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在村里,见过年过九十的老人,是从来不做寿的。我爷爷说是避喜惜福、躲寿添寿哩。还有人家里喜事连连的,也十分小心、低调,不敢过分招摇,生怕福多招祸、喜多招灾。”
闻哲打了个机灵,陈东门的话,正说中了他的心事。
“小陈,先把车开到江边,我想一个人静一静。”
陈东门见时间已经是子夜时分,犹豫了一下,才拐弯往宁江偏僻的江边开去,停在一个没有人烟的荒凉之处。
闻哲并没有下车,只是想静下来,梳理一下这段时间的事情,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
他知道,“避喜惜福”是中国古代是融合了儒、道、佛思想,围绕“福分有限、过喜招损”形成的一套处世智慧,核心是通过克制欲望、低调行事来守护已有福气,避免福尽灾至。恰好体现了中国人对“福”的理性认知,不追求极致的喜悦,不炫耀已有的幸运,而是以敬畏心守护当下。
“避喜惜福”的的传统理论,主要源于三大思想体系,各有侧重但相互呼应。一是儒家的“中庸与慎独”。儒家强调“中庸之道”,认为“过犹不及”,过度的喜悦会让人偏离理性,导致言行失当。同时提倡“慎独”,要求在无人监督时仍保持克制,不因福运而张扬,避免“满招损”。
二是道家的“祸福相依与知足”。《道德经》上说“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认为福气与灾祸相互转化。过度追求或享受喜悦,会打破事物的平衡,引发灾祸。因此主张“知足常足,知止不殆”,通过节制欲望来守住福气。三是佛家的“无常观与惜福戒贪。”佛家认为一切事物皆“无常”,福分也会随因缘变化而消逝。因此提倡“惜福”,即珍惜当下的资源与幸运,不浪费、不贪求;同时“避喜”,不沉迷于短暂的快乐,避免因执着于“喜”而产生烦恼。
想到这些,闻哲打了个冷战,突然感觉这段时间的自己,天天紧绷着神经,处于一种“无我”的境界。虽然他自己觉得这种“无我”是无私欲的,但是仍然是一种膨胀。
陈东门绝对是一个聪明而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属下。他不敢正面劝谏自己,只是说他老家的事而寓喻。
“避喜”与“惜福”的双重维度二者并非割裂,而是“守护福气”的一体两面,前者是行为准则,后者是内在态度。避喜是为了避免过度喜悦、炫耀福气,防止“乐极生悲”。不张扬成功或好运,喜事中保持低调,如古人办喜事不铺张浪费,避免因一时得意而放松警惕,如“得意忘形”。
而惜福则是珍视已有的福气与资源,不挥霍、不轻视。如日常生活节俭,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感恩小事,如对他人的帮助、自然的馈赠心怀感激,不贪求额外的福运,如不沉迷于侥幸的成功。
这一智慧渗透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中,成为一种文化共识。
在民间,形成民间禁忌,如忌讳在喜事中说不吉利的话,避免“乐极生悲”;过年时打碎器物要念叨“岁岁平安”,以克制的态度化解意外,守护福气。许多古人将此家训教化,许多家训中强调“惜福”。
闻哲想起很早就会背诵的诸葛亮的《诫子书》,此时不禁在防中默念。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