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靠得比较近的西域之处,还有大明边关的那些商队,最爱采买的便是他们大周的药材。
放到大明一来一回赚个差价,也能赚得盆满钵满。
而且两国还是同一家,危险性大大降低,其利润在短时间内同海外行商无太多区别,也就是收的税高了一些,但他们照样能大赚一笔。
西域之处没了大燕的身影,如今的大燕集结全部国力在美洲中部。
可即便如此,美洲中部的建设依旧如火如荼。
一座座高城拔地而起,用水泥之法修建城池,短短数载时光,用热气球俯瞰下去,一座座城池肉眼可见地取代了原本的栖居部落。
山石草木间兴起了城镇,从而有了大燕国的风光。
其中几处重要城镇,除了大燕的国都,十之七八都建立在大燕国跑马圈地领土的边关,尤其是对附近的印加神国还有大秦国有所防范,为的便是以后可能产生的冲突。
他们三兄弟如今自然不可能打起来,甚至在他们这一代及下一代都不会,但为了后世子孙,众人也不介意顺带着做些防备。
这也是他们一个个帝王下意识的行为习惯。
可大燕建立之处物产富饶,即便美洲北部和南部有大秦,却能在欧洲之处暂时交换来对他们更有用的资源。
如今还未对欧洲开战,自然要通过比较和平的方式做事,甚至将欧洲的不少人口也都划归到官方名下,采用温和方式迁徙人口。
当然其待遇相比较大明的两广沿海一带自是差了太多,但哪怕能让他们住上土制的房子、吃上一口热饭,对欧洲本土的百姓也是极大的诱惑。
所以久而久之,印加神国、大燕、大秦三国之间都开始抢起人口来。
有了实学发展之后。
他们三位天子人口才是最重要的资源,剩下的凭借美洲未被开荒的自然风貌,便足以支撑国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
换一句话来说,谁拥有了人口,谁就拥有了国家的未来,这可不是一句空口白话。
但最近些许时日,朱棣的心思并不在此处。
从热气球上走下,朱棣越过护木围墙,看着大燕国都城门之处,如燕归巢一般紧抱着他的夫人。
也是之前部落头领的女儿哈哈芭乐,脸上挤出一丝淡淡的笑意,可依旧能看得出他此时的心情确实不太爽利。
“陛下,您可算回来了,芭乐这段时日很担忧陛下。”
哈哈芭乐容貌清秀,冷白的肤色,俊秀的五官,同高丽之处的异域风格极为相似。
朱棣一开始也特别喜欢,哪怕有着利益因素,但他对这女子的容貌还是满意的。
可随着大燕国家强盛,还有他将在中原之处早早娶回的燕王正妃从西域带到美洲中部后,哈哈芭乐就不太安分了。
陆羽在大秦的后宫安然和睦。
可在他这大燕国,朱棣的后宫却有些争锋相对。
甚至由于哈哈芭乐这些土著人仍旧保留着原本的习性,动辄喊杀,更是让朱棣心里特别不爽快,甚至好几次都动了杀心。
“芭乐,记住,不要做什么不该做的事。”
轻拍着哈哈芭乐这侧妃的柔软身姿,燕王朱棣的话语却依旧如同三九严寒那般冰冷,令人心悸。
哈哈芭乐身子一僵,离开朱棣的怀抱,挺着琼鼻,目中流露柔弱,好似可怜的小鹿:“陛下,误会臣妾了”
大燕国如今虽已立国,但燕王正妃还有侧妃的名号依旧深入人心。
这两个女人之间的争端便在于此。
而身为大燕皇后的刘氏,并未对哈哈芭乐采取什么激进举动。
身为大明人的她,知晓母仪天下的道理,更明白哈哈芭乐对朱棣如今在燕国的伟业还是有着极大帮助的。
