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项措施,便是编篡《瘟疫防治手册》。
程一言亲自牵头,组织太医院御医、科学院学者和参与抗疫的地方官员,将这次防治瘟疫的经验系统梳理——从病菌理论的通俗解释,到75酒精的制作方法;从三层棉布口罩的缝制步骤,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疔”的三早原则;
再到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的配方剂量,以及蒸汽消毒车的使用注意事项,都一一详细记录。为了让不识字的百姓也能看懂,手册里还配有大量插图:画着工匠如何蒸馏酒精,如何如何缝制口罩,甚至用简单的连环画演示“患者从发病到康复”的全过程。
手册定稿后,程一言特意调拨了国子监的活字印刷设备,一次性印刷了十万册,由驿站通过蒸汽马车运往全国各州府、县乡。
在偏远的乡村,地方官还会组织识字的秀才,将手册内容念给百姓听,确保每一户人家都能掌握基本的防疫知识。
第二项措施,是加强科学院医药分院的建设。
在此之前,医药分院规模较小,仅有二十馀名学者,研究方向也多集中在外科手术改良上。程一言奏请万历帝后,从太医院抽调了五十名经验丰富的御医添加分院,其中不乏擅长治疔传染病、儿科病的名医;
同时,从国库拨出一百万两白银,用于分院的硬件升级——不仅扩建了实验室,增添了十台高倍显微镜,还创建了专门的“病菌培养室”和“药物测试室”,让学者们能更精准地研究疫病。
更重要的是,程一言还推动在京城、南京、西安、广州等地设立了“疫病研究站”,每个研究站都配备了体温表、酒精检测仪、简易蒸汽消毒设备,专门负责监测当地的疫病情况。一旦发现疑似传染病病例,研究站能第一时间采集样本、分析病因,并将信息通过驿站快速上报朝廷,为“早防控”争取时间。
第三项措施,则是在全国推广公共卫生措施。
这是程一言早就想推行的政策,只是之前担心守旧势力反对,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时机。
这次瘟疫的胜利,给了他推行政策的底气。他下令全国各州府、县乡,必须在半年内修建公共厕所,严禁百姓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在京城,工部甚至专门设计了“分类垃圾桶”,用不同颜色区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还安排了专人定期清理;
他要求各地官府张贴告示,宣传“饮用开水”的重要性,甚至在集市、驿站等公共场所设置“免费开水点”,方便百姓取水;
在学校、军营、集市等人员密集的地方,官府需每月组织一次酒精消毒,还会派医官定期巡查,教百姓如何预防疫病。
这些措施起初确实遭到了一些守旧士绅的反对,比如江南的士绅认为“修建公共厕所会破坏风水”,北方的士绅觉得“喝开水是多此一举”,但在程一言的坚持下,再加之地方官用瘟疫防治的事实讲道理,这些反对声音很快就消失了。
到了万历二十四年春天,全国大部分地区都落实了公共卫生措施,百姓的卫生习惯也有了明显改善。
瘟疫过后,大明的新政继续稳步推进,且因为“科技救民”的共识,推进速度比以往更快。
在经济领域,蒸汽商船的航线不断拓展——除了传统的东南亚、印度洋航线,科学院还联合水师,研发出了更坚固、更适合远海航行的“蒸汽远洋船”。
这种船不仅能抵御海上的大风浪,还配备了简易的冷藏设备,能让丝绸、茶叶在长途运输中保持良好状态。
万历二十四年夏天,第一艘蒸汽远洋船“大明号”从泉州港出发,历经三个月的航行,成功抵达了欧洲的葡萄牙里斯本港。当船上的丝绸、瓷器被卸下时,整个欧洲都为之轰动——欧洲贵族们从未见过如此精美的丝绸,也从未用过如此细腻的瓷器,纷纷争相购买。
“大明号”带回的不仅是大量的白银,还有欧洲的科学书籍、天文仪器,以及玉米、土豆等新作物种子,为大明的科技发展和农业改良提供了新的助力。
在交通领域,水泥公路的修建也进入了“快车道”。
之前,水泥公路主要集中在京城到江南的主干道,而现在,在朝廷的统筹下,公路开始向西北、西南等地延伸。
