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他们送入圣水池,送往地狱,让他们承受恶魔撒旦的折磨,便可知晓教皇大人的伟大。
红衣大主教再次抬手,举起那象征权力的权杖。
很快,便有教会人员将那些英俊贵族重新控制住。
“扑通、扑通”几声。
他们一个个被扔进了圣水池中。
“水便是火,火便是水。圣水池,也可以是天火池。”
落入池中的那一刻。
“天火”凭空自燃,瞬间点燃了他们的衣物,灼伤了他们的身体。
歇斯底里的惨叫声此起彼伏,让人听了心中一紧。
但四周的信徒看着眼前的一幕,一个个却露出了快意的笑容。
同一时刻,红衣大主教的声音继续响起:“欺神之人,必将被众生所弃。玷污伟大教皇之人,必将承受这世间一切苦楚。”
“哈利路亚!哈利路亚!”
红衣大主教高声呼喊,周围的信徒一一学着他的动作,闭上双目,双手合十开始祈祷,口中不断念着:“哈利路亚,哈利路亚。”
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
圣水变圣火神迹一出,本就虔诚的印加神教一众信徒目光更加狂热,齐齐跪拜在这“圣水”面前,看着那被大火焚烧致死的异端之人,在内心暗自祈祷。
祈祷伟大的教皇大人、祈祷印加圣经之上的神明,原谅他们此前的过错之举,祈祷他们的未来能得到平安。
彼特在妻子身旁,轻轻做着印加神教的入门动作,心头的“诚意”在这一刻,比他妻子还要深厚。
遗憾的是,恐惧带来的信仰,却是比一开始为求精神慰藉而产生的信仰,还要来得坚定得多,也可以说是物极必反。
“伟大的神明,您的信徒彼特此前做了许多错事,求神明宽恕。”
“哈利路亚,哈利路亚。”
彼特不断念叨着。
而很快,在印加神教之内上演了“神迹”。
随着亲眼目睹的一众信徒回归,人传人的现象时有发生,没多久,在整个印加神国的国土之上,神教的宗教神权统治力,再一次逐渐加深。
国王的行宫大殿内,代王朱桂嘴角微扬,冷声道:“事情都处理好了?那几个贵族背后的人,全抓住施以极刑了?”
“是,伟大的国王大人。”
“在印加古国之内,无人会违背国王大人您的命令。”
来自大明的亲卫,本就是组建这国王行宫王庭侍卫的最佳人选。
“很好。”
朱桂抿着嘴唇,笑着应下。
当此事从印加古国,通过类似《大明日报》的国家舆论机构,传到大燕还有大秦的国土之上时。
大燕国皇后寝殿内。
见刘氏已轻轻入睡,朱棣刚走近,并未打扰;身边的樊忠跨步上前,也被他用眼神示意停下。
走到寝殿之外的朱棣,听着属下的禀报,嗤笑一声:“无非便是朱桂那小子的把戏罢了。宗教神权?这世上绝不可能有神,有的人,只不过是装神弄鬼。”
“是,陛下。”
樊忠拱手抱拳,点头领命。
与此同时,在大秦国的国土上,朱樉对此更加嗤之以鼻。
身为在美洲之处三兄弟中最强的那一人,这类子不语怪力乱神之事。
他见得也是最多。
毕竟在美洲之初,原本的土著蛮夷部落信奉的神明五花八门、乱七八糟,一开始可让朱樉受了不少麻烦,也就是后来用全新的信仰将其逐渐代替,才让偌大的秦国恢复安稳。
不过,显然在秦国之中。
绝不可能像印加古国那样,让宗教神权隐隐凌驾于皇权之上,这并非秦王朱樉、还有燕王朱棣他们能允许的。
“如此趣事,或也可让先生见一见、瞧一瞧,看朱桂又闹了什么花样。”
他相信。
陆羽同他学生的判断,应该是同一回事。
当此事传到倭国之处时,也伴随着秦国的日报,传到了大明本土之内。
“号外号外,海外奇事。圣水烧死一众异端之人,逆天者终将受天谴。”
“海外大明领土,印加神教宗教神权巍峨而立,无端挑衅教皇代王殿下之人,终将会受到永世沉沦的诅咒。”
号外号外声不断,《大明日报》上难得出现这种荒诞不经的奇事,而且还是在头版面上。
但当提及到代王朱桂是皇室中人,见到今日份《大明日报》的各处文人,也算是予以理解。
朱家对大明的功绩、对百姓、对他们这些文人的帮助,远超常人。
大多数文人百姓见了,心里并没有太多抗拒。
一众文人轻笑,交头接耳,确实只把这海外奇事当作志怪话本看待:“治理那些海外蛮夷之人,代王殿下此番手段倒是不错。”
“那圣水应当是加了易燃之物,所以才能点燃,该叫圣火才对。”
“此事可不能让外人知晓,涉及海外诸国统治,不可胡说。”
一众文人抿着嘴唇,微微点头。
他们皆出身于各自地方的书院,对史学、实学知识有所了解,所以能猜到其中关节。
大多数大明百姓见了此事,虽是将信将疑,但对朱家皇权统治的认同,却又深了一分。
百姓愚昧。
若想让他们开智,比登天还要难;