她只需保证自己皇后之位的安稳,还有膝下子嗣未来的传承即可。
剩余的事刘氏并不关心。
但哈哈芭乐这宫里面的嫔妃,却盯着皇后之位一直有所悸动,虽在朱棣的警告下暂时没采取行动,可明眼人都能看得出,这不过只是早晚的事罢了。
冷冰冰地看了哈哈芭乐一眼,朱棣系上风袍,从她身前快步离去,并未再继续敲打一二。
随着朱棣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国都城门之处,哈哈芭乐方才那楚楚可怜的表情已然收起,取而代之的是一副心狠手辣的模样。
即便有着大明的文化熏陶,可由于时日尚短,哈哈芭乐大多数遵循的依旧是他们部落的习俗,这种观念一朝一夕本就极难改变。
而此刻,原本的部落首领。
也可以说是朱棣的老丈人,缓缓走来,一身富丽打扮,面目间却带着几分纠结,阔步走到女儿身前说道:“芭乐,停手。
“我大燕的背后还有附近的大秦,还有印加神国,在那万万里的海外之处,还有更为强盛的大明。”
“陛下早已说过。
他之所以会来这大燕之处,是由于竞争不过兄长,所以如同丧家之犬一般暂避。
若是得罪了陛下,将军心一横,在这大燕之处,可取代我部落的人亦是大有人在,虽然会伤筋动骨,但对陛下、对贤婿而言,并非不敢做的事儿。”
部落首领密巴西对大燕的局势看得很透。
他们部落身为大燕的新支柱,虽然重要,但并非全然不可取代,也就是他们部落实力够强,还有着占得先机的优势,才能在当下的大燕之处享受富贵荣华。
可伴随着大量移民的到来,还有近几日更多资源的涌入。
他们部落的地位直线下降,若是这时还不知收敛、继续挑衅,怕能荣耀一时,也绝不会荣光一世。
但可惜,密巴西的这些话到了女儿芭乐耳朵里,却成了恨铁不成钢、怒其不争:“父亲,您这话是什么意思?
难道女儿不配当我大燕朝的皇后吗?就算有那大明又如何?难不成还会为了这区区女子便要同我大燕开战?”
哈哈芭乐才不信父亲的言辞谬论。
她只相信自己,身为部落乃至整个大燕之处最美丽的人儿,凭什么不能去坐那个高位?
她不服。
而在大明之初,像这样的女子被称之为“妒妇”。
在史书之上大多数都不得善终,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也就是在这美洲中部,才有她暂时存活的土壤。
又过了几日,朱棣在大燕领空巡视完后回了皇宫。
这些时日他的几位妃嫔虽在宫中,但若为安抚皇后,刘氏皆在行宫之内就寝。
这一日清晨,朱棣醒来,皇后刘氏为他宽衣,整了整衣裳。
在宫里面刚用完早膳,皇后刘氏招了招手,宫里的宫女上前收拾打理。
就在此时,皇后刘氏却忽然皱起峨眉,只觉一阵心悸,随后胃液翻腾,淡淡的恶心感从胃部传来,忍不住便做出了干呕的动作。
之后。
她连对朱棣打招呼都来不及,皇后刘氏健步如飞跑到偏殿的帘幕之后,干呕了好半天,硬是没吐出什么东西,但身子却稍稍好受了些。
重新来到朱棣身前,皇后刘氏行礼小心解释:“陛下,臣妾”
朱棣看着这一幕幕,目光中带着探究。
“皇后这是怎么了?太医来过了吗?”
朱棣目光微凝,此刻他心头隐隐有所猜测。
皇后刘氏牵强一笑:“许是近些时日身子不适。
她话未说完,朱棣摆了摆手便道:“将太医请来,今日便在宫中候着。”
朱棣吩咐不到半盏茶的功夫,太医便来到宫里面的凤榻之前,轻轻一把脉。
只需稍刻,太医脸上露出一丝笑意,起身拱手:“恭喜陛下,娘娘有喜了。”
“当真?”
