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要到新大陆去,索洛维约夫当然也知道,一定是英国人的大缺大德。
但令他震惊的事情,还是这些人不过是盲目的要去北美东海岸的美国。
能够脱离英国人的统治,对他们来说,总算是一种解脱。
“你们为什么要离开呢?我在都柏林附近购买了一处啤酒厂,那里的啤酒品质还不错。”
“先生,您是看到了都柏林,可是见过都柏林以外的情景么?”
“爱尔兰不象是英格兰和苏格兰,那里有工厂和矿山,在爱尔兰是一望无际的原野。”
“先生,或许对于您这样的大人物来说,那是一种美丽的景象。”
索洛维约夫听到这个话头,还有对方的语气和神态,自然也会皱眉头的。
“那么会怎样?”
“英国老爷的税,在我们那里收的很高,长不出来庄稼的时候,我们那里就很贫穷。”
“我能够理解,我的父亲是贵族,但也是商人。如果投资手工作坊、工厂或者商业,盈利要远高于农业。对于农民来说,最大的麻烦,就是严苛的税率。在英格兰,或许这种税收还是小意思,但是同样的比例,在爱尔兰就是难以承受的。我能够想象,而且英国的官员,他们会把问题推开,而不是解决问题。或者说,天底下的官员,很多人都这样。”
翻译把索洛维约夫的话翻译过来以后,一旁的清朝官员听了,也在称奇。
奇在爱尔兰近在咫尺,大清的那些贪官污吏,放在爱尔兰可能都是个好官,毕竟最基本的工作,皇上要求他们去做的,他们还是会去干。
不象是英国人这样,连摊丁入亩这种基本操作都不会,而且还有一大堆苛捐杂税。
对于爱尔兰农民来说,逃离这里就是一种解脱,哪怕是到了海里喂鱼
昭梿本人,三个翰林,还有几个随员,读过书的宗室和八旗子弟,他们在这船上的,听到了也只有孔夫子那句话映射在脑子里。
“苛政猛于虎也。”
而且爱尔兰发生饥荒,英夷也不见救灾。
英夷的官府,哪怕是有和大人那残存不多的良心,也该知道如今应该怎么办。
哪怕是最混蛋的贪官,也会摆个样子,这边连演都不演了。
而且工商业更发达的英国,税收当然比爱尔兰高,但是税率可没有。
对于爱尔兰这般敲骨吸髓,同样是一种吃人,只不过这一次不是养吃人,而是英国的官老爷们吃人了。
至于官逼民反,之前也不是没有爱尔兰人起来反抗,这会儿不少人大概都已经去了澳大利亚,起义的领导者跑去美国的,也不是没有。
爱尔兰人所祈求的,也就是能够有一个好些的环境,哪怕是只让他们种地,没有这么高的税收,能够活下去就行。
“索将军当日在皇上面前曾言道,此地苦英夷暴政久矣。如今观之,真是上违天理、下背民心,迟早还是要有民变的。”
昭梿说对了,1845年的一次爱尔兰大饥荒,以后爱尔兰人再也不相信英格兰人了,最后的结果就是爱尔兰在一战结束以后独立,但北爱尔兰留在英国的统治之下。
另外,就是连经常脑子不清楚的老登,他们一家对于英国佬的切齿仇恨,在21世纪仍然是存在的,甚至还特意在北爱尔兰吆喝几句,纯为了恶心英国佬。
而昭梿也可怜这些人,他接下来就建议索洛维约夫,把他们先拉到俄国,之后再想办法安排。
“这倒无妨,我在拉多加湖畔的庄园,空出来的房间有很多。如果在庄园里住不下,还有马厩和农舍,总是能安排下千把人暂时住下。”
另外,就是索洛维约夫,确实有钱。
除了沙皇给他的专营权以外,还有父亲给他们兄弟姐妹这几个人分的财产和嫁妆。
但是作为长子,索洛维约夫是单独分开过的,安东倒是继承了父亲的爵位。
因为他们一门父子的情况不一样,老爹的伯爵是从法国的帝国贵族映射提升的,大儿子的是战功累积的。
