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一言接过塘报,迅速浏览一遍,脸色瞬间沉了下来。
塘报上写着,黄台吉继位后,认为大明与俺答汗签订的通商协议“有损鞑靼尊严”,于腊月初二率领三万骑兵突袭了大同的互市局域。
当时互市正值热闹时期,蒙古骑兵冲入互市,抢走了大量的丝绸、茶叶、瓷器,还杀了十几个大明商人,海瑞派去的卫兵虽奋力抵抗,却因兵力不足,没能阻止蒙古骑兵撤退。
如今海瑞已派人向朝廷求援,请求派兵支持大同,同时希望户部调拨银两、物资,安抚受损的商人
“立刻召集苏州府的官员,在驿馆议事!”
程一言当机立断,对周文彬道,
“另外,让人快马加鞭去银钱局,取出五万两白银,作为先行军饷,运往大同;再通知苏州的织坊,紧急调拨五千匹丝绸,一并运往大同,安抚受损的商人。”
周文彬连忙点头:
“是!我这就去办!”
半个时辰后,苏州府的知府、同知、通判等官员都赶到了驿馆。
程一言坐在主位上,将塘报的内容告知众人,沉声道:
“如今大同危急,若不尽快派兵支持,黄台吉很可能会继续南下,侵扰宣府、蓟州等地。
我已写好奏折,请求皇上调宣府的三万兵马前往大同,同时从国库中调拨二十万两白银,用于军饷和军备。
苏州府作为江南的财赋重地,需全力支持北方边防。
各位大人可还有异议?”
苏州知府王大人站起身,躬身道:
“程大人所言极是!北方边防稳固,江南才能安宁。苏州府愿意从府库中调出三万两白银,支持大同;
另外,我会让人组织商人捐赠物资,尽快运往北方。”
其他官员也纷纷表示愿意支持,程一言满意地点点头:
“好!那就请王大人负责筹备银两、物资,三天内务必装车出发“好!那就请王大人负责筹备银两、物资,三天内务必装车出发。”
程一言语气坚定,目光扫过众人,
“另外,蚕丝常平库需加快收购进度,确保明年开春织坊有足够的蚕丝供应,不能因北方战事影响江南织业,毕竟海贸税收是支撑国库和边防的重要来源。”
众官员齐声应下,随后便各自散去筹备。程一言独自留在议事厅,看着桌上的大同舆图,手指在大同城与互市局域间滑动——黄台吉突袭互市,不仅是为了劫掠物资,更可能是想试探大明的反应。
若此时示弱,鞑靼很可能会发动更大规模的入侵,之前“隆庆和议”积累的和平局面将毁于一旦。
“东家,京城的急信到了!”
周文彬拿着一封密信匆匆进来,信封上盖着内阁的火漆印。程一言拆开一看,是徐阶亲笔所写,信中说隆庆帝已准奏调宣府兵马支持大同,同时命他即刻返回京城,商议后续边防部署,还特别提及海瑞在大同已组织百姓加固城防,暂时稳住了局势。
“看来得提前回京城了。”
程一言将密信收好,对周文彬道,
“你留下监督苏州的物资筹备,确保丝绸和银两按时运往大同。
另外,叮嘱银钱局的李默,务必严查私铸银币,不能让币制问题再起波澜。”
次日清晨,程一言登上前往京城的漕船。
船行至长江口时,他站在船头,望着江面上往来的商船——有的满载着丝绸、瓷器驶向杭州港,有的则卸下从海外运来的香料、白银,一派繁忙景象。
他心中暗叹,这繁荣的背后,是无数人的生计,也是大明国力的根基,绝不能让北方战事摧毁这一切。
漕船一路北上,行至山东境内时,程一言特意停靠码头,去查看当地的军屯情况。
海瑞推行的军屯制度已在山东推广半年,如今田间的冬小麦长势喜人,几个士兵正扛着锄头在田间除草,见程一言过来,忙放下农具行礼。
“程大人,您怎么来了?”
负责军屯的千户张勇迎上前,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容。
程一言指着麦田问道:
“今年的冬小麦能有多少收成?够边防军吃多久?”