听闻此言,朱棣宽广的面庞上先踊跃出一丝激动,但很快化为平静,目光凝重地对着太医直愣愣问道。
太医赶忙点头:“陛下,此事千真万确,娘娘今日刚有孕状,的确是怀孕之兆。方才微臣把了脉,也的确是喜脉无疑。”
“微臣可以项上人头担保。”
听了他的话,朱棣才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面庞上露出一丝久违的真实笑意。
做了皇上,脸上就该多一层面具,多一些伪装了。
朱棣跨步上前,坐到榻边,轻轻摩挲着皇后刘氏的手,目中带着一丝温情与柔软:“此番要谢谢皇后,为我大燕朝繁育子嗣,为我朱家枝繁叶茂了。”
“来人。”
朱棣扬声唤道,“近些时日,皇后一应饮食、用度、出行,皆需慎之又慎,寻常人不得靠近这行宫附近。”
“若有鬼祟人影,可先斩后奏,当场擒拿。”
对待皇后刘氏,朱棣心中柔情绵绵,动作极其小心;可到了行宫之外,吩咐起身边的宫中禁卫时,目中却浮现出一丝若有若无的怒色。
让这些近卫们怕得要命,齐齐应道:“是,陛下。”
不多时,朱棣来到附近的一处偏殿,并未召集群臣,而是把心腹大将樊忠召了过来。
双方见面,樊忠刚行完礼数,朱棣便开口道:“皇后怀孕了,若生的是男孩,便当是我大燕朝的太子。”
樊忠先是一愣,刚准备上前大大恭喜,此刻思绪烦扰的朱棣反倒一抬手将他拦住:“如今朕最担忧的不是皇后,有太医院那边的经验,生子一事便不再是鬼门关,若不出差错,数月之后朕该当有子嗣了。
但若是出了差错?
樊忠,你说说怎么办?”
如今的大燕正值开国时期,虽然领土早已拿下,但国家内乱的隐患却未曾停歇。
虽未爆发,可那些暗流汹涌,朱棣这双眼睛不会看不见。
所以朝堂之上照样是重武轻文,海外之处的大明人只能靠自己,靠着实学器物、手上的刀柄还有火炮立足。
尤其在大明移民数量稀少的情况下,更是要仰仗这些物件,万一被土著之人学了去,如何维持大燕的统治?
哪怕朱棣麾下曾有蒙古八部的人,可蒙古八部好歹受汉人文化熏陶,对回归大汉的排斥性远没有当地土著这般强烈。
也就是过上了好日子,那些土著百姓才愿意归顺,可那些土著的统治阶级、那些已然占据高位甚至参与到实学事务中的人?
他们难道也会甘愿臣服?
这些都是他大燕天子朱棣不得不考虑的事。
也是因此。
他的后宫之中纳了不少土著妃嫔,当然都是一等一的美人,否则又岂能入他朱棣的眼?
哪怕是做明面功夫、政治联姻的拉拢筹码,好歹也要说得过去,堂堂一国天子,又岂能委屈自己?
又不是那孱弱的君王,更不是汉献帝之流,还能被人挟天子以令诸侯?
他朱棣可万万没这么窝囊。
但朱棣今日却做了件糊涂事。
国朝之事连着后宫,还涉及大燕未来的根基。
他问樊忠一个大老粗,莫说想不到对策,就算想到了也不敢张口。
家事即是国事。
他樊忠哪敢参与太多?
所以绞尽脑汁大半天,在朱棣的期待下。
他硬是连个字都没蹦出来。
“樊忠。”
朱棣重重喊了一声。
樊忠全身上下一个激灵哆嗦,这才清醒过来,一脸茫然地看着他一直跟随的亲王陛下:“此事此事”
说了大半天,就这开头两个字重复了不知多少遍,才磕磕绊绊继续道,“不妨前去问问先生?
反正陛下近些时日不也是打算去购置秦国的航海之术?
与其购置这航海之术,反倒不如直接从先生之处获取,哪怕先生碍于秦天赐阻拦,也可从先生之处得到其他实学之道。
毕竟那秦国天子是先生的学生,难道陛下便不是?”