甚至在俄国,很多人都认为,索洛维约夫这个年纪,将来要是能够立下功勋,大概还值得一个特级亲王,就象是卡佳的爷爷那样。
因此也有了三兄弟继承的爵位各不相同的情况,瓦西里年纪还太小,按照沙皇对于索洛维约夫本人的恩宠,应该以后还会给这个小弟点什么。
毕竟安东眼看着回到家里,也要迎娶保罗沙皇的私生女,那个瘦小的丫头
他们这一家人,还是索洛维约夫太能干了,他是靠军功和关系,而不是单纯靠关系上来的,这个年纪就已经是步兵上将。
两个弟弟,还有妹妹们,也都跟着沾光。
加之赏赐,在军人当中,也是颇有家资的。
养个千把号爱尔兰人,也是没啥问题,尤其这还是临时性质的。
索洛维约夫家,也在陆续解除农奴关系,他们家最差的也是个佃户。
这算是封建农奴制往前革新的一小步,在俄国也算是一大步。
只不过是,这些农奴,都没有离开老爷,还都依附在这里。
而这些爱尔兰人,带回去也是要准备看他们自愿到哪里去。
如果是在俄国的话,大概和伏尔加德意志人一样,只去种地不去当兵。
不过和德佬们比起来,他们种地的优势并不明显,而且还有些特殊的工具。
以前索洛维约夫在巴甫洛夫斯克宫和两个女大公一起种菜的时候,就用过那种爱尔兰农具。
但爱尔兰人要是当兵,可能比德国佬还好用一些,除了喝醉了爱闹事,以及一些小打小闹,小偷小摸的毛病。
不过这些可以克服,如果薪水给的够,又给了土地和粮食,税率也降下来,过上温饱的生活,那就不一样了。
能活下去的,那是坚决不会整活的。
索洛维约夫给这些人的承诺,也不过是他们将来可以自己选择去处。
不过俄国太冷了,美国的北方冷,中国的关外也很冷,甚至有些地方可能更冷。
不过有地,土地肥沃,到时候就有些好处。
至于爱尔兰人,他们现在看到索洛维约夫和昭梿,就象是上帝降临一样。
虽说有些离谱,不过他们背后的两个皇上,只要能够到了地方,那恩情是还不完的。
在俄国要是只种地,不让当兵,其实也少了一些上升途径。
到了清朝,倒是好处很多。
当兵的话,也算是有了保障,而且挂在两红旗下面,单独形成佐领。
有些事情,昭梿作为礼亲王代善的后裔,虽然不能做主,但是也能够提些建议。
而且索洛维约夫在宫里和嘉庆皇帝,有过口头约定的,嘉庆一向又爱面子,加之这些“红毛夷”也算吃苦耐劳,多一群洋人奴才,倒也没什么。
更何况,爱尔兰人当中,多有曾在英夷当中服役过的,大概也会知道一些英夷的底细。
甚至连索洛维约夫都不知道,一些爱尔兰的军官和士官,实际上在龙虾兵当中,也有些混不下去了,往殖民地和美洲跑路,到那边去谋生活的人,不在少数。
到时候都打包给清朝皇帝送去,也算是个皆大欢喜的结果。
这算盘的响声,可以说从爱尔兰到契丹,都能听到。
而且这一次,确实也是要把人,从爱尔兰运到契丹去。
要防备英夷,其实也很有些门路。
接下来,这些船就靠近了爱尔兰海岸,一些人拿到了钱,就给放回去。
在海难当中,被俄国人救下回来,如果他们回来的时候,能够拉几个人或者一两个家庭过来,都是有赏钱的。
虽说某些玩意儿,发展成传销,拉人头的行为非常危险。
但是这个办法,用在爱尔兰,招募个千把号一次移民到外乡去的贫农佃户,还是绰绰有馀的。
而且英国的老爷,对于这些爱尔兰人的去留,也是漠不关心的。
毕竟收税实在是收不上来,还不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可能土地兼并之下,还会有英格兰的老爷来这边圈地。
到时候那些农民放弃的土地,都可以转卖给老爷们,这样的话还能够有一笔收入,总比那些农民在地里啥也搞不出来要强一些。