哪怕放在后世,想要拥有独立思考意识也极不容易,大量信息密集冲击之下,想在其中分辨真假、保持清醒理智都不太可能,更何况是在当下。
信息虽不密集,可在百姓看来,由《大明日报》刊登而出的内容,却极有可信性。
毕竟《大明日报》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早已跟官方、跟大明朝廷一般无二,绝无戏言。
许久过后,这消息也逐渐传回到了洛阳新都,但大多数国公勋贵只是简单看了一眼,便将其抛之脑后。
道家、佛门的祥瑞,地方上的奇闻,比这海外的“圣水”也不差;甚至包括坟地之处、上古先贤典籍中记载的“鬼火”,如今在实学一道上也有了简朴解释,所以对这海外的“圣水”,就更加不以为意了。
“朱桂这小子,倒是会折腾。”
行走在洛阳新都街头,朱元璋迈着四方步向前,身旁的徐达等人也已老态龙钟。
朱标外出已有一年半载。
他们这些老一辈的年岁越发大了,如今已有六七十的高龄。
徐达开口娓娓道来:“代王殿下在海外之初,倒也算后来居上。
此前他在那异国地牢之内身陷险境,如此看来,磨砺人的意志还是极有用处。”
虽说这宗教神权凌驾皇权的路子,在大明从未上演。
大明历代王朝,当佛门、道门之权威胁到皇权时,任何一位帝王都会调遣大批军队将其打压,时而扶持一方、平衡另一方。
但在海外之处,或许可以一试。
毕竟根据对印加古国的了解,无论是印加神教还是印加古国的一套系统班子,目前可都是由朱桂他一人掌控;再加上旁边还有大秦、大燕,有秦王朱樉、燕王朱棣这两位殿下在,哪怕有朝一日出了岔子。
印加古国的统治权,依旧能被朱家的人拿住。
所以在这可控范围之内的一次试验,倒并非那么不可取。
当然,最重中之重的是——
那毕竟是朱桂在海外就藩时,差点丧生才打下来的国土。
哪怕是朱元璋这父皇,远在万里之外,也不好多言;更何况是徐达他们这些臣子。
帝王有帝王之道,臣子有为臣之责,不说不该说的话、恪守职责,才是为人处事该有的道理。
更何况大明对海外藩地,也的确鞭长莫及。
“太上皇何不在皇宫之内待着?皇宫之内花香怡人,可比宫外环境好得多。”
徐达冷不丁一问。
朱元璋没好气地白了他一眼,闷哼一声:“那也不如宫外面热闹。宫里面处处是规矩,还有妹子时不时管着咱。
咱不是不愿听妹子的话,可也得时不时出来溜达溜达。
这人若是不做事、没了精气神,那就废了。”
“那皇太孙们的课业,太上皇也可以多加管教一二的。”
汤和在旁边插了一句。
不说此事还好,一说这事,朱元璋显得越发无力。
他原本管教儿孙的那一套,在如今的大明朝早就过时了。
什么‘棍棒底下出孝子’,什么‘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还有那老一套的育儿理念
自从实学一道兴起、经济繁荣之后,不少文人虽不曾为官,却在各处书院担任博士,随后就展开了对社会理念的研究探讨。
久而久之,对子女和父母之间的忠孝理念,也有了各方面的新看法。
再加上前些年苦日子过多了,实学兴起的这十数年来,那批苦过来的父母辈,似是要把自己受的苦楚都抹去,想把天下所有好处都堆到孩子身上。
‘父母苦过,孩子绝不能再苦,不能再走老路’。
于是在当下的大明,养出来的新一代孩童,那十多岁的,哪怕在洛阳新都,一个个也无法无天。
仗着自家父母的宠爱,闹起事来不知天高地厚,甚至都影响到了宫闱之内。
“雄英还有其他几位皇孙,都有妹子监管着。”
“咱登基时早就跟妹子商量好了,前朝之事咱管,后庭之事归妹子;除了妹子,还有皇后常氏,有她们婆媳二人在,咱哪里还插得了手?
要是敢拿枣木棍随便打上几下,那一个个不争气的,哭得比破锣嗓子还响。到时候妹子还有那儿媳妇,一个个瞪着咱不说话,咱这心里也发慌。”
朱元璋撇了撇嘴,那模样,似是对继续待在宫里都快有了心理阴影。
与其说他还是那高高在上的九五之尊,倒不如说朱元璋已成了朱重八,不过不是那老实巴交的农民朱重八,而是这颐养天年的老朱重八了。
“陛下有福气。”
徐达乐呵呵笑着,“开平王的女儿懂事,母仪天下,也是受了娘娘教导;如今后宫安稳,未曾生事,便是陛下的福泽。”
朱元璋懒得接这话茬,继续往前走着。
来到洛阳新都东城处,本来乐呵呵的三人组忽然停下脚步。
徐达、汤和一脸不解地朝朱元璋看去,只见朱元璋挑起浓眉、面露不善,径直朝东城门街角处走去。
顺着方向一看,徐达、汤和两人本不以为意。
朱元璋已是退居二线的太上皇,按理说不会管这些琐事;可他们两人在大明军校之内好歹还有些职务在身,虽手中实权一日日下放,但对洛阳新都的大概情况,可比朱元璋了解得多。
谁让朱元璋是太上皇?
