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仙观把所有人都召集到一起,抄写《伤寒杂病论》。
还好陈玄玉穿越后,在观内普及了读书写字,否则还找不到这么多人干活。
每个人负责几卷,总的算下来一个人大概抄八九千个字。
毕竟全本才不到十万字。
速度其实还是很快的,算上核对的时间,两遍加起来六七天就能抄完。
这几天陈玄玉也没有再瞎跑。
兵荒马乱的,万一出点事儿哭的地方都没有。
但他也没有闲着,一直在构思新教派要如何着手。
在学问上肯定要具有先进性,否则弄新教派也没什么意义。
总体上已经有了思路。
准备借用全真教的一些优秀部分,再参考后世才出现的各种学说,结合古典学问。
尝试将其融为一体。
但前世他也只是个普通,虽然出于好奇了解过很多东西,但研究都不深。
他也只能指明一个大致方向,具体工作得找真正的道学家才行。
金仙观在这方面实在拿不出手,他只能从外部查找合适的人才。
李世民确实会派几个人过来,但陈玄玉是不可能把主要工作,交给他们的。
这些人只能作为助手。
真正可靠的人才,还得自己查找。
本来他还发愁,就凭金仙观的实力,怕是不足以吸引到人才加盟。
但找到《伤寒杂病论》之后,他就有了主意。
这玩意儿对别人是医书,对他来说就是鱼饵,用来钓一位道家高人。
他不知道那位高人,有没有看过王叔和整理的《伤寒论》。
但根据历史记载,他肯定没看过全本伤寒杂病论。
对他来说,这是无法抵挡的诱惑。
不论那位高人最后愿不愿意添加金仙观,先把人钓过来再说。
现在要做的就是打窝,把《伤寒杂病论》在金仙观的消息传出去。
洛阳虽然刚刚经历过战乱,但作为天下中心,传递消息的速度依然非常快。
必须要在离开洛阳之前,把这个消息散布出去。
只是金仙观的实力太弱了,弱到连散布消息都做不到,只能找别人帮忙。
问题来了,找谁来帮这个忙呢。
总不能这点小事儿,也麻烦李世民吧?
那成啥了。
就在陈玄玉发愁的时候,有观内弟子来报,李世绩、单雄信来访。
对于二人的到来,陈玄玉并不惊讶。
救命大恩,他们怎么可能不亲自登门道谢。
他这两天没出门,一部分原因也是在等两人到来。
先是让门人去通知松峰道人,然后他才亲自到门口迎接。
单雄信左手被纱布包裹,不过脸色看起来好了不少,整个人也精神了许多。
李世绩就有点惨了,大腿上被割下一块肉,走路都麻烦。
这会儿只能坐在步辇上,被人抬着走。
见面之后,他先是为自己的失礼道歉。
陈玄玉自然是一番宽慰,并称赞他的义举。
之后他引领二人来到大堂,松峰道人和宋玄虚几人早已等侯在这里。
贵客登门,作为长辈他们自然要出来露一下面的。
这次李世绩就不只是嘴上客套了,不顾劝阻强行站起,给松峰道人行了大礼。
然后又奉上了礼品。
接下来就是一番寒喧,李世绩和单雄信表达了对松峰道人的敬仰,盛赞其乃当世高功。
松峰道人表示谦虚,然后关心了两人的父母,并让他们代为问候。
期间李世绩还表示,他父母也是修道之人,想求取一份松峰道人手抄的经文。
单雄信也表示,希望能为家中长辈求取一份,早晚诵读。
这算是松峰道人的本职工作了,门清。
当即让刘玄清取来两本他手抄的黄庭经送给两人。
礼节性的东西,到这里就算差不多了。
松峰道人适时表示,自己还有点事要去处理,让陈玄玉照顾好客人。
并安排成玄真去准备宴席,好招待客人。
之后在众人的礼送下,带着宋玄虚四人离开,将空间留给陈玄玉三人。
等众人离开,单雄信再次起身行礼,正式向陈玄玉道谢,感谢救命之恩。
陈玄玉大大方方的受了一礼。
这次他没说全是看在李世绩面子上之类的,而是改为:
“早就听闻单将军的英雄事迹,心生仰慕,能救你也是缘分。”
“而且你真正应该感谢的是李将军,若无他感动秦王,我就是舌灿莲花也是无用。”
单雄信虎目含泪,道:“懋功与我虽非血亲,但感情远胜血亲也。”
又是一番客套,大家重新坐好开始闲谈。
话题自然是天下大势。
一开始大家都还很拘谨,说话也是小心翼翼。
话都是只说三分,留七分。
即便如此,也让李世绩和单雄信感到震惊。
这小真人果然不凡啊,难怪那么多人都愿意与之相交。
难怪大王会如此重视他,还愿意听他的劝谏。
有了这般的认识,两人在说话的时候,就多了几分认真。
随着逐渐熟悉,大家渐渐的也就放开了,氛围越来越融洽,聊的也就越深入。
话题也逐渐从天下大势,聊到了点评各个具体的人。
陈玄玉自然是从历史的角度点评,正反面都有。
单雄信说话就比较克制了,轻易不会说人坏话。
反倒是一直给人老狐狸印象的李世绩,嘴巴和刀子一样。
什么梁师都之流不值一提。
王世充幸进小人也。
萧铣不过是仗着出身才有如今的地位,实则不堪一击。
杜伏威勉强算是一个好汉。
陈玄玉在惊讶的同时,也想起了历史上的记载。
李世绩是个心直口快之人,对谁有意见从不隐藏。
还在瓦岗寨的时候,他对李密的很多做法不满意,当众就说了出来,让李密下不来台。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李密才会在用人之际,坚持将他发配去守黎阳。
