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银流归海(1 / 1)

隆庆二年秋,漳州港的晨光刚漫过码头的青石板,程一言便踩着露水登上了“致远号”战船。

甲板上,郑芝龙正指挥水手检查火炮,黝黑的脸上沾着油污,见程一言过来,忙用粗布擦了擦手:

“程大人,您怎么亲自来了?这批运往马尼拉的丝绸刚装完,再过半个时辰就能启航。”

程一言望着船舱里码得整齐的丝绸包裹,指尖拂过包裹上的“福”字印记——这是江南织户新创的商标,如今在吕宋、爪哇的市场上,印着“福”字的丝绸比普通丝绸贵三成,却仍供不应求

“我来看看海税的登记情况。”

他接过帐房递来的税册,目光落在“引税银二百两,关税银三千两”,眉头微挑,

“这批丝绸价值三万两,关税按百分之十征收,怎么只收三千两?”

帐房脸色一白,支支吾吾道:

“程大人,这……这批丝绸是香山澳的王商人家的,他说……说和市舶司的刘主事打过招呼,能减免三成关税。”

程一言没说话,转身走向市舶司的办公房。

刘主事正趴在桌上算着什么,见程一言进来,慌忙起身:“程大人!您怎么来了?”程一言将税册拍在桌上,指关节因用力发出一声脆响:

“刘主事,海税税率是皇上亲定的,你竟敢私自减免?王商人给了你多少好处?”

刘主事双腿一软,“扑通”跪倒在地:

“程大人饶命!是王商人塞了我五百两银子,我一时糊涂才犯了错,我这就把银子还回去,补上减免的关税!”

程一言冷声道:

“不仅要补税,你还得跟我回京城,接受三法司的审讯!”

他回头对郑芝龙道,

“传令下去,即日起,所有商船的税册都要经户部派来的官员复核,市舶司的人不得单独经手,若再发现私减关税的情况,连同市舶司的主管一起治罪!”

处理完漳州港的事,程一言乘船返回京城。

途中,他站在船头,望着茫茫大海,心中却在思索着另一件事——随着海贸的繁荣,大量白银涌入大明,福建、广东的银价已从嘉靖末年的“一两银兑千文钱”跌到“一两银兑八百文钱”,若不加以调控,恐引发通货膨胀,损害百姓生计。

回到京城,程一言立刻去见徐阶。

徐阶正在内阁整理奏折,见程一言进来,笑着道:

“你可算回来了!北方传来消息,海瑞在山东推广军屯,三个月开垦了五千亩荒地,收获的粮食够边防军吃一个月,皇上特意下旨嘉奖他。”

“徐大人,我有件更要紧的事要跟您说。”

程一言将海贸银价下跌的情况告知徐阶,递上一份奏折,

“我建议在京城设立‘银钱局’,统一铸造银币,规定‘一两银币兑八百文钱’,同时限制私人铸币,防止银价继续下跌。

另外,从海税中拿出五十万两,用于收购民间的散银,稳定银价。”

徐阶接过奏折,仔细看了起来,眉头渐渐舒展:

“这个主意好!如今民间私铸的银币越来越多,有的银币成色不足七成,却仍按一两银使用,百姓苦不堪言。设立银钱局统一铸币,既能稳定银价,又能打击私铸,一举两得。”

次日早朝,程一言奏请设立银钱局,却遭到了工部尚书朱衡的反对。

“程大人,铸造银币需要大量的铜、铅,如今工部的铜料都用于铸造火炮,哪里还有多馀的铜料?”

朱衡出列道,

“而且,民间早已习惯使用碎银,突然改用银币,百姓恐难以接受,反而会引发混乱。”

程一言早有准备,他取出一枚样币——银币正面刻着“隆庆通宝”四个字,背面刻着“一两”的重量标识,边缘还刻着细密的花纹,防止私自切割。

“朱大人,这是我让工部的工匠试铸的银币,成色足有九成五,边缘的花纹能防止切割。至于铜料,我已与西班牙东印度公司约定,他们每月会向大明供应十万斤铜料,足够铸造银币使用。”

隆庆帝接过样币,放在手中掂量了一下,满意地点头:

“这银币做工精细,成色也足,就按程爱卿说的办,设立银钱局,统一铸造银币。”

银钱局设立后,程一言亲自挑选工匠,监督银币的铸造。第一批银币铸造完成后,他让人在京城、南京、苏州等地设立“兑银点”,允许百姓用碎银兑换银币,每兑换一两银币,只需缴纳五文钱的手续费。

百姓们见银币成色足、使用方便,纷纷前来兑换,不到一个月,就有二十万两碎银被兑换成银币,银价也稳定在“一两银兑八百文钱”的水平。

这天,程一言正在银钱局查看铸币情况,周文彬匆匆跑来,脸上带着喜色:

“东家,好消息!咱们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贸易谈成了!他们每月会从大明采购五万件瓷器,还会把欧洲的钟表、玻璃器皿运到大明销售,预计每年能增加海税十五万两!”

程一言心中一喜,却又想起了另一件事:

“荷兰人有没有提其他要求?比如在大明设立租界,或者享有领事裁判权?”

周文彬摇头道:

“没有!我按照您的吩咐,明确表示大明只允许平等贸易,绝不允许任何国家享有特权,荷兰人也同意了。”

程一言松了口气,他知道,前世清朝因签订不平等条约,丧失了主权,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如今他执掌大明的海贸,绝不能重蹈复辙,必须坚守“平等贸易”的原则,维护大明的主权和尊严。

就在程一言忙于稳定银价、拓展海贸时,北方传来急报——蒙古鞑靼的俺答汗率领五万骑兵,入侵大同,劫掠了周边的州县,边防军抵挡不住,请求朝廷派兵支持。

隆庆帝接到急报后,立刻召集大臣商议对策。

兵部尚书霍冀奏道:

“皇上,大同的边防军只有两万,兵力不足,臣建议从宣府、蓟州调兵三万,支持大同,同时从国库调拨二十万两白银,用于军饷和军备。”

程一言却摇头道:

“霍大人,调兵支持大同固然重要,但治标不治本。

俺答汗之所以屡次入侵,是因为他想与大明通商,却被朝廷拒绝。若能答应与俺答汗通商,不仅能停止战乱,还能增加朝廷的收入。”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开局绝症,转身狂赚百亿成白富美 女帝生下龙凤胎后,我觉醒人皇养成系统 何奈?何奈?应是缘浅情深 报告师尊,小师妹她靠邪修杀疯了 警察陈阳的故事 让你当郎中,你靠生娃建神朝? 足球:夺舍继海老叔,我震惊曼城 穿越国公爷,我在古代杀疯了 捞尸秘闻录:从捞起爷爷尸体开始 三国:曹操的女儿爱我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