樊忠悄无声息地将话题转到国与国之间的大事,而非皇家私事:“眼下大周国重视医学,楚国重视开发商旅,大秦国重视海外之术,而我大燕国目前虽发展实学,可在末将看来,国策也该定下了。
若是不将全部国力集中发展于一方,恐怕我大燕如今虽能占得先机,还能同大秦国、印加神国勉强平起平坐,可日后国力必将衰减,必当无所作为。
若是等到后世子孙再出变数,怕一切已晚。”
在宫里面刚用完早膳,皇后刘氏招了招手,宫里的宫女上前收拾打理。
就在此时,皇后刘氏却忽然皱起峨眉,只觉一阵心悸,随后胃液翻腾,淡淡的恶心感从胃部传来,忍不住便做出了干呕的动作。
之后。
她连对朱棣打招呼都来不及,皇后刘氏健步如飞跑到偏殿的帘幕之后,干呕了好半天,硬是没吐出什么东西,但身子却稍稍好受了些。
重新来到朱棣身前,皇后刘氏行礼小心解释:“陛下,臣妾”
朱棣看着这一幕幕,目光中带着探究。
“皇后这是怎么了?太医来过了吗?”
朱棣目光微凝,此刻他心头隐隐有所猜测。
皇后刘氏牵强一笑:“许是近些时日身子不适。
她话未说完,朱棣摆了摆手便道:“将太医请来,今日便在宫中候着。”
朱棣吩咐不到半盏茶的功夫,太医便来到宫里面的凤榻之前,轻轻一把脉。
只需稍刻,太医脸上露出一丝笑意,起身拱手:“恭喜陛下,娘娘有喜了。”
“当真?”
听闻此言,朱棣宽广的面庞上先踊跃出一丝激动,但很快化为平静,目光凝重地对着太医直愣愣问道。
太医赶忙点头:“陛下,此事千真万确,娘娘今日刚有孕状,的确是怀孕之兆。方才微臣把了脉,也的确是喜脉无疑。”
“微臣可以项上人头担保。”
听了他的话,朱棣才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面庞上露出一丝久违的真实笑意。
做了皇上,脸上就该多一层面具,多一些伪装了。
朱棣跨步上前,坐到榻边,轻轻摩挲着皇后刘氏的手,目中带着一丝温情与柔软:“此番要谢谢皇后,为我大燕朝繁育子嗣,为我朱家枝繁叶茂了。”
“来人。”
朱棣扬声唤道,“近些时日,皇后一应饮食、用度、出行,皆需慎之又慎,寻常人不得靠近这行宫附近。”
“若有鬼祟人影,可先斩后奏,当场擒拿。”
对待皇后刘氏,朱棣心中柔情绵绵,动作极其小心;可到了行宫之外,吩咐起身边的宫中禁卫时,目中却浮现出一丝若有若无的怒色。
让这些近卫们怕得要命,齐齐应道:“是,陛下。”
不多时,朱棣来到附近的一处偏殿,并未召集群臣,而是把心腹大将樊忠召了过来。
双方见面,樊忠刚行完礼数,朱棣便开口道:“皇后怀孕了,若生的是男孩,便当是我大燕朝的太子。”
樊忠先是一愣,刚准备上前大大恭喜,此刻思绪烦扰的朱棣反倒一抬手将他拦住:“如今朕最担忧的不是皇后,有太医院那边的经验,生子一事便不再是鬼门关,若不出差错,数月之后朕该当有子嗣了。
但若是出了差错?
樊忠,你说说怎么办?”
如今的大燕正值开国时期,虽然领土早已拿下,但国家内乱的隐患却未曾停歇。
虽未爆发,可那些暗流汹涌,朱棣这双眼睛不会看不见。
所以朝堂之上照样是重武轻文,海外之处的大明人只能靠自己,靠着实学器物、手上的刀柄还有火炮立足。
尤其在大明移民数量稀少的情况下,更是要仰仗这些物件,万一被土著之人学了去,如何维持大燕的统治?
