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侧屋子里锦衣卫的校尉们吐槽着,但是中间屋子里俩人的谈话并没有因此结束。
“写不写,磕不磕头?”吴东华眼睛微眯,面露得意之色道,“你们李家的生死存亡可就在你的一念之间啊。”
“你————”李峰一时语塞,他现在的内心十分慌乱。
沉默了良久,两侧房间里监听的锦衣卫校尉们都已经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了。
“这到底是磕不磕头啊?”一旁的校尉焦急道,“磨磨唧唧的,真是急死个人了。”
不多会儿,屋子里再次传来了声音。
“这就对了,识时务者为俊杰。”此时房间里响起了吴东华的声音。
房间里,李峰无奈跪下给吴东华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
“看来你是真的丢了砚台。”吴东华道,“你走吧,我信守承诺不会去找中间人的。”
等到李峰离开吴东华的房间之后,两侧房间里的锦衣卫校尉们也悄然撤离了客栈。
北镇抚司,值房内。
唐巍站在一侧,值房里陆炳看着这些记录在册的对话。
“为什么不在校尉们窃听完成之后,就让人立刻将那俩举子抓起来?”一旁的掌刑千户许从龙不解的看着唐巍。
毕竟,任谁看来这都是难得的立功机会,怎么能让煮熟的鸭子飞了呢?
“他做的很对,我们现在最不能做的事就是把他们抓起来。”
此时,一旁的看着记录对话卷宗的锦衣卫指挥使陆炳开口道。
“为什么?”许从龙有些不解。
“科举舞弊这样的大事情,牵扯到多少官员,多少各方势力?”陆炳顿了顿道,“你与我都不知道。”
“我们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将这份窃听的情报汇报给陛下。”陆炳道,“—
切皆由陛下来圣裁。”
“属下考虑不周了。”许从龙道。
“好了,你们都辛苦了。”陆炳起身道,“某这就进宫一趟,将这件事情汇报给陛下。”
“放心你们的功劳自然少不了,请功的事情某是忘不了的。”陆炳说罢就将东西揣进怀里,走出值房之后,直奔西苑而去。
半个时辰后。
西苑,玉熙宫大殿外。
“哟,陆指挥使什么风把你给吹来了?”一旁的黄锦笑着打趣陆炳,看上去黄锦今天的心情很不错。
当然,这也代表着今天嘉靖皇帝的心情也很不错。
“今天刮的是————”陆炳停了停,然后感受一下风吹来的方向道,“是南风。”
“陛下现在可否方便?某要求见陛下。”
“主子这会儿有空,你等着我这就进去给你通传。”黄锦起身回到玉熙宫之中。
“主子,陆指挥使来了。”
“让他进来吧。”嘉靖皇帝放下手头上的一本奏疏,趁着黄锦去叫陆炳进来的功夫,将奏疏放到不起眼的地方。
一会儿的功夫,陆炳就已经跟着黄锦进入了大殿。
“臣陆炳见过陛下,圣躬安。”
“朕安。”嘉靖皇帝道,“来人给文孚搬个凳子过来。”
“谢陛下。”
“说吧,今日来有何事?”
“臣这几日查到了一件事情,此事干系重大,臣不敢做主,所以特来奏禀陛下,须得陛下亲自圣裁。”
“什么样的大事?”嘉靖皇帝不以为意道,“要说最近的大事,只有七日后即将开考的科举,算是眼下的头等大事了。”
“陛下天人感应,真的是一早就知道了?”陆炳故作狐疑,其实也是在捧嘉靖皇帝的臭脚。
“恩?”嘉靖皇帝本是随口一说,他万万没想到陆炳居然跟他汇报有关科举的大事。
“陛下,这是臣手下坐记千户的探子还有掌刑那边通力合作获得的进展,还请陛下过目。”陆炳说着从怀里掏出了自己准备的那份笔录。
黄锦接过陆炳手里的那几张笔录,再双手奉给嘉靖皇帝。
“什么样的事,值得你————”嘉靖皇帝接过笔录,看了一会儿之后,便再也说不出话来了。
原本和善的面容顿时板了起来,整个人就仿佛一张慢慢拉开的弓,随时准备爆发。
等到嘉靖皇帝看完所有的内容之后,不禁冷笑道,“好啊,这些人真拿科举当成儿戏、当成买卖了?”
“科举乃是为国取士,乃是国之根本,他们居然敢动歪脑筋,敢动摇国本了。”嘉靖皇帝面色铁青道,“陆炳,人抓了吗?”
“回陛下,人没有抓。”陆炳连忙站起来,“但是属下一直派人暗中盯着他们。”
“没有抓?”嘉靖皇帝一怔,心中不知盘算着什么,话语戛然而止。
此刻,一旁的黄锦悄悄用馀光扫视着陆炳。他没想到今天陆炳一来就扔了一个王炸,本来今天嘉靖皇帝心情很不错,这下可算是完了。
“没有抓?”嘉靖皇帝又开始重复起这句话,似乎是在思考,随后话音又戛然而止。
沉默了一会儿之后,侧着身子的嘉靖皇帝忽然转过身,铁青着那张脸道,“没有抓,做得对。做得对。”
“继续跟朕盯好了。”嘉靖皇帝道,“朕倒要看看他们怎么作弊。”
“黄锦——”
“奴婢在。”
嘉靖皇帝扫视了一圈大殿,殿外有几个站在一侧候着准备随时听候差遣的太监们。
平时也是这样,毕竟吕芳也好、黄锦也好,其他人也好,不可能一个人就能照顾嘉靖皇帝的所有事宜,一定需要几个小太监携从帮忙。
如果没有涉及到文书批奏时需要一位文书太监,玉熙宫里的基本配置是掌事大太监一位,贴身太监一位,在殿门内外随侍听叫的太监有四到八位。
掌事大太监是总指挥,通常垂手侍立,不干杂活,只在皇帝有重要旨意或需要心腹商议时才上前。
贴身太监负责递送茶水、笔墨、丹药,搀扶走动等最贴身的事务。听叫区的四到八位太监,在殿门的珠帘或屏风外,垂手恭立,随时待命。
这里黄锦既作为掌事大太监又担任贴身太监,今日又没有文书批奏所以,剩下的就是听叫区的小太监们了。
“他们立刻杖杀,一个不留。你立即去办。”嘉靖皇帝道,“半个字都不能传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