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帆济重洋(1 / 1)

友好会举办期间,大同互市的热闹程度远超以往。蒙古部落的首领们骑着骏马,带着皮毛、奶制品前来交易;大明的商人则推着装满丝绸、瓷器的马车,与蒙古人讨价还价;太学的学子们与蒙古贵族子弟围坐在一起,用汉语与蒙古语交流,分享彼此的文化。据大同知府统计,友好会举办的十日里,互市税收达三万两,比平日增长了两倍。

然而,北境的祥和并未让程一言放松警剔。万历六年正月,江南织坊联盟的一封奏折让他陷入了沉思——随着水力织布机的普及,江南丝绸产量半年内增长了一倍,欧洲市场逐渐出现供过于求的迹象,云锦的价格从每匹五十两跌至四十两,不少中小织坊因利润下滑面临倒闭。周福年在奏折中恳请朝廷开拓新市场,否则江南织业恐将陷入危机。

程一言连夜召来徐光启与郑芝龙商议。徐光启取出一幅欧洲航海地图,指着美洲大陆的位置说:“去年随‘大明号’前往欧洲时,西班牙商人曾提及,他们在美洲的殖民地盛产白银,印第安人对丝绸、瓷器极为喜爱,只是目前大明与美洲尚无直接贸易往来。若能开辟通往美洲的航线,定能为丝绸找到新市场。”

郑芝龙接过地图,指尖划过大西洋的航线:“开辟美洲航线需造更大的船。目前的‘大明号’载重量仅一千五百吨,若要跨越大西洋,需造载重量两千吨以上的帆船,配备更坚固的船身与更多的火炮,以防风暴与海盗。”

程一言当即拍板:“从国库拨出五十万两白银,由工部牵头,在厦门造船厂建造五艘大型远洋帆船,命名为‘大明二号’至‘大明六号’。郑将军负责船队组建与训练,徐大人则再次出使欧洲,与西班牙商人洽谈合作,借助他们在美洲的殖民地,开辟新航线。”

消息传至江南,织坊主们欣喜若狂。周福年代表江南织坊联盟捐赠了十万两白银,用于购买造船所需的木材与钢铁;苏州、杭州的织坊则加班加点生产丝绸,准备一旦航线开辟便运往美洲。厦门造船厂更是昼夜不息,工匠们采用欧洲的造船技术,在船身加装了龙骨,增强抗风浪能力,还在船舷两侧配备了三十门青铜火炮,确保航行安全。

万历六年春,五艘大型远洋帆船如期完工。旗舰“大明二号”船身长达三十五丈,相当于十一间民房连在一起,桅杆高二十丈,顶端的“明”字大旗在风中猎猎作响;船舱分为五层,底层可装载两千吨货物,中层为船员居住区,上层为指挥室与火炮甲板,最顶层则安装了利玛窦赠送的天文望远镜,用于观测星辰确定航线。

三月初十,厦门港举行了盛大的启航仪式。程一言亲自登舰,看着工匠们将最后一批丝绸搬上船——这些丝绸中,既有供欧洲贵族使用的云锦,也有适合印第安人穿着的素色绸布,还有印着花鸟图案的丝绸手帕,足足装满了五个船舱。他握住郑芝龙与徐光启的手,语气郑重:“此次远航,不仅关乎江南织业的存亡,更关乎大明海贸的未来。你们要记录好每一处暗礁、每一股洋流,与西班牙商人友好合作,为大明开辟出一条通往美洲的黄金水道。”

郑芝龙与徐光启齐声应道:“请大人放心,我等定不辱使命!”

上午巳时,三声炮响划破长空,“大明远洋舰队”缓缓驶离厦门港,朝着欧洲方向进发。程一言站在码头,望着船队消失在海平面,心中既有期待也有担忧——跨越大西洋的航行充满未知,风暴、海盗、疾病都可能成为致命威胁。他当即下令,让厦门港的市舶司每日记录洋流与风向,待舰队返回时整理成《大西洋航行手册》,为日后的定期航线奠定基础。

在等待舰队消息的日子里,程一言并未停下改革的脚步。他将目光投向了西南地区——云南、贵州的山区因土地贫瘠,百姓仍以玉米、番薯为主食,时常面临饥荒。程一言派老农带着土豆种子前往西南,手柄手教农民种植土豆;同时下令疏浚西南的河道,修建水渠,改善农田灌溉条件。仅半年时间,西南地区的土豆种植面积便达到了两百万亩,秋收时亩产达三千斤,彻底解决了当地百姓的温饱问题。

在交通方面,程一言奏请万历帝,下令在全国范围内修建驿站。驿站每隔六十里设立一处,配备马匹与驿卒,既能传递公文,也能为商人提供住宿与货物转运服务。到万历六年冬,全国已建成驿站两百馀处,从京城到厦门的公文传递时间从二十天缩短至十天,商人运输货物的成本也降低了三成。