哪怕朱棣麾下曾有蒙古八部的人,可蒙古八部好歹受汉人文化熏陶,对回归大汉的排斥性远没有当地土著这般强烈。
也就是过上了好日子,那些土著百姓才愿意归顺,可那些土著的统治阶级、那些已然占据高位甚至参与到实学事务中的人?
他们难道也会甘愿臣服?
这些都是他大燕天子朱棣不得不考虑的事。
也是因此。
他的后宫之中纳了不少土著妃嫔,当然都是一等一的美人,否则又岂能入他朱棣的眼?
哪怕是做明面功夫、政治联姻的拉拢筹码,好歹也要说得过去,堂堂一国天子,又岂能委屈自己?
又不是那孱弱的君王,更不是汉献帝之流,还能被人挟天子以令诸侯?
他朱棣可万万没这么窝囊。
但朱棣今日却做了件糊涂事。
国朝之事连着后宫,还涉及大燕未来的根基。
他问樊忠一个大老粗,莫说想不到对策,就算想到了也不敢张口。
家事即是国事。
他樊忠哪敢参与太多?
所以绞尽脑汁大半天,在朱棣的期待下。
他硬是连个字都没蹦出来。
“樊忠。”
朱棣重重喊了一声。
樊忠全身上下一个激灵哆嗦,这才清醒过来,一脸茫然地看着他一直跟随的亲王陛下:“此事此事”
说了大半天,就这开头两个字重复了不知多少遍,才磕磕绊绊继续道,“不妨前去问问先生?
反正陛下近些时日不也是打算去购置秦国的航海之术?
与其购置这航海之术,反倒不如直接从先生之处获取,哪怕先生碍于秦天赐阻拦,也可从先生之处得到其他实学之道。
毕竟那秦国天子是先生的学生,难道陛下便不是?”
樊忠悄无声息地将话题转到国与国之间的大事,而非皇家私事:“眼下大周国重视医学,楚国重视开发商旅,大秦国重视海外之术,而我大燕国目前虽发展实学,可在末将看来,国策也该定下了。
若是不将全部国力集中发展于一方,恐怕我大燕如今虽能占得先机,还能同大秦国、印加神国勉强平起平坐,可日后国力必将衰减,必当无所作为。
若是等到后世子孙再出变数,怕一切已晚。”
在宫里面刚用完早膳,皇后刘氏招了招手,宫里的宫女上前收拾打理。
就在此时,皇后刘氏却忽然皱起峨眉,只觉一阵心悸,随后胃液翻腾,淡淡的恶心感从胃部传来,忍不住便做出了干呕的动作。
之后。
她连对朱棣打招呼都来不及,皇后刘氏健步如飞跑到偏殿的帘幕之后,干呕了好半天,硬是没吐出什么东西,但身子却稍稍好受了些。
重新来到朱棣身前,皇后刘氏行礼小心解释:“陛下,臣妾”
朱棣看着这一幕幕,目光中带着探究。
“皇后这是怎么了?太医来过了吗?”
朱棣目光微凝,此刻他心头隐隐有所猜测。
皇后刘氏牵强一笑:“许是近些时日身子不适。
她话未说完,朱棣摆了摆手便道:“将太医请来,今日便在宫中候着。”
朱棣吩咐不到半盏茶的功夫,太医便来到宫里面的凤榻之前,轻轻一把脉。
只需稍刻,太医脸上露出一丝笑意,起身拱手:“恭喜陛下,娘娘有喜了。”
“当真?”
