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玄玉全程目睹这一切,更加确定了之前的猜测。
此时的李世民,还不是后来的唐太宗。
此时的他年轻气盛,热血方刚。
二十三岁一战擒双王,开创亘古未有之大功,可谓是志得意满。
想要报仇是非常正常的想法。
换成自制力稍差的人,还不知道会干出什么更过分的事儿来。
此时他大概率也是听不进劝谏的。
所以,陈玄玉并没有插手的打算。
当然,主要是他和单雄信不熟。
前世更喜欢正史的他,因为对隋唐演义不太感冒,对单雄信也没有历史带来的滤镜。
死就死了无所谓。
然而,当看到跪在皇宫门前痛哭流涕,将额头磕破,血流满面的李世绩的时候。
他还是深受感动,决定去帮帮忙。
找到李世民,开门见山的道:“大王,我不自量力,来当一次说客。”
李世民放下手中的卷轴,不悦的道:
“哦,你准备怎么说服我?”
陈玄玉讪笑道:“能先告诉我,您为什么非要杀单雄信吗?”
“只有知道了您的想法,我才知道该如何劝说。”
李世民哑然失笑,心中的那点怒气竟然就这样消失了:
“人家都是倚老卖老,你倒好,倚小卖小。”
陈玄玉讨好的道:“这得感谢大王,愿意给我卖小的机会啊。”
李世民摇摇头,正色道:“都以为我杀单雄信是为了报仇,没错确实如此。”
“但如果你以为仅仅只是如此,那就大错特错了。”
“所谓可一可二不可再三,他本为翟让心腹,后投李密,又投王世充。”
“如此不忠不义、寡廉鲜耻之人,我岂能用他。”
陈玄玉恍然大悟,这就是原本历史上,李世民执意要杀单雄信的真实原因吗?
想想还真是,投降一次大家能原谅,两次也能理解。
三次四次谁还敢相信他,不怕背后被捅刀子吗?
而且,作为一个英雄人物,连续换了三次主公。
如果不受重视也就罢了,关键三任主公都对他委以重任。
这还能投第四次,真就一点廉耻之心都没有吗?
这一刻,陈玄玉都想放弃当说客了。
但想想门外跪着的李世绩,他又叹了口气,说道:
“杀单雄信的理由可以有千万个,但赦免他只需要一个理由就足够了。”
“用他来换取李世绩将军的忠心,大王觉得不够吗?”
李世民瞪了他一眼,说道:“你以为我没想过这一点吗?”
“谁能保证,我放了他,李世绩就能忠心于我?”
李世绩不同于其他将领,他投降的对象是李渊。
刚投降过来,李渊就给他赐姓,并封官许愿。
所以他现在的一切都是李渊给的,效忠的也一直是大唐天子,而不是李建成或者李世民。
之前李世民也尝试拉拢过他,并没有什么效果。
所以李世民并不认为,李世绩真的会拿自己的前途,去救一个所谓的结义兄弟。
事实上,原历史的贞观朝,李世绩的地位就比较尴尬。
玄武门他没去。
更准确说是李世民一直瞒着他,不带他玩。
后来他大仗打了很多,军功能排在前几名,但地位始终不上不下。
这一点从凌烟阁排序就能看得出来。
按照他的功劳,不说前五,前十是没问题的。
可实际上,只是倒数第二名。
仅比秦琼高一位。
问题是,秦琼因为伤病问题,李世民登基不久就退居二线了,后来又早早病逝。
两人在军功方面,完全没法比。
由此可见,李世绩大概率没有向李世民低头,所以只能游离在内核边缘。
这和单雄信之死有没有关系,谁也不知道。
陈玄玉熟知这一段历史,知道李世绩是真的很重视和单雄信的这段感情。
否则也不会割下腿上的肉,给单雄信陪葬。
那可是活生生割自己的肉啊。
就算不这么做,又有谁能指责什么?
可他偏偏就这么做了,足见当时的悲痛。
但此事还未发生,他自然不能以此劝说,而是道:
“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经世济民。”
听到这句话,李世民愣了一下。
这是他小时候,一个书生所言,为此李渊还给他改名叫世民。
当时还是杨坚在位,李渊怕惹祸,就将此事隐瞒了下来。
隋炀帝身死,李渊攻占长安创建大唐之后,李世民就派人将这个批语传扬了出去。
其目的不言而喻。
但陈玄玉此时提起这句话,是何意?
