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的祸患……”
朱元璋的目光从他们每个人脸上扫过,带着审视和威严,“不是户部帐本上的数字,更不是兵部战报里的空话,敌人也不会按咱们想的那样,自相残杀,等着咱们坐收渔翁之利。”
“漠北那些还没完全臣服残元的部落,对咱们大明来说……”
朱元璋的声音突然提高,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和穿透力。
“意味着咱们大明的将士只能用血肉之躯,直接面对集成了女真力量的残元骑兵!意味着残元南下,不用再死磕那几个主要关隘了!”
“他们一条能绕开咱们坚固城池、威胁腹地的信道!再给他们点时间,他们想来就来,想抢就抢!”
汤和的脸色变得格外凝重,他打了一辈子仗,这会儿看着地图上那条红线,才真正意识到局势有多严重,有极大可能让大明北疆防线压力陡增的大威胁。
毛镶额头冒出了冷汗,他之前那种想坐观成败的心思,现在看来既短视又危险。
“陛下……臣等愚笨,见识浅薄!”
汤和和毛镶弓着身子请罪,声音里满是愧疚。
一直沉默观察的燕王朱棣,眼里闪过一丝锐利的光。
他年纪轻,但已经显露出了军事天赋,比汤和更快明白了父皇话里深层的战略忧虑。
这事儿不只是某个部落的存亡,而是整个北方的战略平衡可能被打破的危机。
太子朱标脸上满是忧虑,他更倾向于用德行感化他人、稳固国内治理,但也清楚边防关系到国家安危,绝不能马虎。
朱元璋没有立刻让他们起身。
他低下头,看着大明疆域图。
他心里清楚,残元势力里不乏有本事的人。
他们不只会骑马射箭、烧杀抢掠,更懂得拉拢分化对手。
要是就这么放任不管,再给他们点时间,那些还没归附的蒙古部落,在残元的威逼利诱下,就不会再是一盘散沙,反而可能凝聚成一股可怕的力量,再次屠戮中原!
……
殿内只剩下朱元璋一人。
朱元璋的目光,缓缓移向了长城之外,那片广袤而混乱的漠北草原。
屏障将倾,则必须稳固。
稳固不住,就要立刻用东西去堵住那个缺口,哪怕是权宜之计,也需争取时间!
他需要为接下来的布局争取到最宝贵的时间。
而时机,此刻部分维系在那些尚未完全依附残元的蒙古部落的向背之间。
残元势力用的是刀兵,迫使他们屈服。
朱元璋知道,以后的大明有比单纯刀兵更有效的手段。
钱,粮食。
最实在的东西,自古以来,能让草原上部落首领们慎重权衡的,除了更强的武力,便是能让他们部众活下去的粮食。
朱元璋伸出手指,轻轻点在图上几个关键部落的位置。若是继续漠视不管,这些部落就可能因残元的胁迫或自身的困境而彻底倒向对方,成为其南侵的助力。
那就从这里着手!
“抚谕、赈济、互市”,这些日子以来朱元璋翻看《中国历史概述》看到的法子。
即,用抚谕稳住那些尚在观望的部落,用赈济去争取那些生计艰难、可能被残元拉拢的部众,再用互市这根纽带吊着所有人的胃口。
“然而,这根本不够!”
“一味的抚,只会让他们觉得我大明可欺!”
“漠北的规矩,从来是刀剑说了算。要让他们彻底断了南侵的念想,光给粮食和银子不够,得让他们看见大明的刀,能杀死他们所有的族人!”
这是一场与残元势力争夺影响力的博弈,比拼的是速度,更是决断!
朱元璋很清楚,这个决策一旦在朝会上提出,将会面临怎样的争议。即便是在开国之初,国力亦有限度,且需休养生息。
那些熟读经史的官员们,可能会搬出前朝教训或种种现实困难来劝谏。
他们的担忧有其依据,但他们的视野有时会被成例和条文所局限,难以洞察边疆瞬息万变的形势和潜在的巨大风险。
……
次日,早朝。
文武百官手持朝笏垂首肃立,一派新朝气象。御座之上,朱元璋的声音响起,沉稳而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咱有一事,欲与诸卿商议。”
朱元璋扫视着群臣,目光锐利如鹰,沉声说道:
“北方边疆的祸患,根子在残存的北元势力。而残元之所以能不断扩张声势,关键在于他们有可能胁迫和利诱草原上的各个部落。最近听说女真已经归顺了残元,漠南各部也人心不稳、蠢蠢欲动,这是潜在的危机,我们必须提前防备,不能等到事态恶化。”
他略微停顿,语气更加坚定:
“所以咱决定,挑选几名能整善战的好将士,带着咱的新军,去塞外走一遭。不必急着寻残元主力决战,先去那些摇摆不定的部落门口,让儿郎们演武行军,把旌旗插到他们的草场边上。”
“要让所有人看清楚,顺者,商路畅通,可享太平;逆者,大明铁蹄朝发夕至,便是犁庭扫穴!”
话音落下,大殿内先是一阵寂静。
紧接着,低沉的议论声如同潮水般蔓延开来。
“皇上!”一位以行事稳重着称的御史中丞站出来,语气沉重地劝谏道,“这样做恐怕不是好策略啊!元朝的失败教训就在眼前,他们对塞外部族实行怀柔政策,耗费了巨大财力物力,往往收效甚微,反而容易姑息问题,酿成后患。如今我大明各地到处都需要银子,云南正在征讨,航海通商也在花银子,况且今年春耕马上就要开始了,此时不宜大动干戈,应尽可能让百姓休养生息啊!怎么能起刀兵呢?”
“臣附议!”户部侍郎紧接着出列奏道,“陛下,大明百业待兴,到处都需要用钱。各项开支加起来,数额非常巨大。如果此时再兴起战事,恐怕国库难以支撑。况且塞外部落反复无常,今日击败他们,明日可能又会卷土重来,冤冤相报何时能了?不如我们坚守关隘,专心练兵,积累粮草,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这才是使国家长治久安的稳妥之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