这样下来,其实爱尔兰人要跑路,也没有什么阻力。
这也是索洛维约夫意料之外的,他都需要担心自己的补给是不是足够了。
好在下一站是法国,在布列塔尼,法国这边能够给他们的船只提供补给。
爱尔兰人,这一次也没说找来太多,就有那么三四千号人吧。
也就是索洛维约夫这个船队大的离谱,每艘船都接纳个几十人,这也就足够了,而且粮食也管够。
消息传到伦敦的时候,威尔士亲王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说到底,他和乔治三世还是不太一样,聪明又懒惰,因此看起来很肥胖。
不过他对于爱尔兰人和天主教徒的态度,还算是好的,总比乔治三世要强一些。
至于他女儿夏洛特公主,还有他的弟弟克拉伦斯公爵,甚至对天主教徒还更友好一些,也主张他们免于迫害。
这里面,夏洛特公主多少是和父亲相近的政治立场,而克拉伦斯公爵,那是他的老相好是爱尔兰人,还有不少水手部下,是爱尔兰的穷苦人。
他多少还是对这些人,有些同情的。
海军有时候,和陆军以及那些老爷,就是有些区别,就是海军最反动的人物,可能比起来一些人都算是开明人士。
而夏洛特公主此时挺着大肚子,还在祷告,总之就是祈求上帝能够怜悯和赐福
因为怀了孩子,她多少是头上有些圣光的,母性泛滥的那种,虽然她年纪不过二十一岁。
说起来,夏洛特公主也是大姑娘了,她倒是很感谢当初俄国方面来牵线,能够有利奥波德这样一位如意郎君。
但索洛维约夫从远东回来,似乎对于英国就不太友好。
说起来,索洛维约夫过去对英国就不太友好,只不过是在英国也交了一些朋友,但是主要来自王室和上层,要么就是从英国移民到俄国去的海军军官和工程师。
阿美士德使团的失败,那是狠狠打了带英的脸。
人家俄国的使团,这特使可是利害,不光是完成了任务,甚至还邀请了一位中国的世袭亲王到欧洲来回访。
运输船离开欧洲的时候,满载的是给中国皇帝的礼物,还有要在沿途港口贸易的商品。
如今回来的时候,满载的也是中国皇帝的礼物,还有在中国购买的大量商品,除此以外还有不少爱尔兰人坐在船上。
嗯,内阁这边,利物浦勋爵的面子,那是肯定挂不住的。
但是现在中国使臣已经过来了,甚至很快就要在法国登陆,到时候他们应该会从勒阿弗尔上岸,经过鲁昂到巴黎去。
这样,利物浦勋爵就指示驻巴黎的大使,要连络塔列朗先生,看看能不能有个机会,让英国的特使和中国的亲王在巴黎见面。
如果有可能的话,还要邀请这位亲王来到伦敦。
利物浦勋爵其实也打听到了情报,是从巴西返回的葡萄牙快船那里传来的。
就是中国皇帝给回访使团的任务,就是安抚各国,熟悉欧洲各国的情况,大概也不会拒绝英国的邀请。
毕竟索洛维约夫这一圈,还拉着清朝使团去委内瑞拉、圣多明各和美国转悠,随后到爱尔兰还客串蛇头,拉走了三千多爱尔兰穷鬼。
但中国使团公开的行程,就是前往之前组团来华各国的首都访问,对于英国方面,并没有任何的安排。
这一点,倒是利物浦勋爵想起来了,摄政王的女婿利奥波德亲王,是康斯坦丁大公的前小舅子,和索洛维约夫的关系倒也不错。
虽说摄政王本人和索洛维约夫也熟悉,不过利奥波德毕竟跟人家那边有些亲戚关系。
彼得堡也有传闻,就是索洛维约夫的儿子,将会有一个迎娶女大公的,从年龄上分析就应该是长子帕维尔。
这样算来,兜兜转转,也算是一家人。
现在就要利用这层关系,也能够知道,英国人有多厚脸皮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