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二十三年秋,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象一片阴云,笼罩了西北大地。起初只是宁夏中卫的几个村民出现发热、咳嗽、呕吐的征状,当地郎中以为是普通的风寒,开了几副汤药便没放在心上。
可没过几天,染病的人越来越多,征状也越来越严重——患者不仅高烧不退,还会出现呼吸困难、咳血的征状,而且传染性极强,往往一家人中只要有一个人染病,不出三天,全家都会被传染。
短短半个月,瘟疫就从宁夏蔓延到了延绥、甘肃等地,波及十几个州县,上千人染病,其中几十人不幸离世。地方官员慌了神,一边封锁疫区,禁止人员进出,一边快马加鞭向朝廷求援。延绥巡抚在奏报里写道:
“疫区百姓人心惶惶,有百姓为避瘟疫,举家逃亡,若不尽快控制,恐蔓延至全国,酿成大祸。”
程一言收到急报时,正在和徐光启讨论蒸汽机小型化的进展——科学院的工匠们已经成功将蒸汽机的体积缩小了一半,有望装在马车上,替代骡马运输。
可看到奏报后,他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让周文彬火速召集内阁大臣、太医院御医和科学院的学者,在兵部衙署召开紧急会议。
会议室内气氛凝重。太医院院使张鹤年拿着一份病历,脸色苍白地说:
“这种瘟疫从未在大明出现过,患者高烧不退,呼吸困难,传染性极强。
太医院的御医们尝试了各种治疔风寒、瘟疫的药方,都不管用,患者服用后病情不仅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
“会不会是水源被污染了?”
户部尚书张守直猜测道,
“西北干旱,百姓大多饮用河水、井水,若水源被污染,很容易引发瘟疫。”
“不可能。”的特使反驳道,
“疫区的百姓喝的是不同的水源,有的喝河水,有的喝井水,甚至有的喝雨水,可都染上了瘟疫。而且,有些百姓只是和患者说过几句话,就被传染了,显然不是水源的问题。”
众人陷入了沉默。就在这时,徐光启突然开口:
“我在欧洲的书籍里看到过,有些瘟疫是由‘微小生物’引起的,这种生物肉眼看不见,会通过飞沫、接触传播。欧洲人遇到这种瘟疫时,会用酒精消毒,隔离患者,防止疫情扩散。或许咱们可以试试这个方法。”
程一言眼前一亮。酒精是科学院化学分院去年研制出来的,原本用于蒸汽机的燃料,后来发现酒精有消毒的作用,便少量生产,用于外科手术。若真象徐光启说的那样,酒精能杀死“微小生物”,或许能控制瘟疫的传播。
“好!就按徐大人说的办。”
程一言当机立断,下达了三条命令:
1让科学院化学分院加快生产酒精,调用全国的蒸馏设备,务必在五天内生产出两万斤酒精,用蒸汽马车运往西北疫区;
2让太医院挑选二十名医术高明的御医,组成医疗队,带着酒精、药材和口罩(徐光启根据欧洲经验设计的,用棉布和纱布制成,能过滤飞沫),火速前往西北;
3让地方官严格隔离患者,在疫区设立临时隔离棚,将患者集中收治,禁止健康人与患者接触;同时,用酒精对疫区的房屋、街道进行消毒,防止“微小生物”传播。
命令下达后,各部门立刻行动起来。科学院化学分院的工匠们日夜赶工,将蒸馏设备的火力开到最大,原本每天只能生产两千斤酒精,如今每天能生产四千斤,五天后,两万斤酒精准时生产完成,装上蒸汽马车,运往西北。太医院的御医们也收拾好行李,带着药材和口罩,跟着蒸汽马车出发。
可疫情的发展,比想象中还要严重。当医疗队抵达宁夏中卫时,疫区已经有上千人染病,隔离棚根本不够用,酒精和药材也很快就消耗殆尽。
更糟糕的是,有些地方官为了防止疫情扩散,竟想一把火烧了疫区的房屋,把患者和健康人都困在里面,这一想法遭到了百姓的强烈反对,甚至引发了小规模的骚乱。
医疗队的御医们急得团团转,只能一边用仅有的药材治疔患者,一边向朝廷求援。程一言收到求援奏报时,正在查看酒精的生产情况,得知疫区的困境后,他心急如焚——若不能尽快找到治疔瘟疫的方法,疫情不仅会蔓延到全国,还会动摇百姓对新政的信任。
“必须尽快找到病因,研制出治疔的药物。”
程一言立刻让周文彬去请徐光启和科学院的学者们,在科学院的实验室召开紧急会议。
实验室里,徐光启和几位学者正在用显微镜观察从患者体内提取的样本。显微镜是科学院去年从欧洲引进的,能将物体放大两百倍。
徐光启指着显微镜下的样本,对程一言说:“大人,您看,这就是引发瘟疫的‘微小生物’,是一种球形的病菌,会在患者的肺部繁殖,导致患者呼吸困难、咳血。”
程一言凑到显微镜前,果然看到了许多微小的球形病菌,在样本里快速移动。
“有没有办法杀死这种病菌?”他急切地问。
“我们正在尝试用各种药材进行实验。”
徐光启说,
