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这个时候也想着看看,大清的库银,现在到底统计出来有多少。
虽然嘉庆二十五年奏报,清朝的国库存银已经恢复到3200万两以上,可是花钱的地方实在是太多。
于是道光第一时间要看的是帐册,盘算下来,户部的奏报是,当年存银3337万两。
虽然手上银子这会儿并不缺,但是道光也觉得奇怪。
“要真有这么多银子,朕也不用省吃俭用了,用度上也节俭了许多。”
“皇上,臣等自去查验。”
“下去吧,过几日清点出来,给朕汇报即可。”
说起来,中国这边用银子的办法,确实也比较粗糙,总是使用碎银子。
金银的可塑性毕竟还不错,而且在添加一定比例的其他金属以后,降低熔点也会融化。
要不成吉思汗也不会用这个办法来处决讹答剌的城主,杀了他499个商人的海尔汗。
虽说也不是没有从欧洲输入的银元,但不少也都是给融了的。
麻烦的地方就在于,这豪强、士绅和百姓,哪一块都不是省油的灯。
再加之朝廷这边,难免会有监守自盗的事情。
偷银子的事情,也不是一回两回了。
回头道光这边还在和欧洲来的各位帮办军务的教习讨论军事,发现这些人确实也是可用之人,至少推荐顾问的时候,索洛维约夫都安排的不错。
而几个负责在口岸帮办夷务的,也就是在广州协助总督衙门、巡抚衙门和粤海关,同洋人打交道的,他们这个水平倒也还行,至少帐册通关之处,各自也有了解。
并且他们也表示,为大皇帝服务,自然也要尽心尽力。
这欧洲人,要是办事上心起来,总归还能够靠谱一些。
可惜带英在道光这里印象太差,而且英国人要是来海关,非得带着点目的。
而法国人就官僚主义一些,但办事倒是还行。
这几人应答之处,道光也挨个都给他们在粤海关和总督巡抚衙门安排职务,这边要吏部再考核一遍。
就在这几个洋官准备谢恩出去的时候,户部却报上来了个大麻烦事。
国库当中的存银,并不如帐面上的数目,还少了五百万两。
“这是为何?”
“皇上,奴才也在查验,其中若有短少的银两,似乎”
此时的户部尚书,满尚书是英和,就是那个给道光盖陵寝结果豆腐渣工程漏水,差点给砍头的。
他这会儿已经压力山大,自己在那里支支吾吾。
道光看了,也是着急,毕竟这国库里的钱,也和他有关系的。
俗称,朕的钱!
“似乎什么?”
“回皇上的话,奴才以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奴才与黄尚书,都是皇上任命,必然兢兢业业,不敢懈迨。如今短少了五百万两银子,必是经年累月,监守自盗,户部各处大小官员,皂吏库兵,查验之时,都要更衣而入,以往办法,当不会有事。难免难免”
“英和,你这个人真不痛快。”
“奴才有罪,但此处必有蹊跷。”
“黄钺,你又怎么说?”
“启禀皇上,以臣之见,与英大人相同,若是有人盗银,必定也用些手段。臣等在户部议论时,不免也觉得蹊跷,平日戒备森严,户部官员非经查验,又不入国库,短少之银两,不免要有专长刑名之人,往库中查验。”
英和把前面的事情,都给说了,汉尚书黄钺接后面的话,还容易一些。
嘉庆年间,在户部的满汉尚书任上,也不光是他们二位,前面还有人担任此职务。
尤其是曹振镛,他几次担任户部尚书。
这地方,还好几次都有军机大臣入驻,也是紧要所在。
按照欧洲人的理解,首相自动兼任第一财政大臣,财政大臣其实顺位在第二。
道光自己也没注意到,他这边正在和几个洋官议论海关的事情,一下子把家丑抖搂出去了。
好在他们对官话一知半解,不象是德鲁奥那样已经能交流,因此也只有在一旁的南弥德知道发生了什么。
不过他是常驻北京的传教士,倒也没什么,这事儿在清朝发生过,欧洲也有盗窃银库的,就是这手段大概是不一样的。
甚至洋人们还觉得,清朝户部的管理模式,在库房这块的严格程度,是要超过欧洲的。
要是这样还能够把银子盗走,这手段究竟在哪里呢。
曹振镛这边,总也是要被道光给问话的。
“曹振镛。”
“臣在。”
“卿以为如何?”
