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了谣言危机后,程一言立刻将募集到的一百八十万两白银,分三批拨付给九边各镇。
第一批六十万两送往辽东,解决李成梁部的欠饷问题;
第二批五十万两送往延绥,补充军粮与过冬物资;
第三批七十万两送往宁夏,用于战后重建与边军补编。
辽东总兵李成梁收到军饷后,立刻给士兵补发了三个月的欠饷,士兵们士气大振,原本因欠饷而低落的军心,瞬间恢复。
李成梁亲自率领士兵,加强了辽东的防御,多次击退后金的试探性进攻,确保了辽东的稳定。
延绥巡抚收到军粮后,立刻组织士兵修建粮仓,存储过冬物资。
蒙古部落见延绥边军戒备森严,军粮充足,知道无机可乘,不得不撤兵回草原,放弃了南下的计划。
宁夏的战后重建也顺利推进,朝廷拨付的七十万两白银,不仅修复了被战火摧毁的城池,还安抚了流离失所的百姓,让宁夏地区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九边的危机终于得以化解,万历帝特意在皇宫设宴,嘉奖程一言与债券局的官员。宴会上,万历帝举起酒杯,对程一言说:
“程爱卿,你以盐引为契,解国家之危,功在社稷。
若不是你,大明恐怕早已陷入战乱,你真是朕的肱股之臣!”
程一言躬身谢恩:
“皇上过奖了,这都是臣分内之事。能为大明分忧,为百姓谋福,是臣的荣幸。”
可程一言并没有放松警剔。
他知道,盐引债券的成功发行,只是解决了短期的军饷危机,若想让国债制度长期推行,还需完善相关机制,避免出现漏洞。
他与张守直、徐光启经过三个多月的反复商议,结合首批债券发行的经验,制定了三项长期措施,进一步完善国债制度:
一、设立“国债偿还基金”,确保兑付能力
-资金来源:从每年的海贸收入、盐税、田赋中提取10,存入“国债偿还基金”,专门用于支付国债的本金与利息。例如,万历二十一年海贸收入达七百五十万两,提取10即七十五万两;盐税收入三百万两,提取10即三十万两;田赋收入五百万两,提取10即五十万两,全年共存入一百五十五万两,足以复盖当年的国债利息与到期本金。
-管理机制:基金由户部、都察院与债券局共同管理,三方各委派一名官员负责,重大决策需三方一致同意。每月初五,在全国各州县的衙署与债券分局,公示基金的收支情况,接受商户与百姓的监督,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不得挪用。
-应急措施:若遇特殊情况(如大规模自然灾害、战争)导致基金馀额不足以支付到期国债,可从国库紧急调拨资金补足,再从后续的基金收入中分期偿还。同时,可临时发行短期国债,募集资金补充基金,确保国债的兑付不受影响。
二、规范债券流通与监管,防范风险
-制定《盐引债券流通条例》:明确债券的转让、继承、抵押等规则。债券转让时,需买卖双方共同到债券局登记备案,填写《债券转让申请表》,由债券局审核无误后,在债券上加盖“转让登记”印章,方可生效。未经登记的转让,视为无效,不受法律保护。
-设立“债券监管站”:在全国各州府设立“债券监管站”,由都察院御史兼任监管员,负责监督当地的债券交易。监管员需定期巡查当地的商铺、票号,检查债券交易是否合规,受理商户的投诉与举报,及时处理债券纠纷。
-定期审计:每半年,由户部、都察院与第三方票号(如“日升昌”“大德通”)共同组成审计小组,对债券局的帐目进行全面审计。审计内容包括债券的发行数量、募集金额、资金使用情况、兑付情况等,审计结果需向万历帝汇报,并在全国公示,确保帐目清淅、资金透明,防止官员贪污挪用。
三、拓展抵押品与债券种类,满足多样化须求
-拓展抵押品范围:除了盐引,将茶引、丝绸贸易许可证、瓷器官窑采购权等纳入抵押品范围。茶引与盐引类似,是朝廷颁发的售茶许可,利润稳定;丝绸贸易许可证可让商户参与大明与欧洲的丝绸贸易,获利丰厚;瓷器官窑采购权则允许商户从官窑采购瓷器,销往海外,赚取高额利润。多样化的抵押品,能吸引不同行业的商户认购,扩大国债的发行范围。
-推出长期债券:在短期债券(一年期)的基础上,推出三年期、五年期、十年期的长期债券。,三年期年息12,五年期年息15,十年期年息18。长期债券的推出,能满足不同商户的投资须求——资金流动性须求高的商户,可选择短期债券;资金长期闲置的商户,可选择长期债券,获得更高的利息收益。
