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1937从德械师旅长开始 > 第 169章 生产(番外)

第 169章 生产(番外)(1 / 1)

北碚乡下的旧厂,隐藏在一片深山之中。

废弃多年,厂房屋顶漏雨,机器早已搬空,只剩下空旷的厂房。

然而,自林家暗中接手后,这里悄然发生了变化。

高高的围墙被加固,仅留一道不起眼的侧门,由林家最忠实的护院日夜看守。

对外,这里挂起了“林氏生物制品研究所”的牌子,声称是研究新型农用肥料和饲料添加剂。

林伯钧动用了大量人脉和资金,在绝对保密的前提下,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他将具体事务交给了儿子林轩和忠心老成的陈掌柜协调,自己则坐镇山城遥控,并通过加密信道与远在赣北的林风保持有限联系。

研发的内核,首先在于找到信中所说的“青霉菌”。

这无异于大海捞针。

林伯钧通过一位信得过的学界友人,以“研究土壤微生物”为名,秘密聘请了那位因战乱流离、生活困顿的同记大学吴清源教授。

吴教授年近五十,戴着厚厚的眼镜,不修篇幅,但一谈起微生物,眼睛就闪闪发光。

当他看到由林风简化的“青霉素”构想说明时,双手都激动得颤斗起来。

“奇思妙想!不,这更象是一种被验证过的理论!如果真能实现,将是医学界的革命!”

吴教授惊叹道,但他随即面露难色,“可是,林先生,这青霉菌并非随处可见的普通徽菌,它需要特定的环境和运气才能分离出来。”

在吴教授的指导下,林轩带着几个可靠的伙计,开始了漫长的“采霉”工作。

他们像拾荒者一样,奔波于山城及周边的菜市场、水果摊采集各种发霉、长毛的样本。

然后将这些散发着异味的样本小心地装入无菌的玻璃罐中,带回北碚的“研究所”。

厂房一角被改造成了简陋的微生物实验室。

借助林伯钧设法从港岛辗转购来的几架旧显微镜、一批玻璃培养皿、试管和高压消毒。

吴教授开始了枯燥至极的分离、培养和筛选工作。

日子一天天过去,培养皿里长出了形形色色的徽菌,但没有一种符合描述中“青绿色、绒毛状、能产生明显抑菌圈”的特征。

失败、失望、再尝试……循环往复。

投入的金钱像流水一样,却迟迟看不到成果,连一向沉稳的陈掌柜都面露忧色。

林轩更是心急如焚,他深知前线的兄长在期盼。

转机发生在一个闷热的雨夜。

那天,一个伙计从附近农民手中收到一个几乎完全腐烂、表面长满了厚厚一层蓝绿色绒毛的哈密瓜。

这瓜气味刺鼻,伙计本欲丢弃,被吴教授无意中看到,那独特的青绿色让他心中一动。

他小心翼翼地刮取了一些菌丝,接种到特制的培养基上。

几天后,培养皿中生长出了纯净的青绿色菌落,绒毛状,散发着浓郁的“霉味”。

接下来是关键一步——测试其抑菌能力。

吴教授用常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试验对象。

当他将培养好的青霉菌菌落靠近的培养皿时,奇迹出现了:在青霉菌落的周围,出现了一圈清淅的透明局域——抑菌圈!

“成了!就是它!”吴教授激动得差点打翻培养皿。

消息传到林轩和陈掌柜那里,整个秘密研究所都沸腾了,压抑许久的气氛为之一振。

然而,找到菌种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接下来的发酵和提炼,才是真正的难关。

大规模培养:如何在廉价易得的液体培养基中,让青霉菌大量生长并产生足够的青霉素?

他们尝试了各种比例的玉米浆、乳糖、无机盐,不断调整温度、通气量,过程极不稳定,产量低得可怜。

即使培养液中含有青霉素,如何将其分离出来?这需要复杂的化学萃取技术。

信中提到需要用到“有机溶剂萃取,然后在低温下用活性炭吸附、再解析”等方法。

这些概念对当时的华夏来说过于超前。

他们缺乏合适的溶剂,缺乏精确的控温设备,缺乏标准的活性炭。

吴教授带领着几个略懂化学的助手,在简陋的条件下,凭着经验和反复试错,摸索着提取流程。

往往耗费大量培养液,最终只能得到几毫克杂质众多的粉末。

稳定性极差:更让人头疼的是,即使得到了一点提取物,它也极其脆弱。

对酸、硷、热、甚至金属离子都敏感,很容易失活。

保存和运输成了大问题。

资金在不断消耗,时间在一天天流逝。

林伯钧在山城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他给林轩和吴教授的信中始终只有一句话:“稳住心神,按计划进行,资金之事不必忧虑。”

他知道,这是决定儿子和无数将士命运的关键一搏,绝不能半途而废。

经过无数次失败和调整,他们终于创建起一套虽然粗糙、但勉强可以运行的生产线。

能够小批量、极不稳定地生产出一种纯度不高但确具有抗菌活性的黄色粉末。

他们将其命名为“特效消炎粉一号”。

星火已然燃起,但能否成为燎原之势,还需要最关键的验证。

“特效消炎粉一号”的诞生,带来了希望,也带来了更严峻的考验。

这东西是否真的如林风所言,是能起死回生的神药?又是否安全?