毕竟道光还需要个靠谱的军机大臣辅助自己,他的意见其实也很重要的。
“以老臣之见,若能盗银,必然有意想不到之处。董诰老大人还在时,也曾协办户部,当时有官员以次充好,高宗与仁宗二位先帝,也曾下旨申饬。如今官员当中,自知朝廷有查验之法,不敢有造次者。此时当于小吏库兵之处有之。”
曹振镛这段话,已经把问题点出来了。
当官的以前搀假,乾隆那么小心眼,早就对着问题放御史弹劾。
另外,曹振镛也没说,当官的捞钱有别的赛道,这种偷盗的手段,当官的平时也不去库房,怎么可能盗窃呢?
要是发现有人盗窃,自然也是要些手段的。
这种特殊手段,人的身体上自然是有开口的。
道光一开始也没多想,但是军机处的几个军机大臣,以及户部官员,还有个传教士南弥德,他们全都在那里头脑风暴。
原因很简单,这事儿太奇葩了。
“南弥德。”
“臣在。”
“此事你以为如何?”
“皇上,我只是个传教士,要是在法兰西国,偷盗银库的话,都是顺手牵羊,装兜里带走,也就能偷些金币银币,不能多带。”
他这么说了,道光也知道,洋人的库房管理,没有带清这么严格,想偷盗也是很容易的。
“不过如此,皇上,老臣有些头绪。”
“还不快讲!”
曹振镛这会儿想到了一个颇有味道的方向,要不是国库里少了银子,他也不能逼急眼了,考虑到这层,他也不得不说了。
“依臣之见,国库当中有银两被盗,自然于清点库存之时。人体有七窍,自有五官在此,口鼻耳朵中,自然不如猪八戒那样能够藏了银子,若是有失窃之数,当在谷道。”
道光听了,脸色更难看了。
不过曹振镛想的,确实也有道理。
银子这玩意儿,民间使用的时候也经常弄杂银出来剪碎了,用起来反而还方便一些。
就是其可塑性好,要这样下来,谷道这地方虽然味大无需多言,但是够大,还是能够藏银子的。
“既然问题在谷道,曹卿有何应对?”
“不如要刑部、大理寺会同顺天府,对库兵细加盘查,自有计议。”
毕竟就是一群库兵,不是官员,这倒也好说。
要检查起来,也不要太容易。
中国开始用白银当货币基准以后,这事儿也是迟早的。
至于刑部下去彻查案子的时候,反馈回来的消息,也足够道光震惊的。
这库兵当中,从小就把这谷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肛门给撑大的,都是门本领。
到了年纪增长之时,自然也就更大,比较goat的那种。
往里面塞银子,每次塞上一些,也不是问题。
要是以前追讨国库欠款,还有那些掺假的,这都是明着来的。
象是这种给自己撑屁眼的,有味道的招数,那是防不胜防,一般人不拿脑子多想想,那是想不到的。
其实,道光的脾气也不太好,清朝运行到这个时候,其实也就大白胖子嘉庆脾气好,不会杀人全家。
他看了折子,还不等刑部官员回话,直接就把折子摔在桌子上。
“真是岂有此理!这些个奴才,非要明正典刑不可!你们说,该怎么处置这些个奴才!”