-发行小额债券:针对中小商户与普通百姓,发行面额更小的债券(十两、二十两)。小额债券的最低认购金额仅为十两,普通百姓也能参与认购。为了方便百姓认购,还可在乡镇的衙署设立“小额债券认购点”,由当地官员代为办理认购手续,让更多人能享受国债带来的收益。
这些措施的推行,让大明的国债制度逐渐成熟。
万历二十一年春,程一言主持发行了“茶引债券”,以茶引为抵押,募集白银一百万两,用于修建西南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修建完成后,大明与西藏、云南等地的茶叶贸易更加便捷,每年的茶税收入增加了五十万两,实现了“以债筹资、以贸还债”的良性循环。
同年秋,程一言又发行了“丝绸贸易债券”,以丝绸贸易许可证为抵押,募集白银一百五十万两,用于改进江南的纺织技术。
通过引进欧洲的纺纱机与织布机,江南的丝绸产量提高了三成,质量也大幅提升,在欧洲市场的销量翻倍,海贸收入增加了两百万两。
时间很快便到了万历二十一年十月,首批盐引债券到期。
此时的大明国库,因海贸收入增加、边患平息,财政状况已大幅改善。
万历二十一年,大明的国库总收入达到了一千八百万两白银,其中海贸收入七百五十万两,盐税三百万两,田赋五百万两,其他收入两百五十万两,足以支付债券的本金与利息。
程一言按照约定,在全国各债券分局设立兑付窗口,开始兑付本金与利息。
兑付工作从十月初一开始,持续一个月,确保每位商户都能顺利兑付。
兑付当天,京城的债券局外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商户们拿着债券,脸上满是期待。
一位来自山西的盐商,手里拿着一张面额一千两的债券,在兑付窗口办理完手续后,接过了一千一百两白银,他笑着对周围的人说:
“当初买债券时,我还担心朝廷不认帐,特意只买了一千两。
没想到不仅能拿回本金,还能赚一百两利息,比我做盐生意还稳妥!明年我一定要多买些,最少买五千两!”
一位来自杭州的绸缎商,选择了兑换盐引。
他认购了五千两债券,兑换了一百道盐引,拿着盐引到长芦盐场支盐后,运往江南售卖,不到半年便获利一千两白银。他逢人便说:
“盐引债券真是个好东西,既稳妥又赚钱,我以后每年都要认购!”
大部分商户选择了兑换白银,少数商户则选择了兑换盐引或茶引。
周福年认购了十万两债券,兑换了两千道盐引,他凭借这些盐引,从两淮盐场购盐后,运往山东、河南等地售卖,一年内便获利两万两白银。
郑振先则将兑换的盐引转让给了其他盐商,赚取了一千两差价,同时还认购了五万两三年期的茶引债券,为未来的投资做准备。
商户们的满意,让盐引债券的口碑越来越好。据债券局统计,首批债券的兑付完成率达到了100,没有一位商户因兑付问题投诉。
债券的成功兑付,不仅巩固了商户对朝廷的信任,还为后续国债的发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万历二十二年,程一言发行的“瓷器贸易债券”,仅用半个月便募集到白银两百万两,认购热情远超预期。
而程一言,通过盐引债券的发行,不仅巩固了自己在朝廷的地位,更成为了大明首个“朝廷债主”。
他在首批债券发行时,以个人名义认购了五十万两债券——这五十万两白银,是他多年的俸禄(每年两万两)、万历帝的赏赐(平定宁夏之役后,赏赐黄金千两,折合白银一万两)与着书所得(他编写的《新政要略》《海贸律法详解》等书籍,在全国畅销,获得稿酬五万两)。
债券到期后,程一言没有选择兑换白银,而是兑换了一万道盐引(五十万两债券,按每一百两映射两道盐引计算,共兑换一万道)。
随后,他将这些盐引以市价(每道五十两)转让给了江南盐商,从中获利五万两白银(一万道盐引,每道获利五两,共五万两)。
但程一言并没有将这笔利润据为己有,而是全部捐赠给了大明科学院,用于研发红衣大炮与连发火铳。
科学院用这笔资金,改进了红衣大炮的炮管材质,让大炮的射程从三里增加到五里,威力大幅提升;
同时,还研发出了可连续发射五发子弹的连发火铳,比传统火铳的射速快了五倍。这些先进武器的研发,为大明的边防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更重要的是,程一言通过发行国债,将民间资本与朝廷财政紧密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