后来李密被王世充击败,若能汇合李世绩,再收拢金镛城王伯当的兵马。
依然是一方诸候,保留翻身的资本。
然而也正是因为之前的矛盾,让李密不敢去黎阳,最终一败再败。
看来史书的某些记载,还是比较准确的。
李世绩这个人,说话确实比较直。
这反倒是让陈玄玉更加高兴。
那句话咋说的来着,就算是小人,也希望自己的朋友全是好人。
他也不例外,自然希望自己的盟友是真性情的人。
话题接着往下聊,陈玄玉又发现了两人的一个缺点,半文盲。
原因很简单,聊当下的事情两人都是滔滔不绝。
一旦展开与历史事件作比较,两人就比较沉默。
聊军事,俩人各抒其见。
聊文学,俩人面露尴尬。
这一点再次和史书记载相互印证。
史书隐晦记载李世绩没文化,还有具体的事例。
他的一个部将给他写信汇报情况,怕被敌人截获,就采用了拆字诗的形式。
就是一种很简单的文本游戏,但凡正儿八经读过书的,基本都玩过。
然而李世绩看到这封信大怒,让你去打仗的,你没事儿和我拽什么诗文?
还是一个书吏提醒他,这是拆字诗,把字拆开组合在一起才是情报。
他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李世绩自己也说过,他十四岁就开始混社会,没几年就组建了自己的社团。
二十多岁天下大乱,就成了一方豪杰。
压根就没读过多少书。
他的军事能力,纯靠天赋和实战积累出来的。
至于单雄信,史书记载的信息很少。
但也是早早就出来混社会,没读过多少书也属正常。
现在史书记载和真实的人重叠,就象是书上的人走入现实,陈玄玉颇觉的有趣。
他又想起了另一段关于李世绩的记载,心中一动决定试一试。
于是就假装饿了,从盘子里拿起糕点,一人分了一块。
说是糕点,其实就是加了蜂蜜、花瓣的小饼子,很常见的东西。
在大街上卖的就有。
以金仙观现在的实力,还没资格养厨子制作专门的糕点。
更何况现在他们属于临时居住在这里,也没那个条件。
这小饼子放了已经有一段时间,表皮变的比较硬。
陈玄玉就故意把干硬的部分掰下来放一边。
生怕李世绩看不到,还故意道歉:
“条件简陋招待不周,还请见谅。”
“不过把变硬的部分去掉,里面绵软香甜,还算可口。”
果不其然,看到他的这种行为,李世绩的眉头微微皱起,似是不喜。
想要说什么,却又心有顾虑张不开口。
陈玄玉心下暗笑,故作疑惑的道:
“李将军不喜欢这种饼子吗?”
李世绩终于忍不住,说道:“真人,非是我不知礼节。”
“但我自认为咱们已经是朋友,有些话实在不吐不快。”
单雄信岂能不了解自家兄弟的性格,这个起手式肯定不是什么好话。
生怕将陈玄玉给说恼了,不停的向他使眼色。
然而李世绩只是假装没看见。
陈玄玉心下却非常高兴,他这么做,一部分是为了验证历史记载。
更多就是为了李世绩这番话。
并不是只有说好听话,才能成为朋友。
有时候说难听话,说对方的缺点加以规劝,反而更能促进双方的感情。
现在就是如此。
所以他当即正色道:“能有李将军、单将军这样的朋友,是我之幸也。”
“朋友之间就当坦诚相待,李将军有什么话请尽管明言。”
“若我因此生气,又怎配与你们为友。”
这番话说的反倒是让李世绩有些羞愧,道:
“不是你的问题,是我的原因……”
“我见惯了百姓辛苦,一粒种子种到田里,要除草、捉虫、浇水。”
“还要祈求老天风调雨顺,但凡有个天灾人祸,可能就颗粒无收。”
“如此历时半年方能长成,还要收割脱粒……”
“每一粒粮食,都是用百姓的血汗浇灌而成,我实在不忍浪费。”
说到这里,他眼框微红,嘴唇因激动轻轻颤斗。
显然是动了真感情。
陈玄玉也不禁动容。
史书记载,有人去李世绩家做客,吃饭的时候把饼子干硬的边缘掰下来。
李世绩非常生气,说了一番类似的话。
当年读到这一段的时候,陈玄玉还有些奇怪。
李世绩家也算是地方富户,自幼不说锦衣玉食,也不至于挨饿。
竟然如此体恤百姓。
实在难得。
他的体恤不只是停留在嘴上,实际生活中还能珍惜百姓的劳动成果。
这才是真正的身体力行。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毕竟只是一个历史人物。
可现在,李世绩当面说出这番话的时候,陈玄玉还是被深深的触动了。
这是一种再华丽的文本,都无法传达的感染力。
这一刻,所有的谋划之心都消失了,只有强烈的震撼。
然后就是羞愧。
陈玄玉起身郑重的向李世绩行礼:
“谢李将军点醒,否则我还不知何时才能明悟己过。”
内心则默默的为试探李世绩道歉。
单雄信见他没有生气,不禁松了口气。
对陈玄玉也更加的认同。
以前他只是因为救命之恩,才感激对方。
现在则是真正的开始认同这个人。
李世绩擦了擦眼睛,连忙说道:
“真人切莫如此,其实是我求全责备了。”
“你不怪我多事就好,岂敢言谢。”
陈玄玉摇了摇头,说道:“我感谢你,并非是因为你指出我浪费粮食的缺点。”
“而是因为你让我看到了,我离道还有多远。”
李世绩和单雄信都一脸茫然,什么意思?
