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与卢植相视一笑。
蔡邕沉吟片刻,随即抚掌笑道:
皇甫嵩见状朗声应和:
二人说罢,目光不约而同投向卢植。
卢植摇头苦笑:
秦鸣闻言大喜,当即长揖到地:
蔡邕捋须温言道:
皇甫嵩击节附和:
秦鸣含笑拱手辞别,三老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又是一番唏嘘。
城外战场。
轰!轰!轰!
棱角分明的巨石借助城墙高度呼啸而出,在空中划出死亡弧线,最远竟能飞掷四百余步。
飞石坠地,血泥四溅。
迸射的碎石宛如嗜血蝙蝠,在袁术军阵中掀起阵阵恐慌。
城下士兵如潮水般涌来,却在盾阵尚未结成的刹那,迎来遮天蔽日的箭雨。
城墙根下已成修罗场,箭矢密集得几乎遮盖了日光。
袁军的填坑部队如同秋收的麦秆,被无情地一排排刈倒。
阎象踉跄奔至袁术驾前,声音已带着哭腔:
袁术脸色惨白如纸,充血的双目死死盯着城墙。
指甲深深掐进掌心却不自知。
短短数日,这座城竟化作噬人猛兽。十万雄师连墙砖都摸不到!
他机械地转向阎象,喉间挤出嘶哑的质问:
阎象闻声抬眼,见袁术颓丧之态,不由得浑身一颤。
是,不攻城了?
那又能如何?
秦鸣刚登上城楼,程普便满面红光地迎上来:\"多亏军师的守城利器,敌军连墙砖都没碰着就被打退了!\"
程普抱拳欲行,忽见传令兵疾奔而来:\"报!主公已率军抵近城南二十里,今日便可会师,特遣人来问寿春战况!\"
程普闻言喜形于色。
孙坚竟在击退袁术后及时赶来!
除却谋略,孙坚用兵确有过人之处。此番急行军堪称精妙!
他原拟继续牵制袁术,如今既得孙坚助阵,当即对程普道:
为这一战他筹谋已久。倘赵云处顺利,非但袁术大军,便是其本人亦难逃天罗地网。
汝南早有布置,成败在此一举!
寿春城外袁军大营。
袁术再度昏厥后,营中愁云密布。
纪灵、张勋等人齐聚主帐,阎象等谋士侍立左右。
帐中诸将神色凄然。
纪灵垂首嘶声道:
袁术涣散的目光渐聚,环视众将:
帐中诸将皆默然低首。
唯有阎象与袁涣对视一眼,双双上前:
袁涣躬身进谏:
袁术眼眶泛红,终是摆手:
待众将退出大帐,袁术强撑起身:
见主公虚弱模样,二人连忙上前搀扶,不料被袁术紧紧攥住手腕。
袁术泪如雨下:
阎象与袁涣相视黯然。这些时日阎象执意强攻未听袁涣劝阻,遭敌偷袭;后来袁涣又误判形势频献谏言,反使守军获得喘息之机。这场大败,他们确实难辞其咎。
想到这里,两人立即跪倒在袁术面前声泪俱下:\"主公千万保重,都怪属下无能辜负重托,才致损兵折将狼狈撤军!\"
接连两次昏厥让他想通很多。此番大败首要原因就是未能平衡采纳两位谋士的建议,总是偏听一方。若是当初能综合二人的建言,说不定早将秦鸣生擒活捉了。想到此处,他简直悔恨交加。
但枭雄终究是枭雄。这次苏醒后他明白,要想东山再起击败孙坚军,眼前这两位谋士的辅佐至关重要。这才一醒来就极力安抚二人。
他的手段果然见效。阎象与袁涣见主公这般作态,不由得心生敬佩——胜不骄败不馁,知错能改,这才是真正的明主!
两位谋士闻言陷入沉思。当务之急有两件事:一是派大将断后防敌军追击;二是加快行军速度。我军粮草仅剩两日之需,必须两日内撤回豫州!\"
袁涣沉重地点头确认。
粮道受创,军心惶惶
待二人退下整顿军务,袁术忽然病容尽褪,眼中精光乍现。
——原来破敌之策,尽在帷幄之中!
袁涣如利剑出鞘,善断敢谋;阎象似明镜高悬,料事如神。二人合力,何惧秦鸣?
半日之间,连营尽收,只余旌旗猎猎。
袁术损兵折将后,率残部向汝南撤退。临行前,他采纳袁涣提议,命张勋、雷簿率三万精兵殿后,又令乐就、梁刚守护两翼,防备骑兵偷袭。这支队伍拖曳着冗长的队形缓缓西行。
然而袁术前脚刚走,程普、典韦、孙策、黄盖等人便随秦鸣率三万兵马从寿春城悄然出击。他们始终与袁术军保持固定距离,既不冒进也不攻击,如同猎手盯紧猎物般耐心尾随。
此时寿春城外通往汝南的官道上,孙坚部队正隐蔽休整。秦松、陈端立于主帅身侧,身后跟随着祖茂、周泰、蒋钦等将领。为彻底击溃袁术,孙坚甚至调来了周泰麾下的三千丹阳精兵。
孙坚虽觉讶异却并不意外——这位军师向来擅长创造奇迹。来得正好!各部立即备战!两位先生且去安全处暂歇。军阵前,马蹄声震。
诸将齐声呼应,各自领兵布阵。
官道之上,袁术中军缓缓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