必须进行活体试验和临床验证。

这一步,同样需要在绝密中进行,且充满了伦理和技术的挑战。

首先是在动物身上试验。

林轩通过关系,从乡下悄悄购买了一些兔子、豚鼠。

他们在动物身上制造标准化的创伤,并接种致命的细菌,然后在部分动物身上使用“消炎粉一号”,另一些则作为对照。

结果令人震撼。

未经治疔的对照组动物,几乎全部在几天内因严重感染、高烧而死亡,伤口溃烂化脓,惨不忍睹。

而使用了“消炎粉一号”的动物,尽管药物纯度不高、剂量也难以精确控制,但大部分都存活了下来!

伤口红肿消退,逐渐愈合,精神也恢复过来。

虽然也有因药物杂质或剂量问题导致无效甚至不良反应的情况,但成功的案例足以证明其惊人的潜力!

吴教授看着实验数据,激动得老泪纵横:“神药!果然是神药!这是足以改变战场医学,拯救百万生灵的神药啊!”

所有参与其中的内核人员,都沉浸在巨大的兴奋和成就感中。

动物实验的成功给了林伯钧巨大的信心。他深知,最终必须用到人身上。

但这风险极大,一旦出事,后果不堪设想。经过深思熟虑,他指示林轩,查找合适的临床试验对象。

机会很快来了。

林家暗中控制的一家小纱厂发生了锅炉轻微爆炸,几名工人被蒸汽烫伤和碎片划伤。

其中两名工人伤势较重,伤口大面积感染,高烧不退,本地医生用了磺胺类药物也效果不佳,已近乎宣判死刑。

在征得工头和工人亲属的默许后,林轩带着吴教授和“消炎粉一号”秘密前往。

看着伤员溃烂流脓因高烧而意识模糊的样子,林轩的手心全是汗。

他按照吴教授的指导,小心翼翼地清理创面,然后将稀释后的“消炎粉一号”溶液进行局部涂抹和肌肉注射。

接下来的几天,所有人都在焦灼中等待。

第一天,伤员依旧高烧。

第二天,体温开始有所下降。

第三天,伤口红肿肉眼可见地消退,脓液减少!

一周后,两名原本濒死的伤员,竟然奇迹般地退烧,伤口开始长出新鲜的肉芽,神志也清醒过来!

“活了!真的活了!”纱厂的工头难以置信,对着林轩千恩万谢。

参与救治的吴教授更是激动得难以自持,他反复检查伤员的状况,确认这不是偶然。

消息通过加密渠道传回山城林府,一向喜怒不形于色的林伯钧,在书房里独自坐了很久,眼角隐隐有泪光闪动。

他知道,儿子送来的不是一份简单的配方,而是一件足以影响国运的神器

第三节:神药之名与新的挑战

随后,他们又秘密进行了几例针对不同细菌感染(如肺炎、败血症)的临床试验,只要细菌类型对路,“消炎粉一号”都展现出了近乎神奇的疗效。

许多被常规医生放弃的严重感染患者,因此得以生还。

“神药”之名,开始在极少数知情人中秘密流传。

林伯钧深知怀璧其罪的道理,下令进一步加强保密,所有知情人员都受到最严格的约束。

同时,他指示北碚工厂,在现有基础上,全力优化发酵工艺,提高产量和纯度。

他们改进了培养基配方,设计了更有效的通气搅拌设备,摸索出更稳定的提取和初步纯化流程,并开始试验用真空干燥法制备更稳定的粉末剂型。

产量虽然依旧有限,且成本高昂得惊人,但已经能够实现小批量的稳定生产。

林伯钧将最初几批纯度最高的成品,通过绝密渠道,源源不断地送往赣北林风的手中。

随药附上的,还有详细的使用说明和注意事项,由吴教授亲自编写。

当林风在赣北前线,收到父亲密信和那几箱用冰壶小心翼翼保存的青霉素粉末和注射液时。

他知道,他播下的种子,终于在最关键的时刻,结出了硕果。

这不仅将极大提升新一军的战场生存能力,更是一张巨大的王牌。

然而,如何保住这个秘密,如何扩大生产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须求,如何应对可能来自各方势力的觊觎……新的、更复杂的挑战,也随之降临到林伯钧和林家身上。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华夏国学智慧 被逼换亲后,我被五个道侣宠疯了 王腾莫湘 我都仙帝了,你还让我上大学 红楼:开局从军,杀倭寇筑京观! 三国:我老婆全是神话级 唯我独法:东京奇幻日常 长生修仙,满悟性开始 花都绝世小神医 霍格沃茨:邓布利多统治了魔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