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实验室里还浮着薄薄的凉意,窗外的树影在微风里轻轻摇曳。陈默正低头调试示波器,指尖在旋钮上细致地调整,屏幕上的波形渐渐趋于平稳。
门被推开,苏雪走了进来。她没作声,目光在室内扫了一圈,最后停在桌角那枚粉色蝴蝶结发卡上。它半掩在记录本下,像是主人匆忙间落下的。
她走过去,用指尖轻轻拈起,夹进了采访本里。
陈默头也没抬,继续拧紧最后一颗螺丝。会儿,看了看设备就走了。
他终于抬眼,看了她一眼,忽然笑了。
下一秒,他伸手轻轻一拉,苏雪没防备,整个人撞进他怀里。自然地环住她的腰,声音压低了些:\"你管这么多做什么?吃味了?
苏雪挣了挣,没挣开。发热,嘴上却不肯服软:\"我是公安家属,关心科研安全。
她接过来展开。
上面歪歪扭扭写着一行字:明天下午三点,老槐树下教你调频技术。一看就是沈如月的笔迹。
苏雪没说话,指节微微发白。
苏雪盯着他看了几秒,忽然伸手探进他另一个衣兜,摸出张同样的纸条。这次写的是:老师说让我别带吃的了,下次直接去学电路图。
苏雪沉默片刻,把手中那张纸条仔细折好,塞回他胸前的口袋里。
她停下,没回头。
苏雪肩膀轻轻一动。
苏雪瞪他一眼,快步走出门去。
门关上后,陈默脸上的笑意淡了些。他走到通风口下方,打开记录仪,调出昨晚的音频片段。
他按下删除键,屏幕一闪,数据清空。
几分钟后,走廊传来脚步声。
门又被推开。
沈如月站在门口,手里拎着个塑料袋,脸上带着笑:\"陈老师,我给你带了豆浆油条!
说着就要拆包装。
沈如月松了口气,走进来左右看了看:\"刚才苏记者来过?
她接过纸条,宝贝似的塞进衣兜,用力点头:\"明白!我一定准时到!
等她蹦跳着离开,陈默起身走到窗边,拉开一条缝。
对面教学楼顶层,窗帘微微晃动。
他不动声色地放下窗帘,回到工作台前,打开抽屉,取出一支新的润滑油。这一次,管身上贴着一张小标签,上面画了个小小的对勾。
他拧开盖子,往昨天那把十字螺丝刀的握柄上又涂了一层。
油膜比之前更薄,几乎看不见。
但他知道,这一层含有微量导电粒子,一旦有人触碰并试图拆卸特定设备,信号会自动触发记录程序,并锁定接触者的生物特征。
中午过后,阳光斜斜地照进实验室。
陈默正在整理工具包,手机响了。
来电显示是陌生号码。
他接起来,没说话。
电话那头沉默两秒,挂断了。
陈默把手机放回桌上,目光落在墙角的信号捕获仪上。
绿灯依旧闪烁。
他站起身,走到门边,把沈如月留在椅子上的塑料袋拿进来,打开。
豆浆杯盖完好,油条用牛皮纸包着,一角还印着食堂的红色印章。
他拿出一颗糖,是从油条纸里掉出来的。
红色糖纸,方形,市面上最常见的那种。
他剥开糖纸,把糖放进嘴里。
甜味很正。
没有异常。
但他还是把剩下的糖收进了证物盒。
傍晚前,苏雪回来了。
这次她没进门,只是站在门口,看着他收拾工具包。
苏雪点点头,犹豫了一下,从包里拿出一枚微型耳机递给他:\"公安部新配的,接收距离五百米,别弄丢了。
他接过,放进内袋。
苏雪瞪他一眼,转身要走。
她停下。
说完,她迈步离开。
陈默望着她的背影,嘴角微微扬起。
他低头看了看手表。
时间指向五点四十分。
他拿起桌上的纸条,那是沈如月留下的那一张。
他把它仔细折好,放进密封袋,贴上标签。
然后打开电脑,在加密文件夹里新建一个文档。
敲下回车键。
屏幕右下角,时间跳转为五点四十一分。
窗外,夕阳把树影拉得很长。
他站起身,关掉实验室主灯。
只留下角落那台信号捕获仪,绿灯持续闪烁。
像一只无声呼吸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