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关于“罗马认同”的争论如潮水般蔓延。
从雅典的咖啡馆到色雷斯的市集,从马其顿的村庄到爱琴海的岛屿,不同群体基于自身立场,逐渐形成了三股鲜明的势力,各自秉持看对“罗马人”身份的不同解读,也暗藏着对未来希腊国家走向的期待与焦虑。
雅典内核派是最先发声的群体,他们多是土生土长的雅典人,或是在独立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的贵族与商人的后代,自称“血统正宗的罗马人”。
在雅典老城区的一家咖啡馆里,几位身着精致礼服的绅士围坐在一起,手中端着热气腾腾的咖啡,话题离不开对新领土民众的身份担忧。
“我们雅典是古典希腊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希腊独立的内核,”一位头发花白的商人放下咖啡杯,银质杯底与木桌碰撞发出轻响,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骄傲,“我们的祖先曾创建起辉煌的城邦,后来又在罗马时期守护着东正教与希腊文化,我们才是‘罗马人’最纯粹、最正统的代表。”
这番话引来周围人的附和,另一位贵族用银勺敲了敲咖啡杯沿,清脆的声响让喧闹的咖啡馆瞬间安静:“现在倒好,大量斯拉夫人、穆斯林涌入,他们昨天还是奥斯曼的顺民,有的甚至帮奥斯曼人压迫过希腊人,现在却想顶着‘罗马人’的名号,分享我们用鲜血换来的政治特权?一旦他们进入议会、政府,我们的希腊语会不会被斯拉夫语杂?教堂里,会不会出现陌生的祈祷词?这绝不能容忍!”
桌旁几位绅土纷纷点头,眼中满是赞同。
与雅典内核派的强硬不同,北方斯拉夫派的声音更多带着一种寻求平等的恳切。
在马其顿北部的一个村庄里,几位保加利亚裔与塞尔维亚裔的村民围坐在铁匠铺旁,借着炉火的微光讨论着未来。
铁匠铺的风箱“呼味”作响,火星溅落在地上,映得众人脸上忽明忽暗。
“我们和希腊人一样,都是东正教信徒,都被奥斯曼压迫了几百年,”一位年长的塞尔维亚村民握着十字架,指腹反复摩着木质十字架的纹路,语气沉重,“我们的祖先曾经丢失了这片土地,导致人民斯拉夫化,但我们依旧信奉东正教,我们依旧是罗马人。现在希腊兄弟收复了这片土地,难道仅因为我们说斯拉夫语,就要被当成外人吗?”
他身旁的保加利亚裔教师点头附和,从口袋里掏出一本磨损的希腊语圣经:“对,神父就是这样和我说的。我们的祖先本就只不过是斯拉夫化的罗马人,和北方那些斯拉夫人不一样。”
对他们而言,强调“信仰至上的罗马人”身份,是一种生存策略。
“语言同化需要时间,但信仰是现成的,”保加利亚裔教师翻开圣经,指着其中一页,“只要认同东正教,认同‘罗马”的荣光,我们就该和希腊人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
能投票选议员,能让孩子去镇上的学校读书,而不是只能在村里教些斯拉夫语的歌谣。我们不想低人一等,只想活得有尊严。而且就算是一定要说希腊语,但南边的兄弟倒是派人来教,难道靠我们自己猜希腊语怎么说?”
炉火旁的村民们沉默看,有人悄悄抹了抹眼角。
其实就是北方的斯拉夫人也是拥有罗马认同的,在中世纪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的统治者,在强大时也常模仿拜占庭,自称“沙皇”,意图成为“罗马皇帝”的继承者和东正教世界的领袖。
色雷斯穆斯林派的诉求则更为现实,他们多是说希腊语的穆斯林,祖上为了逃避奥斯曼对于异教徒的压迫而选择改信。如今希腊接管后,他们从优势群体沦为“潜在的敌对分子”,只能通过强调“文化同源的罗马人”身份,寻求基本的生存保障。
在色雷斯的一座小镇上,几位穆斯林商人聚在茶馆里,茶碗里的薄荷茶早已凉透,没人有心思喝。“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说希腊语,过着和希腊人相似的习俗,我们和他们到底有什么区别?”一位商人叹了口气,“只是因为我们信仰伊斯兰教,就要被他们区别对待,被当作突厥人。上周我去买面粉,店主都要多收我两个德拉克马,说什么突厥人要多给钱。”
他们清楚,在希腊以“东正教”为重要文化符号的背景下,宗教信仰是他们与那些希腊人最大的不同。
“数百年的共同生活、同样是主的孩子,难道抵不过一次礼拜方式的差异吗?”另一位商人声音发颤,“我们不求当议员、当军官,只求能保住自己的店铺,不被说成‘奥斯曼的馀孽”,不被区别对待就行。我们不想被当成敌人,只想做个普通人。”
这帮人是真见过奥斯曼人是如何压迫异教徒的,他们的祖先就是因为这个改信的。
茶馆外传来希腊士兵巡逻的脚步声,众人瞬间安静下来,生怕被士兵注意到。
尽管三派的分歧尖锐,诉求各异,但仔细观察便能发现,他们有着最根本的共同点都渴望被即将诞生的或者说是重建的新罗马所接纳和承认。
雅典派想成为“领导者”,掌控国家的未来走向;斯拉夫派想成为“平等的兄弟”,获得与希腊人同等的权利;穆斯林派则想成为“不被抛弃的同胞”,保住自己的家园与财产。
这份对罗马的共同期待,成了未来希腊集成民族认同的最大公约数,也为康斯坦丁查找解决方案提供了方向。
意识到这一点后,康斯坦丁决定召见一位关键人物一一康斯坦丁诺斯·帕帕里戈普洛斯。
这位出生于1815年君士坦丁堡的历史学家,是雅典大学的历史学教授,更是希腊官方史学的奠基人,被誉为19世纪希腊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没有之一。他亲身经历过民族与身份的复杂性,毕生都在为希腊的历史认同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