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十的卯时三刻,武昌城仍沉浸在夜色中。秦思齐刻意放轻的脚步,轻手轻脚地推开院门,走出家,他紧了紧身上青色布棉袍,怀中抱着油纸包的饼,手上提着烘手炉子,饼是母亲刘氏昨天晚上烙的饼,面皮里裹着猪油渣和葱花。烘手炉是准备烤下饼吃和暖手用!
城门口的石板路上结着薄薄的冰,秦思齐的千层底布鞋踩上去发出细碎的"咯吱"声。守门的兵丁裹着棉袄,正靠在门洞边打盹,听到脚步声猛地惊醒,待看清是个书生模样的清瘦少年,又嘟囔着缩回墙角:"又是赶早船的"
正打着招呼,又一辆青幔马车驶来。林静之撩开车帘时,秦思齐注意到他眼下泛着青黑,束发的玉簪竟歪斜着,这位向来注重仪表的同窗显然没有休息好。三更天才理完行装。林静之揉着太阳穴解释:”母亲怕我这没带,那没有的整理到了三更天”
东方渐渐泛起鱼肚白,在一处空地上,两位富家子,没有嫌弃刘氏做的饼,而是大口吃着!忽然听见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而后听到赵明远的呼喊声!幸好赶上了!赵明远下了马车,让小厮拿出包裹。而后他手忙脚乱地解开包袱,露出十几个油纸包,"鼎香楼的酱鸭、老刘记的芝麻糖、王婆子的五香豆"最后神秘地掏出个青瓷小瓶,"我爹珍藏的杏花村!而后拿着饼先吃起来,对着秦思齐说着伯母的手艺就是好,你也吃些我带的。
李文焕的眼睛顿时亮了:"酒,这不可以吧?不要觉得小孩不能喝酒,我小时经常偷酒喝,才写上这段,以及前面写的果酒)
晨光渐亮,四人决定步行到一里外的码头,挑夫们扛着行李在前引路。
秦思齐说道:"按古礼该折柳相赠。林静之和李文焕望着护城河边光秃秃的柳枝苦笑,"这倒好,连片嫩芽都没有。
赵明远笑着从袖口袋里抽出个木匣:"早想到了!匣中绒布上躺着四支青玉柳叶簪,玉色通透如水,"我家玉器行老师傅雕了整月,正好一人一支。
秦思齐接过玉簪,冰凉温润的触感。静之李文焕戴上,"该让思齐赋诗一首。李文焕提议着,"就当是给我们饯行的柳枝。
小厮连忙在路旁石亭里铺开宣纸,研墨的当口,秦思齐望着晨雾中若隐若现的江帆出神。远处传来纤夫低沉的号子声,混着江水拍岸的节奏,恍惚间竟似平仄有序的诗句。他接过狼毫,笔锋在端砚上轻轻一掭:
《送别》: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何日重聚首,再话少年时。
赵明远突然抢过诗笺:"这柳权体字我得留着!将来你成了大家,这墨宝能换栋宅子!众人哄笑中,他将诗笺小心翼翼地收起贴身的锦囊,然后又让他写重新写了两遍,落款处写着:天宝二十年,送二友别离武昌,思齐赠。
赵明远又掏出个银质小酒壶,"来,饮了这杯送行酒!以此诗送行!李文焕偷偷塞了一封信给秦思齐,那是他求父亲,让父亲李通判写给恩施县令的。
汉江码头上帆樯如林,早起的船工正在升帆。李文焕,林静之搭乘商帮的货船,逐渐远行!
开船的铜锣响起时,秦思齐站在码头上,晨雾渐渐散去,帆影被拉得很长很长。来拉着思齐:"上马车吧,我送你回去。
回城的官道上积雪开始融化,秦思齐的布鞋很快被泥水浸透。路过十里亭茶棚时,花两文钱买了碗粗茶,解了解口里的酒味,毕竟还是小孩子,怕母亲担忧。而后听到,茶棚里几个脚夫正高声议论着今年的院试。
秦思齐默默听着,突然发现自己的食指正在桌面上无意识地写着"潮平两岸阔"的"阔"字,水痕在粗糙的木纹间蜿蜒。
离开茶棚后,走着来时路,直到午时三刻,秦思齐终于回到城南小院。推开院门,发现母亲不在家,灶台上留着张字条,说是去秦记酒楼帮忙准备宴席了。字条旁摆着碗尚有余温的姜汤,陶碗底下压着十枚铜钱。
书桌上整整齐齐摞着三本书:《春秋义例》、李通判送的《科场条例》,还有他自己整理的《试帖诗钞》。他铺开宣纸,开始临摹早晨写的那首《送君》。文章千古事"时,笔锋突然一顿,这句诗此刻读来,竟有了新的况味。
窗外传来孩童的嬉闹声。秦思齐抬头望去,几个街坊家的孩子正在院墙外玩"状元游街"的游戏,红纸折的乌纱帽在风中摇晃,宛如跳动的火苗。
墨迹干透后,秦思齐将新写的诗贴在床头。他轻轻抚平纸角的褶皱。院门吱呀一响,母亲提着竹篮回来了。秦思齐连忙迎出去,接过她手中沉甸甸的布袋,里面装着茂才叔家给的米和肉。
刘氏急忙说着去收拾行李,而后数着家里剩余的银钱,都是族里和茂才叔给的钱,加上秦思齐售卖笔记的钱,一共还有十三两左右。嘱咐母亲买一些糕点,拿回去给族人尝尝。
帮厨完后,秦思齐独自来到秦记酒楼的后院,茂才叔正在厨房检查今晚要用的鲜鱼,手中的鲤鱼"扑通"一声掉回了水缸。听道:“叔,侄儿要回故里参加县试,特来告辞。”让明文送你们回去,他也该清明回去祭拜一下他爷爷。也就是秦秀才。再带个伙计背行李"又把袖子里掏出银两掏出来给他。
秦思齐推辞掉银两,茂才叔还在扳着手指安排起来:"坐张老大的船,他长来往恩施与武昌的水路。带两坛酱肉路上吃,再带些其他的给乡亲"而后把给赵明远的一封信,让茂才叔转交!
辰时三刻,汉阳门码头比往日更加喧闹。秦思齐扶着母亲登上乌篷船,发现船舱里已经铺好了干稻草,显然是茂才叔特意安排的。
刘氏望着渐渐远去的武昌城墙,突然抓紧了儿子的手:"齐哥儿,你的书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