就是珍惜粮食的事儿,怎么就扯上道了?
陈玄玉解释道:“我所学甚杂,但有一个思想我极为认同。”
“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我一直以为,自己对此道了解颇深,也在努力追逐此道。”
“今日方知,我对它的了解只停留在文本上。”
李单二人更加茫然,但也不明觉厉。
“我一直都知道,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也立志要为百姓做点事情。”
“然而事实是,我只是嘴上说着悯农,实际行动却在浪费着他们的劳动成果。”
这其实是前世养成的习惯。
那会儿物资已经极为丰富,普通百姓一日三餐都堪比古代权贵。
浪费食物成了常态。
饭菜吃不完,直接就扔掉。
不合口味的,扔掉。
这种习惯,也被带到了初唐。
虽然这个时代总体比较穷困,但金仙观还是不缺粮食的。
他虽然没有再如前世那般浪费,却也没有多么珍惜。
比如,吃饭的时候总是会多盛一些,剩下就倒掉了。
其实这种行为,已经不配谈什么知行合一了。
但因为习惯问题,他并未察觉到这一点。
还想着要尝试知行合一,还想把这个理论,融入到新教派思想里。
现在想想,确实太可笑了。
“我不认为自己有多么的伟大,也不认为自己能做到英勇无畏。”
“坦然赴死我做不到,也不认为这有什么丢人的。”
“可是连珍惜粮食这种小事都做不到,还有什么资格去谈知行合一?”
“更何况,珍惜粮食不只是悯农,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虽然我不是农夫,不需要下田劳作。”
“然而我吃的每一口粮食,都是我通过别的劳动赚钱买来的。”
“浪费粮食,就是在浪费自己的汗水,是对自己辛苦努力的不尊重。”
“连自己都不尊重,又何谈尊重他人?”
“不能尊重他人,又有什么资格,要求别人尊重自己?”
“自己都无法做表率,又如何能让他人信服并学习?”
“所以我要感谢李将军,是你点醒了我,让我看到了修行的道路。”
李世绩和单雄信面面相觑,他们大致搞懂是咋回事儿了。
但正因此,才觉得震惊、不敢置信。
这就悟道了?而且还是我几句无心之言点醒的?
问题是,他才八岁啊。
这神童也神的有点过分了吧。
然后就是高兴。
【关于我们的盟友是天才这事儿。
而且陈玄玉才八岁,现在我们护着他。
等我们老了他也长大成人,可以反过来护着我们的后辈。
如此远的不说,保持家族百年兴旺可期。
正常来说,一个家族延续的时间越长,那么就更有机会延续更长时间。
多的不敢奢求,家族能传承三五百年就足够了。
两人相互看了一眼,都明白了对方的意思。
然后转头朝陈玄玉说道:“恭喜玄玉今朝悟道,未来可期矣。”
称呼也从真人变成了名字。
陈玄玉谦虚的道:“谢两位将军,只是未来的事情谁能说的准呢。”
“不过说起此事,我有一件事情,希望你们援手。”
李世绩笑道:“咱们的关系何需客气,有什么事情尽管说。”
陈玄玉说道:“两位可曾听说过孙思邈真人。”
单雄信敬仰的道:“孙真人乃在世仙人也,我岂能不知,玄玉和孙真人认识?”
陈玄玉摇头道:“我哪有那个福分,不过我想找到他。”
于是他就将自己的计划告诉了两人。
“孙真人喜好医术,如果知道伤寒杂病论在金仙观,定然会主动上门。”
“所以我想让两位将军,将此事宣扬出去,传的越广越好。”
单雄信笑道:“我还以为是什么大事……此事易尔,就交给我好了。”
“保证不出半年,天下皆知此事。”
陈玄玉拱手道:“我先谢过将军了。”
单雄信摆摆手道:“自家人,何需客气。”
李世绩却听出了话外音,问道:
“玄玉不准备随大王去长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