“臣等以为,应该斩立决,直接在菜市口开刀,只是所斩甚众,库兵之中,如此行为者不在少数。”
“那就按他们盗窃银两来算,罪大恶极者凌迟或腰斩,其馀判个斩立决。”
“皇上,若是如此,怕是也不能斩草除根。”
因为道光此时还是个四十岁中登,精力还是有的。
他脾气上头,听了托津这么说,也难免会拉下脸来,真的要斩草除根。
只有办法么,也比较残暴一些。
十五岁以下的库兵子孙,都一刀给阉了,在太监当中也都要干粗使的活计,尤其是去皇陵外面打扫,每天去搬屎桶尿桶。
这个限于那些要撑个大眼的,其馀的都给流放到宁古塔去,给披甲人为奴。
没去伊犁的原因也简单,就是那边的环境太好,不是给这种犯人准备的。
其馀家属,也都流放,此时往宁古塔去,还是天寒地冻,不少地方尚未回春,到时候也有这些人的苦头。
至于那些给斩首,腰斩,凌迟了的,都要在菜市口,脑袋和屁股一块示众,让人都知道他们这是犯了什么大罪。
道光还有些愤愤不平,表示国库里的银子,也不是他自己来用,皇帝自有内帑,与国库分开。
边疆有战事,黄河要决堤,水旱蝗灾闹起来,都是要银子的。
为此他自己也是省吃俭用,一餐不敢多个鸡蛋,龙袍里面都要打上补丁,赏赐用度也都缩减。
而这些库兵,比诗经中所谓硕鼠还可恨,自然要明正典刑。
下诏里面说了很多,就是这些人偷的银子,罪大恶极,不得宽恕。
若换成平日里,可能还要变个斩监侯,或者全都送去宁古塔。
可是国家正要用银子的时候,这些个玩意儿,自然要明正典刑,甚至是断子绝孙。
这一不小心下来,刑部今年的砍头指标都提前完成了。
菜市口这边,看热闹的京城群众,遛鸟的八旗大爷们,都看到了人死鸟朝天,不少还是给劈两半的,场面是血腥又恐怖。
不过人们此时也就是麻木的看到,这些人都给砍了,他们盗窃的国库银子,实际上和京城百姓的关系并不大。
将来修河堤,赈灾,用兵的事情,和京城的关系比较远,要用也是在外面一些地方。
比如说,今天就开始从浩罕过来闹事的张格尔,道光看了伊犁将军和南疆各处办事大臣的奏报以后,头都大了。
索洛维约夫带着俄国使团来觐见的时候,预言的这些事情,在浩罕这边,无一例外的全部兑现。
好在张格尔第一次入侵不成气候,被南疆的办事大臣,随便找了些驻防的清军就给打跑了。
但这边的边患,只要懂了刀兵,那用的银子也不在少数。
被库兵盗了五百万两,这还是及时止损。
要是等到鸦片战争都打完了,还得再被盗四百万两,到时候可就亏大发了。
以前清朝管制还算森严,到了嘉庆末期道光初期,这段时间监守自盗的就颇为猖獗。
至于杀了这么多库兵,还革了一批渎职懈迨的官员,也算是对朝野极大的震慑。
这一次杀的还好,一下子就把下面都给震慑了一番,甚至于不少官员在上折子的时候,都得表示自己在本地,能够严查此时,要坚决杜绝库兵盗银一类问题。
至于以后的库兵,那更是上岗之前,先要看看这谷道是不是给撑大了,凡是有这种痕迹的,一律不得录用,别说是未入流的杂兵了,直接还要送去顺天府衙门严加审问。
这样下来,倒是让道光元年的清朝吏治,看起来来势汹汹。
要知道,道光那是能把自己儿子踹死的主,脾气不会好的,此时也是想大展拳脚。
曹振镛见到皇上这么振作起来,也不光是给道光提及抠字眼的小毛病,那样也不过是给皇上降低工作量,然后下面就瞒报或者不上折子。
对大臣的新要求是,要言之有物,不能整天请安,要报告当地的情况
为了这个,道光和他的军机大臣们,还想出来一个绝招,就是把康雍乾三朝的那些废话文学折子都给拿出来,表示可以言论天气,提及民情,各处造反,但是不能学习这种反面教材。
可就是这样,清朝现在的情况,也很不乐观。
虽然盗光是不可能了,但是白银被英国人的鸦片走私搞的流出,国库也总会倒光的。
好在和俄法以及他们那些亲戚的生意,这些人在俄国沙皇和法国皇太后这对兄妹的要求下,还在遵守着清朝的规矩,这样银子能流入清朝,甚至他们把货拉回去,还能当中间商赚差价,顺手再往英国兜售一波。
谁让英国的关税那么高,把正经商人都逼成了走私贩子呢?(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