从西安到兰州的公路修通后,西北的粮食、煤炭运往江南的时间缩短了一半,运输成本也降低了三成;从成都到重庆的公路通车后,四川的蜀锦、药材能更快速地运往全国,蜀地百姓的收入也随之增加。
更值得一提的是,小型蒸汽机装在马车上后,“蒸汽马车”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骡马马车,成为了主要的交通工具。在京城,蒸汽马车的票价比骡马马车便宜,速度却快两倍,每天都有大量百姓乘坐蒸汽马车出行;
在偏远地区,蒸汽马车还承担起了“邮差”的职责,将信件、包裹快速送达各地,极大地便利了百姓的生活。
在军事领域,改进后的红衣大炮开始大规模装备边军。
这种大炮在原有基础上,采用了科学院研发的新钢材,不仅射程更远、威力更大,还更轻便,容易运输。
万历二十四年冬天,蒙古部落试图南下侵扰榆林卫,结果被装备了新红衣大炮的边军打得大败而归,从此不敢再轻易犯边。
同时,水师也迎来了升级——十艘新的蒸汽战船建成下水,这种战船不仅速度快,还配备了更先进的火炮和鱼雷,战斗力大幅提升。水师提督在给朝廷的奏报中写道:
“有此战船,大明海疆可保百年无虞!”
程一言站在内阁的窗前,看着窗外的景象——蒸汽马车在街道上穿梭,远处的工坊里冒着袅袅蒸汽,百姓们脸上带着平和的笑容,偶尔还能听到孩子们讨论“显微镜下的小生物”的声音。
他想起自己刚穿越到大明时,看到的是百姓流离失所、国库空虚、边患不断的景象,而现在,大明正朝着繁荣富强的方向稳步前进。
“大人,这是科学院送来的奏折,说他们在显微镜下发现了‘水稻病菌’,还找到了防治的方法。”
周文彬捧着奏折走进来,打断了程一言的思绪。
程一言接过奏折,仔细看了起来。奏折里说,科学院的学者在江南的稻田里发现了一种能导致水稻减产的病菌,通过研究,他们找到了一种用石灰和草木灰混合防治的方法,还培育出了能抵抗这种病菌的水稻新品种。
“好!好!”
程一言忍不住赞叹,“让他们尽快将防治方法和新品种推广到江南各地,确保明年的粮食丰收。”
周文彬应了一声,正要退下,却被程一言叫住了。
“周文彬,你说,咱们大明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程一言问道,语气里带着几分期待。
周文彬想了想,笑着说:
“大人,依我看,将来咱们大明的蒸汽船能开到全世界,水泥公路能通到每个村落,百姓们都能吃饱饭、穿暖衣,再也不用担心瘟疫和战乱。到时候,咱们大明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程一言听了,也笑了。他知道,这个目标或许还需要很多年才能实现,中间还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西方列强不会甘心大明的崛起,肯定会在海贸、科技等领域与大明展开竞争;国内的旧党和藩王也只是暂时蛰伏,一旦有机会,还会跳出来反对新政。
但他有信心,只要坚持推行新政,依靠科技的力量,团结支持新政的百姓和官员,就一定能克服所有困难,让大明真正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成为一个繁荣、富强、文明的国家。
这天晚上,程一言在书房里写下了一篇《新政续言》,里面写道:
“新政非一人之功,非一时之策,乃大明富强之基,百姓幸福之本。
科技为刃,可破万难;民心为盾,可御外侮。
吾辈当以天下为己任,继往开来,不为虚名,不为私利,只为大明之繁荣,只为百姓之安康。纵前路漫漫,亦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写完后,程一言将《新政续言》交给周文彬,让他明天呈给万历帝。
他走到窗前,望着天上的明月,心中充满了力量。他知道,自己的使命还没有完成,大明的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他相信,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就一定能看到大明最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