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我两军虽为盟军,然此危急关头,我军唯有暂退一途。”
戏忠向刘表拱手道:
“进退之选,悉听尊便!”
“若执意不撤,忠只能速速引兵北上了。”
刘表闻言,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迟疑。
他沉声问道:
“若选择撤退,可有破敌之策?”
“有!”
戏忠正色道:
“秦鸣封锁江面,意在将我军困于南岸。”
“若能渡江北进,便可破其部署!”
“此人求胜心切,必会北上与我军对峙。”
“两军相持,全赖粮草供应。”
“襄阳粮草丰足,又有南阳支援,北岸补给无忧。”
“只要切断孙坚军的粮道,必能使其陷入劣势!”
刘表皱眉道:
“江陵存粮数十万石,除非尽数焚毁,否则如何能断其粮道?”
“另有良策!”
戏忠解释道:
“可遣人假扮孙坚军,在南岸劫掠百姓。
“既能让民心背离,又可迫使孙坚消耗粮草安抚灾民。”
“如此双管齐下,必使其陷入粮荒!”
刘表勃然变色:
“岂能残害百姓!”
“此事万万不可!”
戏忠暗叹一声,拱手道:
“是在下失言,请使君见谅。”
他心知此计虽能拖住孙坚,但见刘表态度坚决,便不再多言。
片刻沉默后,刘表沉声道:
“虽不采纳劫掠之策,但退兵北上之议,我准了。”
“具体部署,你且细细道来。”
“好!”
戏忠听罢再次行礼,随即将北渡计划及后续防御策略详细禀报刘表。
在戏忠谋划下,一道道军令飞传四方。
近乎停摆的荆州军政,此刻竟迸发出最后的生机。
175章 十万雄兵聚荆襄 奇兵北上迎决战
沔水畔,襄阳城外。
戏忠与李典率部出城,刘表主力亦同步开拔。
城门前,留守文武列队相送,刘表正与蔡瑁殷殷话别。
远处军阵中,李典目睹此景低声道:
“先生,既已决意弃城,何苦留万余孤军在此?若敌大军压境,岂非徒增伤亡?”
戏忠凝望城南回道:
“此乃刘景升与明公本质之别。”
“若明公弃城,必先搬空府库,断不资敌。”
“刘表却似离巢老雀,纵知巢倾仍频回首——留兵不过自欺,徒令孙坚多批降卒耳!”
他猛然转身:
“大战当前,岂容妇人之仁?襄阳降旗早晚必立,届时方知荆州从无死士效死!”
李典按剑追问:
“依先生之见,我军北渡真能阻敌?”
“单凭吾等自然不足。”
戏忠指向江面:“然得刘表残部相助,便可成事。”
“若襄阳顷刻易帜,荆州降卒转眼即成敌军新锐。”
“而今北上据守,既为刘表续命,更为我军添筹!”
他突然压低声音:
“于文则将军的水师可准备妥当?”
“此番渡河成败,全系于此!”
戏忠捻须颔首:
李典闻言笑道:
戏忠叹息着转向李典:
李典领命疾步赶往刘表处。
此刻刘表正对蔡瑁、张允殷殷叮嘱:
蔡瑁双目泛红抱拳道:
刘表摆手叹道:
蔡瑁肃然应诺:
刘表正欲登车,忽见李典前来禀报:
刘表回望蔡瑁最后嘱托:
待其车驾离去,蒯越意味深长道:
(严格按您要求进行刘表离去之际,蔡瑁眼中闪过一丝黯然,转身对张允及诸将道:\"诸位随我回城驻守!齐声应诺,纷纷执礼入城。
长江之畔,丹阳章山渡口。
孙坚军正迎来后续部队。只见江面舟楫相连,兵马络绎不绝开赴大营。经年之后,孙坚麾下文武再度齐聚:
武将行列中,除潘璋统帅水师巡视沔水、董袭协防江陵外,黄忠新至,祖茂亦至;文臣方面,出使归来的鲁肃已返营帐。一时间帐内济济多士。
众将闻言莞尔。这些元老中,除秦鸣外,就数祖茂最不拘礼数。
虽然孙坚麾下亲族众多,但除了吴景,余者皆资历尚浅。
不留祖茂守城,又能遣谁!
终究是多年袍泽,孙坚见祖茂请战,朗声笑道:
祖茂闻言喜形于色,抱拳应诺。
孙坚转而向秦鸣问道:
秦鸣随即对刘晔道:
刘晔肃立抱拳,环视众将道:
他指向舆图继续道:
祖茂拍案而起:
目光不由投向秦鸣。
陈端闻言站起,笑着解释道:
祖茂双眼放光:
陈端颔首:
孙坚转头看向秦鸣:
秦鸣摇头:
孙坚目光微沉:
刘晔接话道:
秦鸣起身解释:
“所以我认为,当前挥师北上襄阳已非上策!”
秦鸣话音刚落,营帐内众人面色骤变。祖茂急忙追问:
“军师之意,莫非敌军会弃守襄阳北撤?”
“正是!”秦鸣斩钉截铁地分析道:“无论曹营还是荆州守军,面对我军锋芒,北撤都是最合理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