谁让唐朝还有个太上皇李渊的先例?
所以为了大明天盛一朝的长治久安,朱元璋这个太上皇自是不能插手政事,有太上皇的威严,却绝对不能同天子争权。
于是,朱元璋从前亲率的锦衣卫,如今的锦衣卫指挥使江淮;还有宫里面的近卫指挥使,以及洛阳新都的武昌兵马司、各处卫所,在这数年间多多少少都换了批人。
那些曾由朱元璋亲自提拔上来的老部下,没了他这座靠山,也明白“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便急流勇退、安之若素,随时等候上面派人将他们取而代之。
大多数人倒也认命,毕竟也到了年纪,到了实学律法规定的退休年龄了。
大明朝可有世袭之将,绝不可有世袭之权。
“咱洛阳新都,到了天盛一朝,怎的还有这些乞丐?难不成天灾之下,竟还有流民?”
朱元璋自成了太上皇之后,破天荒问起了国朝政事。
看着街角下的乞丐,破衣烂衫、蓬头垢面靠在身后的青瓦墙上,一身狼藉、一脸风尘仆仆,这事都到他眼皮子底下了。
他老朱也不可能不管不顾。
“天德,鼎臣,怎么个说法?”
见徐达、汤和两人不开口,朱元璋直接发问。
徐达淡淡一笑:“陛下,虽我大明偶有天灾,但都被各县地方治理得极好。虽有流民之事,也不过是周围几处县城便可妥善安置。
至于此处的乞丐嘛”
徐达说到这儿,忽然一声嗤笑,面容间多了几分不屑,看着那些乞丐流民的目光,也隐隐透出鄙视来。
旁边的汤和亦是这般神色,把朱元璋搞得反倒有些茫然。
道家、佛门的祥瑞,地方上的奇闻,比这海外的“圣水”也不差;甚至包括坟地之处、上古先贤典籍中记载的“鬼火”,如今在实学一道上也有了简朴解释,所以对这海外的“圣水”,就更加不以为意了。
“朱桂这小子,倒是会折腾。”
行走在洛阳新都街头,朱元璋迈着四方步向前,身旁的徐达等人也已老态龙钟。
朱标外出已有一年半载。
他们这些老一辈的年岁越发大了,如今已有六七十的高龄。
徐达开口娓娓道来:“代王殿下在海外之初,倒也算后来居上。
此前他在那异国地牢之内身陷险境,如此看来,磨砺人的意志还是极有用处。”
虽说这宗教神权凌驾皇权的路子,在大明从未上演。
大明历代王朝,当佛门、道门之权威胁到皇权时,任何一位帝王都会调遣大批军队将其打压,时而扶持一方、平衡另一方。
但在海外之处,或许可以一试。
毕竟根据对印加古国的了解,无论是印加神教还是印加古国的一套系统班子,目前可都是由朱桂他一人掌控;再加上旁边还有大秦、大燕,有秦王朱樉、燕王朱棣这两位殿下在,哪怕有朝一日出了岔子。
印加古国的统治权,依旧能被朱家的人拿住。
所以在这可控范围之内的一次试验,倒并非那么不可取。
当然,最重中之重的是——
那毕竟是朱桂在海外就藩时,差点丧生才打下来的国土。
哪怕是朱元璋这父皇,远在万里之外,也不好多言;更何况是徐达他们这些臣子。
帝王有帝王之道,臣子有为臣之责,不说不该说的话、恪守职责,才是为人处事该有的道理。
更何况大明对海外藩地,也的确鞭长莫及。
“太上皇何不在皇宫之内待着?皇宫之内花香怡人,可比宫外环境好得多。”
徐达冷不丁一问。
朱元璋没好气地白了他一眼,闷哼一声:“那也不如宫外面热闹。宫里面处处是规矩,还有妹子时不时管着咱。
咱不是不愿听妹子的话,可也得时不时出来溜达溜达。
这人若是不做事、没了精气神,那就废了。”
“那皇太孙们的课业,太上皇也可以多加管教一二的。”
汤和在旁边插了一句。
不说此事还好,一说这事,朱元璋显得越发无力。
他原本管教儿孙的那一套,在如今的大明朝早就过时了。
什么‘棍棒底下出孝子’,什么‘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还有那老一套的育儿理念
自从实学一道兴起、经济繁荣之后,不少文人虽不曾为官,却在各处书院担任博士,随后就展开了对社会理念的研究探讨。
久而久之,对子女和父母之间的忠孝理念,也有了各方面的新看法。
再加上前些年苦日子过多了,实学兴起的这十数年来,那批苦过来的父母辈,似是要把自己受的苦楚都抹去,想把天下所有好处都堆到孩子身上。
‘父母苦过,孩子绝不能再苦,不能再走老路’。
于是在当下的大明,养出来的新一代孩童,那十多岁的,哪怕在洛阳新都,一个个也无法无天。
仗着自家父母的宠爱,闹起事来不知天高地厚,甚至都影响到了宫闱之内。
“雄英还有其他几位皇孙,都有妹子监管着。”
“咱登基时早就跟妹子商量好了,前朝之事咱管,后庭之事归妹子;除了妹子,还有皇后常氏,有她们婆媳二人在,咱哪里还插得了手?