陈玄玉也没有卖关子,接着说道:
“有些事情虽然没有说出来,但大家都心知肚明。”
“以前大唐的首要任务是夺天下,其他问题都被压了下去。”
“今大王擒获窦建德、王世充,再无人能阻挡大唐一统天下。”
“大王此次回京,定然是荣誉加身荣耀至极。”
“然而,您与那位的矛盾,也将正式摆到桌面上来。”
李世民表情变得凝重起来。
最近他沉浸在一战擒双王的喜悦之中,并没有想那么多。
此时经陈玄玉这么一提醒,顿时醒悟过来。
这次回长安,在享受荣誉的同时,怕是也会遭到某些针对。
陈玄玉继续说道:“那位是嫡长子,又当了四年太子,广得人心。”
“与他相争,您唯一的优势就是军功和军队的支持。”
“李将军在军中的地位毋庸多言。”
“就算不能争取到他,也应该尽可能的与之交好,至少不让他投向那位。”
李世民目光闪铄不定,显然内心正激烈挣扎。
他想当皇帝,可李建成也不是无能之辈。
四年的太子生涯,李建成将长安经营的尤如铁板一块。
自己只能退而求其次,来经营洛阳。
但长安才是京畿,就算把洛阳经营的再好,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和他竞争,自己确实没有什么优势可言。
越是这种时候,就越要争取更多支持。
李世绩不是一个人,他背后还站着一大群人,是大唐军界的一杆大旗。
哪怕只是换取他一句中立的承诺,都是弥足珍贵的。
渐渐的理智重新回归,李世民内心的天平开始倾斜。
为了一时之快将李世绩往对立面推,到底值不值得?
答案显而易见。
过了许久,他终于做出决定,说道:
“没看出来,你小子还是个极好的说客。”
这就成了?陈玄玉不敢置信的看向李世民,然后发自内心的道:
“不是我口才好,是大王胸怀天下啊。”
李世民表情再次严肃起来,问道:
“既然你提起此事,可有计策教我?”
陈玄玉摇摇头,说道:“我只有十二个字送给大王。”
“放弃幻想,认清现实,直面斗争。”
李世民心情更加沉重,也没有再讨论此事,道:
“去将李世绩喊进来吧。”
陈玄玉却凑过来说道:“大王,不若如此如此这般,您觉得如何?”
李世民轻笑道:“你小子,真会折腾人,就照你说的办吧。”
-----------------
李世绩在李世民门前跪了一夜,得到的回复依然是‘请回’。
第二天一大早,单雄信等十九人,被押往洛水畔行刑。
刑场周围,有许多人在围观,也有犯人的亲朋好友在等着收敛尸体。
谁都没有留意到,在一众人中间,藏着一个小道士。
绝望的李世绩一路追到河边,跪在单雄信面前痛哭流涕。
那悲伤,真是让人闻之伤心,听之落泪。
今天来监斩的是侯君集。
此时他还不是后来的陈国公,只是李世民的亲兵校尉。
但正常来说,怎么都轮不到他来监斩犯人。
是李世民特意将他调过来的。
原因是他和陈玄玉认识,方便后续操作。
换个不认识的人监斩,陈玄玉连靠近都难,更别提阻止了。
单雄信看着狼狈的兄弟,叹道:
“罢了,别再为我这个死人徒劳了。”
李世绩痛哭道:“我们兄弟发誓同生共死,今日我本应该陪你赴死。”
“然你我父母妻儿尚在,若我们都死了他们该怎么办,请兄长恕我苟活之罪。”
然后拔出佩刀,在大腿上割下一块肉递给单雄信:
“请兄长带在身上,就当是我陪在你身边。”
看到这一幕,周围人无不侧目。
一旁的陈玄玉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真狠啊。
单雄信感动的眼框泛红:“我这一生做了许多错事,但唯独没有看错你。”
“能有你这样的兄弟,我此生无憾矣。”
兄弟俩抱头痛哭。
这时侯君集走过来,对李世绩说道:
“将军,时辰到了,还请不要让末将为难。”
说完,一挥手上来两名士兵,将李世绩拉开到一旁。
换成别的校尉,是断然不敢如此对待李世绩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侯君集的性格,确实轻挑浮夸。
李世绩的部下,这才过来为他包扎伤口。
接下来就是验明正身等流程,确认无误后,侯君集大喝道:
“行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