创建了粮食储备制度。他下令在全国各州府设立“常平仓”,每年从粮食丰收的地区收购粮食,存入常平仓,遇到灾年时,再将粮食低价卖给百姓,或者无偿发放给灾民。同时,朝廷还鼓励商人参与粮食储备,对存储粮食的商人给予税收优惠,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在各方的努力下,华北的旱情得到了有效缓解。到了秋收时节,玉米和土豆获得了大丰收——华北地区共收获玉米两百万石,土豆三百万石,不仅解决了百姓的吃饭问题,还向国库缴纳了五十万石粮食。百姓们为了感谢朝廷,特意在村口立了石碑,上面刻着“新政救民,粮满仓廪”八个大字。

这次应对华北粮荒的成功,让程一言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只有不断推动农业技术革新,推广耐旱、高产的农作物品种,创建完善的粮食储备制度,才能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让百姓安居乐业。

万历二十五年冬,程一言向万历帝奏请,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农业革新措施:一是继续推广玉米、土豆等耐旱、高产的农作物,力争三年内,让这些作物的种植面积达到全国耕地面积的三成;二是加大对农业技术研发的投入,让科学院研发更多先进的农具和灌溉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三是完善粮食储备制度,扩大常平仓的规模,确保每个州府的常平仓都能存储足够半年食用的粮食;四是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在各地设立农业学堂,教农民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

万历帝非常支持程一言的提议,不仅批准了这些措施,还亲自下旨,鼓励百姓积极参与农业革新。在朝廷的推动下,大明的农业生产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种植玉米、土豆,使用先进的农具和灌溉设备,粮食产量逐年提高,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裕。

程一言站在华北的田野里,看着丰收的景象,心中充满了欣慰。他知道,农业革新是一条漫长的路,眼下的成果只是开始,但只要坚持下去,大明的粮食安全就能真正得到保障,百姓也能彻底告别“看天吃饭”的困境。

此时,身边的徐光启正拿着一株饱满的玉米,笑着说道:“大人您看,这玉米穗比咱们刚引进时足足大了一圈,经过这半年的改良,已经完全适应了华北的气候。再过两年,咱们说不定能培育出亩产超过三百斤的品种,到时候就算遇到灾年,百姓也能有饭吃。”

程一言接过玉米,指尖摩挲着颗粒饱满的玉米粒,眼中满是期待:“徐大人说得对,农业革新不能停步。除了玉米、土豆,咱们还要继续从海外引进高产作物,比如番薯、花生,让大明的田野里能长出更多养活百姓的粮食。另外,农具的改良也要跟上,蒸汽灌溉机虽然好用,但成本太高,普通百姓买不起,得想办法研发更便宜、更轻便的灌溉工具,让家家户户都能用得上。”

徐光启连连点头:“大人放心,科学院已经成立了农业器械分院,专门研究低成本农具。上个月,工匠们已经做出了一种‘脚踏灌溉机’,不用烧煤,只要两个人踩踏就能抽水,成本只有蒸汽灌溉机的十分之一,下个月就能在华北推广试用。”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夫君诈死?可我已经怀了郡王的崽 末法时代:我知晓世间所有魔法 药仙医道 药染江山:冷毒妃的帝王棋 弹幕觉醒:怀孕女配对着反派嘤嘤 虞朝的故事 弥月惊鹊 人在斗破,抽奖成帝 龙族:从签到天与暴君开始屠龙 穿越人民名义,我是汉东二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