要是敢拿枣木棍随便打上几下,那一个个不争气的,哭得比破锣嗓子还响。到时候妹子还有那儿媳妇,一个个瞪着咱不说话,咱这心里也发慌。”
朱元璋撇了撇嘴,那模样,似是对继续待在宫里都快有了心理阴影。
与其说他还是那高高在上的九五之尊,倒不如说朱元璋已成了朱重八,不过不是那老实巴交的农民朱重八,而是这颐养天年的老朱重八了。
“陛下有福气。”
徐达乐呵呵笑着,“开平王的女儿懂事,母仪天下,也是受了娘娘教导;如今后宫安稳,未曾生事,便是陛下的福泽。”
朱元璋懒得接这话茬,继续往前走着。
来到洛阳新都东城处,本来乐呵呵的三人组忽然停下脚步。
徐达、汤和一脸不解地朝朱元璋看去,只见朱元璋挑起浓眉、面露不善,径直朝东城门街角处走去。
顺着方向一看,徐达、汤和两人本不以为意。
朱元璋已是退居二线的太上皇,按理说不会管这些琐事;可他们两人在大明军校之内好歹还有些职务在身,虽手中实权一日日下放,但对洛阳新都的大概情况,可比朱元璋了解得多。
谁让朱元璋是太上皇?
谁让唐朝还有个太上皇李渊的先例?
所以为了大明天盛一朝的长治久安,朱元璋这个太上皇自是不能插手政事,有太上皇的威严,却绝对不能同天子争权。
于是,朱元璋从前亲率的锦衣卫,如今的锦衣卫指挥使江淮;还有宫里面的近卫指挥使,以及洛阳新都的武昌兵马司、各处卫所,在这数年间多多少少都换了批人。
那些曾由朱元璋亲自提拔上来的老部下,没了他这座靠山,也明白“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便急流勇退、安之若素,随时等候上面派人将他们取而代之。
大多数人倒也认命,毕竟也到了年纪,到了实学律法规定的退休年龄了。
大明朝可有世袭之将,绝不可有世袭之权。
“咱洛阳新都,到了天盛一朝,怎的还有这些乞丐?难不成天灾之下,竟还有流民?”
朱元璋自成了太上皇之后,破天荒问起了国朝政事。
看着街角下的乞丐,破衣烂衫、蓬头垢面靠在身后的青瓦墙上,一身狼藉、一脸风尘仆仆,这事都到他眼皮子底下了。
他老朱也不可能不管不顾。
“天德,鼎臣,怎么个说法?”
见徐达、汤和两人不开口,朱元璋直接发问。
徐达淡淡一笑:“陛下,虽我大明偶有天灾,但都被各县地方治理得极好。虽有流民之事,也不过是周围几处县城便可妥善安置。
至于此处的乞丐嘛”
徐达说到这儿,忽然一声嗤笑,面容间多了几分不屑,看着那些乞丐流民的目光,也隐隐透出鄙视来。
旁边的汤和亦是这般神色,把朱元璋搞得反倒有些茫然。
道家、佛门的祥瑞,地方上的奇闻,比这海外的“圣水”也不差;甚至包括坟地之处、上古先贤典籍中记载的“鬼火”,如今在实学一道上也有了简朴解释,所以对这海外的“圣水”,就更加不以为意了。
“朱桂这小子,倒是会折腾。”
行走在洛阳新都街头,朱元璋迈着四方步向前,身旁的徐达等人也已老态龙钟。
朱标外出已有一年半载。
他们这些老一辈的年岁越发大了,如今已有六七十的高龄。
徐达开口娓娓道来:“代王殿下在海外之初,倒也算后来居上。
此前他在那异国地牢之内身陷险境,如此看来,磨砺人的意志还是极有用处。”
虽说这宗教神权凌驾皇权的路子,在大明从未上演。
大明历代王朝,当佛门、道门之权威胁到皇权时,任何一位帝王都会调遣大批军队将其打压,时而扶持一方、平衡另一方。
但在海外之处,或许可以一试。
毕竟根据对印加古国的了解,无论是印加神教还是印加古国的一套系统班子,目前可都是由朱桂他一人掌控;再加上旁边还有大秦、大燕,有秦王朱樉、燕王朱棣这两位殿下在,哪怕有朝一日出了岔子。
印加古国的统治权,依旧能被朱家的人拿住。
所以在这可控范围之内的一次试验,倒并非那么不可取。
当然,最重中之重的是——
那毕竟是朱桂在海外就藩时,差点丧生才打下来的国土。
哪怕是朱元璋这父皇,远在万里之外,也不好多言;更何况是徐达他们这些臣子。