文化领域的交流同样如火如荼。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的《几何原本》全本正式刊印,很快便销售一空;西学学堂新增了物理、化学课程,利玛窦亲自授课,用实验演示大气压与浮力原理,引得学子们争相旁听;翰林院还成立了“西学研究馆”,组织学士研究西方的天文、数学与医学,不少学士甚至开始学习拉丁语,以便直接阅读西方书籍。

万历六年冬,京城的第一场雪落至檐角时,厦门港的驿卒快马加鞭送来了捷报——“大明远洋舰队”已于十月抵达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墨西哥,与西班牙总督签订了贸易协议,大明的丝绸、瓷器在当地大受欢迎,西班牙商人当即订购了二十万匹丝绸、十万件瓷器,支付了一百万两白银作为定金;舰队还带回了美洲的白银、玉米新品种与土豆种子,其中白银装满了三艘船的货舱。

程一言接到捷报时,正与李太后、万历帝商议朝政。他颤斗着展开捷报,声音因激动而有些沙哑:“启禀太后、皇上,‘大明远洋舰队’已成功抵达美洲,开辟了新航线!西班牙商人订购的丝绸与瓷器,可带动江南织业全年的生产;带回的一百万两白银,更是能充实国库,用于边防与水利建设!”

李太后闻言,眼中闪过欣喜:“程爱卿辛苦了!这都是你推行新政的功劳。传朕旨意,举国欢庆三日,赏赐舰队全体成员白银五千两,郑芝龙、徐光启各升一级!”

万历帝虽年幼,却也知道此事的重大意义,他拿起御笔,在捷报上写下“功在社稷”四个大字,递交给程一言:“程先生,朕相信,在你的辅佐下,大明定会越来越强!”

万历七年春,“大明远洋舰队”如期返回厦门港。郑芝龙与徐光启带回的不仅是货物与白银,还有更珍贵的财富——详细的《美洲航线图》,上面标注了每一处暗礁、每一股洋流与每一个补给点;印第安部落首领派来的使者,他们身着羽毛服饰,带着美洲的特产玉米、番薯与可可豆,希望能与大明创建长期贸易关系;还有西班牙总督的亲笔信,提议与大明共同开发美洲的白银资源,平分收益。

程一言亲自前往厦门港迎接。当他看到印第安使者捧着可可豆向他行礼时,心中涌起一股豪情——大明的影响力已跨越重洋,延伸至遥远的美洲。他当即决定,在厦门设立“远洋贸易管理局”,专门负责大明与欧洲、美洲的贸易事务;同时派徐光启再次出使欧洲,与西班牙、荷兰等国签订长期贸易协议,将大明的丝绸、瓷器源源不断地运往海外。

据户部统计,万历七年全年的国库收入达到了一千两百万两,其中海贸收入六百一十万两,占比超过五成。此时的大明,已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厦门、宁波、泉州等港口每日千帆竞渡,来自欧洲、美洲、东南亚的商人汇聚于此,将大明的丝绸、瓷器、茶叶运往世界各地,再带回白银、香料与珍奇货物。京城的商铺里,欧洲的钟表、玻璃器皿与美洲的可可豆、玉米摆在一起售卖;太学的课堂上,蒙古贵族子弟与印第安使者的孩子一同学习儒家经典;内阁的议事厅里,官员们讨论的不再是边境战事,而是如何开拓新的贸易航线,如何改进纺织技术。

程一言站在内阁的窗前,望着窗外繁华的街景。夕阳的馀晖洒在紫禁城的琉璃瓦上,折射出金色的光芒;街上行人摩肩接踵,有穿着汉服的大明百姓,有戴着礼帽的欧洲商人,还有穿着长袍的波斯使者;远处传来的钟声与商贩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国泰民安的画卷。

他想起自己穿越到大明的那个清晨,那时的国库空虚,百姓流离失所,倭寇在沿海烧杀抢掠,蒙古骑兵在边境虎视眈眈。而如今,在他与徐阶、海瑞、徐光启等人的努力下,大明已脱胎换骨——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北境和平稳定,海贸繁荣昌盛,文化兼容并蓄,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最富有的国家之一。

程一言知道,改革之路永无止境。未来,大明还需应对西方列强的崛起,还需平衡国内各阶层的利益,还需培养新一代的治国人才。但他相信,只要大明坚持开放、交流、发展的理念,继续推行新政,定能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他轻轻翻开桌上的《万历七年大明财政总册》,指尖划过“海贸收入六百一十万两”的数字,嘴角露出一抹微笑。窗外的夕阳渐渐沉入西山,夜幕即将降临,但程一言知道,大明的黎明,才刚刚开始。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他乱撩又貌美,阴湿病娇被钓成狗 我可是直男!谁准你半夜偷亲我? 七零真千金,发癫后全家跪求原谅 八零,被老公孩子找上门 谍战:我能听到心声! 鬼仙长生 大明工业导师 靠拳脚降妖 学长!我持灵玉通阴阳 修仙炼妖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