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通过窗户照进实验室时,一个学者突然激动地叫了起来:“成了!程大人,徐大人,你们快来看!这个配方有效!”
众人立刻围了过去。在显微镜下,滴入“金银花2份、连翘2份、板蓝根1份”药液的样本里,病菌的数量明显减少,原本快速游动的病菌,此刻大多失去了活力,有的甚至已经破裂死亡。
学者兴奋地说:
“我们观察了两个时辰,这个配方能杀死90以上的病菌!而且经过测试,这个剂量对人体没有毒性,可以服用!”
程一言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了下来。他拍了拍刘学者的肩膀,声音带着几分沙哑:“好!好!立刻把这个配方交给太医院,让他们大批量制作药丸,越多越好!另外,把这个结果写成文书,快马送往西北,告诉张院使,咱们有治瘟疫的药了!”
太医院接到配方后,立刻行动起来。他们调动了全国的药材商,从江南、四川、湖广等地调运了大量的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光是从江南调运的金银花,就装了整整二十辆马车。太医院还在京城、南京、西安设立了十几个制药作坊,每个作坊都雇佣了上百名工匠,日夜不停地制作药丸。
为了让药丸更容易服用,也为了掩盖药材的苦味,御医们还在药方里加了少量的蜂蜜,制成了蜜丸,再用蜡封好,装在铺着油纸的木箱里,防止受潮变质。
与此同时,科学院的工匠们还研发出了一种“蒸汽消毒车”。
那是在一辆坚固的马车底盘上,安装了一台小型蒸汽机和一个能装五百斤水的铜制锅炉,锅炉通过渠道与车身两侧的十个铜制喷头相连。工匠们还特意在喷头上加装了金属网罩,防止蒸汽直接烫伤人。
只要点燃锅炉下的煤炭,半个时辰后,锅炉里的水就能沸腾,产生的高温蒸汽会通过渠道从喷头喷出,温度能达到100c,足以杀死空气中的病菌。
这种消毒车不需要人力推动,蒸汽机运转时会带动车轮前进,速度虽然不快,每时辰只能走三里路,但胜在稳定,一天能消毒十几个村落,比人工用酒精喷洒效率高十倍不止。
当第一批十万颗药丸和十辆蒸汽消毒车抵达西北疫区时,百姓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在中卫县的隔离棚里,一位名叫王秀莲的妇人,抱着五岁的儿子小宝哭了好几天——小宝染病后,高烧不退,咳得连饭都吃不下,王秀莲以为儿子活不成了,甚至已经准备好了小棺材。
可给小宝服用药丸的第二天,小宝的高烧就退了,虽然还有些咳嗽,但已经能开口要水喝了。王秀莲抱着儿子,跪在地上朝着京城的方向磕了三个响头,哭得撕心裂肺:
“多谢程大人!多谢朝廷!是你们救了我们娘俩的命啊!”
蒸汽消毒车也成了疫区的“定心丸”。
每天清晨,消毒车都会在疫区的街道上缓缓行驶,高温蒸汽从喷头里喷出,象一层白色的雾霭,笼罩着整个街道。百姓们会远远地站在门口,看着消毒车经过,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有一次,消毒车在榆林卫的一个村落消毒时,一位老人拉着工匠的手说:“活了一辈子,从没见过这么神奇的车,喷点气就能杀瘟疫,这就是程大人说的‘科技’吧?真是个好东西!”
在各方的努力下,瘟疫的蔓延速度逐渐放缓。服用药丸的患者越来越多,每天都有几十人康复出院——榆林卫的一个千户所,原本有两百多名士兵染病,不到半个月,就有一百八十多人康复,重新回到了岗位上;
蒸汽消毒车走遍了疫区的每个村落,新增病例从每天几十人,降到了每天几人,最后甚至连续几天没有新增病例;
地方官也按照医疗队的指导,严格执行隔离、消毒措施,还组织百姓开垦荒地,补种冬麦,让疫区的生产生活慢慢恢复正常。
一个月后,当最后一位患者——庆阳府的一位老秀才康复出院时,整个西北都沸腾了。
中卫县的百姓自发地在县城门口挂上了两面写着“新政救民”“科技护国”的锦旗,锦旗的边缘还绣着密密麻麻的百姓名字;
榆林卫的士兵们敲锣打鼓地给朝廷送来了感谢信,信里还附着士兵们联名绘制的“西北抗疫图”,上面画着医疗队救治患者、蒸汽消毒车消毒的场景;庆阳府的商户们也自发组织了船队,将西北的粮食、煤炭运往江南,以感谢江南百姓支持的药材——船队出发时,庆阳府的百姓夹道相送,场面十分热闹。
据事后统计,这次西北瘟疫,共救治患者一千二百馀人,死亡率控制在了5以下,远低于以往任何一次瘟疫——
据统计,这次西北瘟疫,共救治患者一千二百馀人,死亡率控制在了5以下,远低于以往任何一次瘟疫——要知道,在大明以往的瘟疫中,死亡率往往超过50,甚至会出现“十室九空”的惨状。
比如早年间的华北瘟疫,短短半年就夺走了数十万百姓的性命,不少村落彻底沦为废墟;嘉靖年间的江南瘟疫,连苏州这样的繁华都市,都出现了“棺木供不应求,尸体堆积街头”的景象。
相比之下,这次西北瘟疫能取得这样的成果,堪称“大明医政史上的奇迹”。
这个奇迹,不仅让百姓对朝廷的信任度大幅提升,更让“科技”二字彻底走进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以往,不少百姓觉得蒸汽机、显微镜这些“奇技淫巧”离自己很远,可经过这次瘟疫,他们真切地感受到:酒精能消毒救命,口罩能隔绝病菌,蒸汽消毒车能守护家园——这些看似冰冷的“科技产物”,实则是保护自己和家人的“护身符”。
就连之前对新政颇有微词的守旧士绅,也不得不承认:
“程大人推行的新政,确有可取之处。”
这场瘟疫防治的胜利,也让程一言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科技的力量。他知道,科技不仅能用来造蒸汽机、修水泥公路,推动经济发展、增强国防实力,更能用来拯救百姓的生命,守护大明的根基。
于是,在瘟疫结束后的第一个朝会上,他便向万历帝奏请了三项措施,进一步推动医药科技的发展,为大明构建更完善的“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