“已经测试了五十多种药材,发现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药材对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单独使用效果不佳,或许可以将这些药材混合在一起,看看效果。”
程一言立刻下令:
“不惜一切代价,尽快研制出有效的药方。需要什么药材,立刻让人去太医院调取;需要多少人手,从科学院的其他分院抽调。”
学者们立刻行动起来。他们将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药材按不同的比例混合,制成药液,然后滴入含有病菌的样本中,观察病菌的变化。
经过三天三夜的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最佳的配方——金银花、连翘、板蓝根按2:2:1的比例混合,制成的药液对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能在两个时辰内杀死样本中90的病菌。
程一言得知后,立刻让太医院按照这个配方制作药丸,调用全国的药材,大批量生产。同时,他还让科学院的工匠们研发一种“蒸汽消毒车”——在马车上安装小型蒸汽机,产生高温蒸汽,对疫区的房屋、街道进行消毒,杀死空气中的病菌。
蒸汽消毒车的研发非常顺利。工匠们利用之前缩小的蒸汽机,在马车上安装了一个蒸汽锅炉,通过渠道将蒸汽输送到车身两侧的喷头,喷出的高温蒸汽能达到100c,足以杀死空气中的病菌。短短两天,十辆蒸汽消毒车就研制完成,运往西北疫区。
当药丸和蒸汽消毒车抵达疫区时,百姓们仿佛看到了希望。御医们立刻给患者服用药丸,同时用蒸汽消毒车对疫区进行全面消毒。奇迹发生了——服用药丸的患者,第二天高烧就退了不少,呼吸也变得顺畅了;经过蒸汽消毒后,疫区的新增病例越来越少。
宁夏中卫的一位老农,一家五口都染上了瘟疫,原本已经绝望,可服用药丸三天后,全家的病情都好转了。他拉着御医的手,泪流满面地说:“多谢朝廷,多谢程大人,是你们救了我们全家的命啊!”
在各方的努力下,一个月后,西北的瘟疫终于被彻底扑灭。据统计,这次瘟疫共救治患者一千二百馀人,死亡率控制在了5以下,远低于以往任何一次瘟疫。百姓们纷纷给朝廷送来了锦旗和感谢信,称新政带来的科技“是百姓的救命恩人”。
这次瘟疫防治,让程一言更加坚定了推动科技发展的决心。
他知道,科技不仅能推动经济发展、增强国防实力,还能保护百姓的生命安全。他下令,将这次瘟疫防治的经验编成《瘟疫防治手册》,用活字印刷术印十万册,在全国推广,让百姓学会预防和应对瘟疫——手册里详细介绍了如何制作口罩、如何用酒精消毒、如何隔离患者等知识,还附上了治疔瘟疫的药方。
同时,他还加大了对科学院医药分院的投入,从太医院抽调了五十名御医添加医药分院,让他们和学者们一起研究各种疾病的治疔方法。医药分院还在京城、南京、西安等地设立了“疫病研究站”,专门监测和研究各种传染病,为大明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
瘟疫过后,大明的新政继续稳步推进。蒸汽商船往来于世界各地,将大明的丝绸、瓷器、茶叶运往欧洲、非洲,带回了大量的白银和海外的特产;水泥公路纵横交错,连接起全国的各个州县,蒸汽马车在公路上穿梭,大大提高了物流和出行的效率;科学院的研发成果不断涌现——小型蒸汽机装在了马车上,替代了骡马运输;改进后的红衣大炮装备了边军,增强了边防实力;新研制的纺织机让江南的织坊效率提高了三倍,织工们的收入也增加了不少。
程一言站在内阁的窗前,看着京城的繁华景象——街道上行人络绎不绝,蒸汽马车呼啸而过,商铺里摆满了各种商品,百姓们脸上都带着幸福的笑容。他知道,新政的道路虽然充满了坎坷和挑战,但只要坚持下去,大明一定会越来越强大,成为世界上最繁荣、最富强的国家。
可他也清楚,挑战还在后面。西方列强不会甘心大明的崛起,肯定会在海贸、科技等领域与大明展开竞争;国内的旧党和藩王也只是暂时蛰伏,一旦有机会,还会跳出来反对新政。但他有信心,只要团结支持新政的力量,依靠科技和民心,就一定能克服所有困难,让大明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这天晚上,程一言在书房里写下了一篇《新政续言》,里面写道:“新政非一人之功,非一时之策,乃大明富强之基,百姓幸福之本。科技为刃,民心为盾,方能破万难,迎盛世。吾辈当以天下为己任,继往开来,为大明之繁荣,为百姓之安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