帝王有帝王之道,臣子有为臣之责,不说不该说的话、恪守职责,才是为人处事该有的道理。
更何况大明对海外藩地,也的确鞭长莫及。
“太上皇何不在皇宫之内待着?皇宫之内花香怡人,可比宫外环境好得多。”
徐达冷不丁一问。
朱元璋没好气地白了他一眼,闷哼一声:“那也不如宫外面热闹。宫里面处处是规矩,还有妹子时不时管着咱。
咱不是不愿听妹子的话,可也得时不时出来溜达溜达。
这人若是不做事、没了精气神,那就废了。”
“那皇太孙们的课业,太上皇也可以多加管教一二的。”
汤和在旁边插了一句。
不说此事还好,一说这事,朱元璋显得越发无力。
他原本管教儿孙的那一套,在如今的大明朝早就过时了。
什么‘棍棒底下出孝子’,什么‘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还有那老一套的育儿理念
自从实学一道兴起、经济繁荣之后,不少文人虽不曾为官,却在各处书院担任博士,随后就展开了对社会理念的研究探讨。
久而久之,对子女和父母之间的忠孝理念,也有了各方面的新看法。
再加上前些年苦日子过多了,实学兴起的这十数年来,那批苦过来的父母辈,似是要把自己受的苦楚都抹去,想把天下所有好处都堆到孩子身上。
‘父母苦过,孩子绝不能再苦,不能再走老路’。
于是在当下的大明,养出来的新一代孩童,那十多岁的,哪怕在洛阳新都,一个个也无法无天。
仗着自家父母的宠爱,闹起事来不知天高地厚,甚至都影响到了宫闱之内。
“雄英还有其他几位皇孙,都有妹子监管着。”
“咱登基时早就跟妹子商量好了,前朝之事咱管,后庭之事归妹子;除了妹子,还有皇后常氏,有她们婆媳二人在,咱哪里还插得了手?
要是敢拿枣木棍随便打上几下,那一个个不争气的,哭得比破锣嗓子还响。到时候妹子还有那儿媳妇,一个个瞪着咱不说话,咱这心里也发慌。”
朱元璋撇了撇嘴,那模样,似是对继续待在宫里都快有了心理阴影。
与其说他还是那高高在上的九五之尊,倒不如说朱元璋已成了朱重八,不过不是那老实巴交的农民朱重八,而是这颐养天年的老朱重八了。
“陛下有福气。”
徐达乐呵呵笑着,“开平王的女儿懂事,母仪天下,也是受了娘娘教导;如今后宫安稳,未曾生事,便是陛下的福泽。
朱元璋懒得接这话茬,继续往前走着。
来到洛阳新都东城处,本来乐呵呵的三人组忽然停下脚步。
徐达、汤和一脸不解地朝朱元璋看去,只见朱元璋挑起浓眉、面露不善,径直朝东城门街角处走去。
顺着方向一看,徐达、汤和两人本不以为意。
朱元璋已是退居二线的太上皇,按理说不会管这些琐事;可他们两人在大明军校之内好歹还有些职务在身,虽手中实权一日日下放,但对洛阳新都的大概情况,可比朱元璋了解得多。
谁让朱元璋是太上皇?
谁让唐朝还有个太上皇李渊的先例?
所以为了大明天盛一朝的长治久安,朱元璋这个太上皇自是不能插手政事,有太上皇的威严,却绝对不能同天子争权。
于是,朱元璋从前亲率的锦衣卫,如今的锦衣卫指挥使江淮;还有宫里面的近卫指挥使,以及洛阳新都的武昌兵马司、各处卫所,在这数年间多多少少都换了批人。
那些曾由朱元璋亲自提拔上来的老部下,没了他这座靠山,也明白“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便急流勇退、安之若素,随时等候上面派人将他们取而代之。
大多数人倒也认命,毕竟也到了年纪,到了实学律法规定的退休年龄了。
大明朝可有世袭之将,绝不可有世袭之权。
“咱洛阳新都,到了天盛一朝,怎的还有这些乞丐?难不成天灾之下,竟还有流民?”
朱元璋自成了太上皇之后,破天荒问起了国朝政事。
看着街角下的乞丐,破衣烂衫、蓬头垢面靠在身后的青瓦墙上,一身狼藉、一脸风尘仆仆,这事都到他眼皮子底下了。
他老朱也不可能不管不顾。
“天德,鼎臣,怎么个说法?”