张勇笑着道:
“托大人的福,今年雨水足,冬小麦亩产能有两石,这一片五千亩地,收成交给军需处,够咱们边防军吃两个月!明年开春再种玉米,收成只会更好。”
程一言点点头,又去了附近的儒学馆。
馆内,十几个蒙古孩子正跟着先生学习汉字,桌上摆着《三字经》《千字文》,黑板上写着“明蒙一家”四个大字。先生见程一言进来,忙停下讲课,介绍道:
“这些孩子都是蒙古部落首领送来的,说想让他们学习大明文化,将来能更好地和大明通商。”
看着蒙古孩子认真读书的模样,程一言心中涌起一丝暖意——文化的交融,才是长久和平的根基。他叮嘱先生:
“要好好教这些孩子,不仅要教他们读书写字,还要让他们了解大明的礼仪和律法,将来他们回到部落,就是明蒙友好的桥梁。”
离开军屯,漕船继续北上,很快便抵达京城。
程一言刚下船,就看到徐阶派来的人在码头等侯,说隆庆帝已在乾清宫等着他议事。他来不及休息,便匆匆赶往皇宫。
乾清宫内,隆庆帝坐在龙椅上,脸色凝重,徐阶、霍冀等大臣侍立在旁。
见程一言进来,隆庆帝忙道:
“程爱卿,你可算回来了!大同的情况如何?海瑞送来的奏报说,黄台吉还在大同城外徘徊,似乎有攻城的意图。”
程一言躬身道:
“皇上,臣在南下途中已得知大同情况。
海瑞组织百姓加固城防,又从互市商户中招募了两千名壮丁协助守城,暂时可保大同无虞。如今宣府的三万兵马已在途中,预计十日内能抵达大同,到时可与大同守军夹击鞑靼骑兵。”
霍冀补充道:
“臣已命兵部调运五千斤火药、两万支箭矢送往大同,还派了五十名火炮工匠,协助大同守军修缮火炮。只要宣府兵马及时赶到,定能击退黄台吉。”
隆庆帝松了口气,目光转向程一言:
“边防军饷和物资供应,还需程爱卿多费心。如今国库虽有盈馀,但北方战事一开,开支定会大增,不能出现军饷短缺的情况。”
程一言道:
“皇上放心,臣已从江南调拨了五万两白银和五千匹丝绸送往大同,作为先行物资。另外,今年上半年的海税预计能有一百八十万两,加之田赋、盐税,国库足以支撑边防开支。
臣还建议,从海贸税收中再拨出三十万两,用于采购粮食,运往北方边境,确保守军和百姓有足够的粮食。”
隆庆帝准奏,又与大臣们商议了许久,最终决定派徐阶前往大同督战,协调宣府兵马与大同守军的作战部署,同时命程一言留在京城,统筹粮草和军饷供应。
徐阶出发前,程一言特意去送行。
两人站在城门口,徐阶握着程一言的手道:
“程老弟,京城的事就交给你了。如今江南织业和海贸是国库的支柱,你一定要稳住,不能出任何差错。
黄台吉虽勇猛,但鞑靼内部并不统一,只要咱们守住大同,他自然会知难而退。”
程一言点头道:
“徐大人放心,我定会守住京城的后方,确保粮草和军饷及时供应。您在前线也要注意安全,若是需要支持,随时派人传信回来。”
送走徐阶,程一言立刻投入到粮草和军饷的筹备中。
他先是让人从国库中调拨五十万石粮食,分批量运往北方边境;又与银钱局商议,铸造了十万枚银币,专门用于发放边防军饷,避免碎银兑换的麻烦。
与此同时,江南的物资也按时抵达大同。五千匹丝绸不仅安抚了受损的商户,还被海瑞用来制作旗帜和帐篷;五万两白银则及时补充了军饷,让守军士气大振。
一个月后,前线传来捷报——徐阶抵达大同后,与海瑞、宣府总兵商议,制定了“诱敌深入”的战术。黄台吉果然中计,率骑兵进攻大同城,却被埋伏在城外的宣府兵马和大同守军夹击,损失惨重,最终率残部退回蒙古草原。
此战共斩杀鞑靼骑兵三千人,缴获战马两千匹,鞑靼短期内再无能力入侵大明。
消息传到京城,隆庆帝龙颜大悦,下旨嘉奖徐阶、海瑞等人,同时对程一言的后勤保障工作给予高度肯定,赏其黄金百两、绸缎千匹。
程一言却并未居功自傲,他知道,此次胜利只是暂时的,要想彻底稳住北方边境,还需继续推进与蒙古部落的通商和文化交流。
他立刻上书隆庆帝,建议趁黄台吉战败之机,派使者前往蒙古部落,与其他部落首领洽谈通商事宜,分化鞑靼内部势力,同时加大儒学馆的推广力度,让更多蒙古孩子学习大明文化。
隆庆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派使者前往蒙古部落,很快便与几个较大的部落达成了通商协议。此后,大同、宣府的互市更加繁荣,蒙古部落的马匹、皮毛源源不断地运往大明,大明的丝绸、茶叶、瓷器也深受蒙古百姓喜爱,双方的关系日益融洽。
这天,程一言正在户部整理北方边防的开支报表,周文彬从江南回来,带来了好消息:
苏州的织业在蚕丝常平库的保障下,产量稳步提升,今年云锦的出口量预计能达到三万匹,海税收入有望突破两百万两;
银钱局在严查私铸银币后,币制稳定,百姓对银币的认可度越来越高,甚至有周边国家的商人开始使用大明银币进行交易。
程一言看着报表上的数字,又想起北方边境的和平景象,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他知道,大明的繁荣富强,不是靠一时的战事胜利,而是靠稳固的经济基础、良好的民族关系和持续的改革创新。
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只要他和徐阶、海瑞等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努力,大明定能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夕阳通过窗棂,洒在程一言的身上,也洒在桌上的报表和奏折上。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紫禁城,心中暗暗发誓:
定要守护好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为大明的百姓谋福祉,为这个时代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