听闻此言,朱棣宽广的面庞上先踊跃出一丝激动,但很快化为平静,目光凝重地对着太医直愣愣问道。
太医赶忙点头:“陛下,此事千真万确,娘娘今日刚有孕状,的确是怀孕之兆。方才微臣把了脉,也的确是喜脉无疑。”
“微臣可以项上人头担保。”
听了他的话,朱棣才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面庞上露出一丝久违的真实笑意。
做了皇上,脸上就该多一层面具,多一些伪装了。
朱棣跨步上前,坐到榻边,轻轻摩挲着皇后刘氏的手,目中带着一丝温情与柔软:“此番要谢谢皇后,为我大燕朝繁育子嗣,为我朱家枝繁叶茂了。”
“来人。”
朱棣扬声唤道,“近些时日,皇后一应饮食、用度、出行,皆需慎之又慎,寻常人不得靠近这行宫附近。”
“若有鬼祟人影,可先斩后奏,当场擒拿。”
对待皇后刘氏,朱棣心中柔情绵绵,动作极其小心;可到了行宫之外,吩咐起身边的宫中禁卫时,目中却浮现出一丝若有若无的怒色。
让这些近卫们怕得要命,齐齐应道:“是,陛下。”
不多时,朱棣来到附近的一处偏殿,并未召集群臣,而是把心腹大将樊忠召了过来。
双方见面,樊忠刚行完礼数,朱棣便开口道:“皇后怀孕了,若生的是男孩,便当是我大燕朝的太子。”
樊忠先是一愣,刚准备上前大大恭喜,此刻思绪烦扰的朱棣反倒一抬手将他拦住:“如今朕最担忧的不是皇后,有太医院那边的经验,生子一事便不再是鬼门关,若不出差错,数月之后朕该当有子嗣了。
但若是出了差错?
樊忠,你说说怎么办?”
如今的大燕正值开国时期,虽然领土早已拿下,但国家内乱的隐患却未曾停歇。
虽未爆发,可那些暗流汹涌,朱棣这双眼睛不会看不见。
所以朝堂之上照样是重武轻文,海外之处的大明人只能靠自己,靠着实学器物、手上的刀柄还有火炮立足。
尤其在大明移民数量稀少的情况下,更是要仰仗这些物件,万一被土著之人学了去,如何维持大燕的统治?
哪怕朱棣麾下曾有蒙古八部的人,可蒙古八部好歹受汉人文化熏陶,对回归大汉的排斥性远没有当地土著这般强烈。
也就是过上了好日子,那些土著百姓才愿意归顺,可那些土著的统治阶级、那些已然占据高位甚至参与到实学事务中的人?
他们难道也会甘愿臣服?
这些都是他大燕天子朱棣不得不考虑的事。
也是因此。
他的后宫之中纳了不少土著妃嫔,当然都是一等一的美人,否则又岂能入他朱棣的眼?
哪怕是做明面功夫、政治联姻的拉拢筹码,好歹也要说得过去,堂堂一国天子,又岂能委屈自己?
又不是那孱弱的君王,更不是汉献帝之流,还能被人挟天子以令诸侯?
他朱棣可万万没这么窝囊。
但朱棣今日却做了件糊涂事。
国朝之事连着后宫,还涉及大燕未来的根基。
他问樊忠一个大老粗,莫说想不到对策,就算想到了也不敢张口。
家事即是国事。
他樊忠哪敢参与太多?
所以绞尽脑汁大半天,在朱棣的期待下。
他硬是连个字都没蹦出来。
“樊忠。”
朱棣重重喊了一声。
樊忠全身上下一个激灵哆嗦,这才清醒过来,一脸茫然地看着他一直跟随的亲王陛下:“此事此事”
说了大半天,就这开头两个字重复了不知多少遍,才磕磕绊绊继续道,“不妨前去问问先生?
反正陛下近些时日不也是打算去购置秦国的航海之术?
与其购置这航海之术,反倒不如直接从先生之处获取,哪怕先生碍于秦天赐阻拦,也可从先生之处得到其他实学之道。
毕竟那秦国天子是先生的学生,难道陛下便不是?”
樊忠悄无声息地将话题转到国与国之间的大事,而非皇家私事:“眼下大周国重视医学,楚国重视开发商旅,大秦国重视海外之术,而我大燕国目前虽发展实学,可在末将看来,国策也该定下了。
若是不将全部国力集中发展于一方,恐怕我大燕如今虽能占得先机,还能同大秦国、印加神国勉强平起平坐,可日后国力必将衰减,必当无所作为。
若是等到后世子孙再出变数,怕一切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