见徐达、汤和两人不开口,朱元璋直接发问。
徐达淡淡一笑:“陛下,虽我大明偶有天灾,但都被各县地方治理得极好。虽有流民之事,也不过是周围几处县城便可妥善安置。
至于此处的乞丐嘛”
徐达说到这儿,忽然一声嗤笑,面容间多了几分不屑,看着那些乞丐流民的目光,也隐隐透出鄙视来。
旁边的汤和亦是这般神色,把朱元璋搞得反倒有些茫然。
道家、佛门的祥瑞,地方上的奇闻,比这海外的“圣水”也不差;甚至包括坟地之处、上古先贤典籍中记载的“鬼火”,如今在实学一道上也有了简朴解释,所以对这海外的“圣水”,就更加不以为意了。
“朱桂这小子,倒是会折腾。”
行走在洛阳新都街头,朱元璋迈着四方步向前,身旁的徐达等人也已老态龙钟。
朱标外出已有一年半载。
他们这些老一辈的年岁越发大了,如今已有六七十的高龄。
徐达开口娓娓道来:“代王殿下在海外之初,倒也算后来居上。
此前他在那异国地牢之内身陷险境,如此看来,磨砺人的意志还是极有用处。”
虽说这宗教神权凌驾皇权的路子,在大明从未上演。
大明历代王朝,当佛门、道门之权威胁到皇权时,任何一位帝王都会调遣大批军队将其打压,时而扶持一方、平衡另一方。
但在海外之处,或许可以一试。
毕竟根据对印加古国的了解,无论是印加神教还是印加古国的一套系统班子,目前可都是由朱桂他一人掌控;再加上旁边还有大秦、大燕,有秦王朱樉、燕王朱棣这两位殿下在,哪怕有朝一日出了岔子。
印加古国的统治权,依旧能被朱家的人拿住。
所以在这可控范围之内的一次试验,倒并非那么不可取。
当然,最重中之重的是——
那毕竟是朱桂在海外就藩时,差点丧生才打下来的国土。
哪怕是朱元璋这父皇,远在万里之外,也不好多言;更何况是徐达他们这些臣子。
帝王有帝王之道,臣子有为臣之责,不说不该说的话、恪守职责,才是为人处事该有的道理。
更何况大明对海外藩地,也的确鞭长莫及。
“太上皇何不在皇宫之内待着?皇宫之内花香怡人,可比宫外环境好得多。”
徐达冷不丁一问。
朱元璋没好气地白了他一眼,闷哼一声:“那也不如宫外面热闹。宫里面处处是规矩,还有妹子时不时管着咱。
咱不是不愿听妹子的话,可也得时不时出来溜达溜达。
这人若是不做事、没了精气神,那就废了。”
“那皇太孙们的课业,太上皇也可以多加管教一二的。”
汤和在旁边插了一句。
不说此事还好,一说这事,朱元璋显得越发无力。
他原本管教儿孙的那一套,在如今的大明朝早就过时了。
什么‘棍棒底下出孝子’,什么‘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还有那老一套的育儿理念
自从实学一道兴起、经济繁荣之后,不少文人虽不曾为官,却在各处书院担任博士,随后就展开了对社会理念的研究探讨。
久而久之,对子女和父母之间的忠孝理念,也有了各方面的新看法。
再加上前些年苦日子过多了,实学兴起的这十数年来,那批苦过来的父母辈,似是要把自己受的苦楚都抹去,想把天下所有好处都堆到孩子身上。
‘父母苦过,孩子绝不能再苦,不能再走老路’。
于是在当下的大明,养出来的新一代孩童,那十多岁的,哪怕在洛阳新都,一个个也无法无天。
仗着自家父母的宠爱,闹起事来不知天高地厚,甚至都影响到了宫闱之内。
“雄英还有其他几位皇孙,都有妹子监管着。”
“咱登基时早就跟妹子商量好了,前朝之事咱管,后庭之事归妹子;除了妹子,还有皇后常氏,有她们婆媳二人在,咱哪里还插得了手?
要是敢拿枣木棍随便打上几下,那一个个不争气的,哭得比破锣嗓子还响。到时候妹子还有那儿媳妇,一个个瞪着咱不说话,咱这心里也发慌。”
朱元璋撇了撇嘴,那模样,似是对继续待在宫里都快有了心理阴影。
与其说他还是那高高在上的九五之尊,倒不如说朱元璋已成了朱重八,不过不是那老实巴交的农民朱重八,而是这颐养天年的老朱重八了。
“陛下有福气。”
徐达乐呵呵笑着,“开平王的女儿懂事,母仪天下,也是受了娘娘教导;如今后宫安稳,未曾生事,便是陛下的福泽。”
朱元璋懒得接这话茬,继续往前走着。
来到洛阳新都东城处,本来乐呵呵的三人组忽然停下脚步。
徐达、汤和一脸不解地朝朱元璋看去,只见朱元璋挑起浓眉、面露不善,径直朝东城门街角处走去。
顺着方向一看,徐达、汤和两人本不以为意。
朱元璋已是退居二线的太上皇,按理说不会管这些琐事;可他们两人在大明军校之内好歹还有些职务在身,虽手中实权一日日下放,但对洛阳新都的大概情况,可比朱元璋了解得多。
谁让朱元璋是太上皇?
谁让唐朝还有个太上皇李渊的先例?
所以为了大明天盛一朝的长治久安,朱元璋这个太上皇自是不能插手政事,有太上皇的威严,却绝对不能同天子争权。
于是,朱元璋从前亲率的锦衣卫,如今的锦衣卫指挥使江淮;还有宫里面的近卫指挥使,以及洛阳新都的武昌兵马司、各处卫所,在这数年间多多少少都换了批人。
那些曾由朱元璋亲自提拔上来的老部下,没了他这座靠山,也明白“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便急流勇退、安之若素,随时等候上面派人将他们取而代之。
大多数人倒也认命,毕竟也到了年纪,到了实学律法规定的退休年龄了。
大明朝可有世袭之将,绝不可有世袭之权。
“咱洛阳新都,到了天盛一朝,怎的还有这些乞丐?难不成天灾之下,竟还有流民?”
朱元璋自成了太上皇之后,破天荒问起了国朝政事。
看着街角下的乞丐,破衣烂衫、蓬头垢面靠在身后的青瓦墙上,一身狼藉、一脸风尘仆仆,这事都到他眼皮子底下了。
他老朱也不可能不管不顾。
“天德,鼎臣,怎么个说法?”
见徐达、汤和两人不开口,朱元璋直接发问。
徐达淡淡一笑:“陛下,虽我大明偶有天灾,但都被各县地方治理得极好。虽有流民之事,也不过是周围几处县城便可妥善安置。
至于此处的乞丐嘛”
徐达说到这儿,忽然一声嗤笑,面容间多了几分不屑,看着那些乞丐流民的目光,也隐隐透出鄙视来。
旁边的汤和亦是这般神色,把朱元璋搞得反倒有些茫然。
道家、佛门的祥瑞,地方上的奇闻,比这海外的“圣水”也不差;甚至包括坟地之处、上古先贤典籍中记载的“鬼火”,如今在实学一道上也有了简朴解释,所以对这海外的“圣水”,就更加不以为意了。
“朱桂这小子,倒是会折腾。”
行走在洛阳新都街头,朱元璋迈着四方步向前,身旁的徐达等人也已老态龙钟。
朱标外出已有一年半载。
他们这些老一辈的年岁越发大了,如今已有六七十的高龄。
徐达开口娓娓道来:“代王殿下在海外之初,倒也算后来居上。
此前他在那异国地牢之内身陷险境,如此看来,磨砺人的意志还是极有用处。”
虽说这宗教神权凌驾皇权的路子,在大明从未上演。
大明历代王朝,当佛门、道门之权威胁到皇权时,任何一位帝王都会调遣大批军队将其打压,时而扶持一方、平衡另一方。
但在海外之处,或许可以一试。
毕竟根据对印加古国的了解,无论是印加神教还是印加古国的一套系统班子,目前可都是由朱桂他一人掌控;再加上旁边还有大秦、大燕,有秦王朱樉、燕王朱棣这两位殿下在,哪怕有朝一日出了岔子。
印加古国的统治权,依旧能被朱家的人拿住。
所以在这可控范围之内的一次试验,倒并非那么不可取。
当然,最重中之重的是——
那毕竟是朱桂在海外就藩时,差点丧生才打下来的国土。
哪怕是朱元璋这父皇,远在万里之外,也不好多言;更何况是徐达他们这些臣子。
帝王有帝王之道,臣子有为臣之责,不说不该说的话、恪守职责,才是为人处事该有的道理。
更何况大明对海外藩地,也的确鞭长莫及。
“太上皇何不在皇宫之内待着?皇宫之内花香怡人,可比宫外环境好得多。”
徐达冷不丁一问。
朱元璋没好气地白了他一眼,闷哼一声:“那也不如宫外面热闹。宫里面处处是规矩,还有妹子时不时管着咱。
咱不是不愿听妹子的话,可也得时不时出来溜达溜达。
这人若是不做事、没了精气神,那就废了。”
“那皇太孙们的课业,太上皇也可以多加管教一二的。”
汤和在旁边插了一句。
不说此事还好,一说这事,朱元璋显得越发无力。
他原本管教儿孙的那一套,在如今的大明朝早就过时了。
什么‘棍棒底下出孝子’,什么‘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还有那老一套的育儿理念
自从实学一道兴起、经济繁荣之后,不少文人虽不曾为官,却在各处书院担任博士,随后就展开了对社会理念的研究探讨。
久而久之,对子女和父母之间的忠孝理念,也有了各方面的新看法。
再加上前些年苦日子过多了,实学兴起的这十数年来,那批苦过来的父母辈,似是要把自己受的苦楚都抹去,想把天下所有好处都堆到孩子身上。
‘父母苦过,孩子绝不能再苦,不能再走老路’。
于是在当下的大明,养出来的新一代孩童,那十多岁的,哪怕在洛阳新都,一个个也无法无天。
仗着自家父母的宠爱,闹起事来不知天高地厚,甚至都影响到了宫闱之内。
“雄英还有其他几位皇孙,都有妹子监管着。”
“咱登基时早就跟妹子商量好了,前朝之事咱管,后庭之事归妹子;除了妹子,还有皇后常氏,有她们婆媳二人在,咱哪里还插得了手?
要是敢拿枣木棍随便打上几下,那一个个不争气的,哭得比破锣嗓子还响。到时候妹子还有那儿媳妇,一个个瞪着咱不说话,咱这心里也发慌。”
朱元璋撇了撇嘴,那模样,似是对继续待在宫里都快有了心理阴影。
与其说他还是那高高在上的九五之尊,倒不如说朱元璋已成了朱重八,不过不是那老实巴交的农民朱重八,而是这颐养天年的老朱重八了。
“陛下有福气。”
徐达乐呵呵笑着,“开平王的女儿懂事,母仪天下,也是受了娘娘教导;如今后宫安稳,未曾生事,便是陛下的福泽。”
朱元璋懒得接这话茬,继续往前走着。
来到洛阳新都东城处,本来乐呵呵的三人组忽然停下脚步。
徐达、汤和一脸不解地朝朱元璋看去,只见朱元璋挑起浓眉、面露不善,径直朝东城门街角处走去。
顺着方向一看,徐达、汤和两人本不以为意。
朱元璋已是退居二线的太上皇,按理说不会管这些琐事;可他们两人在大明军校之内好歹还有些职务在身,虽手中实权一日日下放,但对洛阳新都的大概情况,可比朱元璋了解得多。
谁让朱元璋是太上皇?
谁让唐朝还有个太上皇李渊的先例?
所以为了大明天盛一朝的长治久安,朱元璋这个太上皇自是不能插手政事,有太上皇的威严,却绝对不能同天子争权。
于是,朱元璋从前亲率的锦衣卫,如今的锦衣卫指挥使江淮;还有宫里面的近卫指挥使,以及洛阳新都的武昌兵马司、各处卫所,在这数年间多多少少都换了批人。
那些曾由朱元璋亲自提拔上来的老部下,没了他这座靠山,也明白“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便急流勇退、安之若素,随时等候上面派人将他们取而代之。
大多数人倒也认命,毕竟也到了年纪,到了实学律法规定的退休年龄了。
大明朝可有世袭之将,绝不可有世袭之权。
“咱洛阳新都,到了天盛一朝,怎的还有这些乞丐?难不成天灾之下,竟还有流民?”
朱元璋自成了太上皇之后,破天荒问起了国朝政事。
看着街角下的乞丐,破衣烂衫、蓬头垢面靠在身后的青瓦墙上,一身狼藉、一脸风尘仆仆,这事都到他眼皮子底下了。
他老朱也不可能不管不顾。
“天德,鼎臣,怎么个说法?”
见徐达、汤和两人不开口,朱元璋直接发问。
徐达淡淡一笑:“陛下,虽我大明偶有天灾,但都被各县地方治理得极好。虽有流民之事,也不过是周围几处县城便可妥善安置。
至于此处的乞丐嘛”
徐达说到这儿,忽然一声嗤笑,面容间多了几分不屑,看着那些乞丐流民的目光,也隐隐透出鄙视来。
旁边的汤和亦是这般神色,把朱元璋搞得反倒有些茫然。
道家、佛门的祥瑞,地方上的奇闻,比这海外的“圣水”也不差;甚至包括坟地之处、上古先贤典籍中记载的“鬼火”,如今在实学一道上也有了简朴解释,所以对这海外的“圣水”,就更加不以为意了。
“朱桂这小子,倒是会折腾。”
行走在洛阳新都街头,朱元璋迈着四方步向前,身旁的徐达等人也已老态龙钟。
朱标外出已有一年半载。
他们这些老一辈的年岁越发大了,如今已有六七十的高龄。
徐达开口娓娓道来:“代王殿下在海外之初,倒也算后来居上。
此前他在那异国地牢之内身陷险境,如此看来,磨砺人的意志还是极有用处。”
虽说这宗教神权凌驾皇权的路子,在大明从未上演。
大明历代王朝,当佛门、道门之权威胁到皇权时,任何一位帝王都会调遣大批军队将其打压,时而扶持一方、平衡另一方。
但在海外之处,或许可以一试。
毕竟根据对印加古国的了解,无论是印加神教还是印加古国的一套系统班子,目前可都是由朱桂他一人掌控;再加上旁边还有大秦、大燕,有秦王朱樉、燕王朱棣这两位殿下在,哪怕有朝一日出了岔子。
印加古国的统治权,依旧能被朱家的人拿住。
所以在这可控范围之内的一次试验,倒并非那么不可取。
当然,最重中之重的是——
那毕竟是朱桂在海外就藩时,差点丧生才打下来的国土。
哪怕是朱元璋这父皇,远在万里之外,也不好多言;更何况是徐达他们这些臣子。
帝王有帝王之道,臣子有为臣之责,不说不该说的话、恪守职责,才是为人处事该有的道理。
更何况大明对海外藩地,也的确鞭长莫及。
“太上皇何不在皇宫之内待着?皇宫之内花香怡人,可比宫外环境好得多。”
徐达冷不丁一问。
朱元璋没好气地白了他一眼,闷哼一声:“那也不如宫外面热闹。宫里面处处是规矩,还有妹子时不时管着咱。
咱不是不愿听妹子的话,可也得时不时出来溜达溜达。
这人若是不做事、没了精气神,那就废了。”
“那皇太孙们的课业,太上皇也可以多加管教一二的。”
汤和在旁边插了一句。
不说此事还好,一说这事,朱元璋显得越发无力。
他原本管教儿孙的那一套,在如今的大明朝早就过时了。
什么‘棍棒底下出孝子’,什么‘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还有那老一套的育儿理念
自从实学一道兴起、经济繁荣之后,不少文人虽不曾为官,却在各处书院担任博士,随后就展开了对社会理念的研究探讨。
久而久之,对子女和父母之间的忠孝理念,也有了各方面的新看法。
再加上前些年苦日子过多了,实学兴起的这十数年来,那批苦过来的父母辈,似是要把自己受的苦楚都抹去,想把天下所有好处都堆到孩子身上。
‘父母苦过,孩子绝不能再苦,不能再走老路’。
于是在当下的大明,养出来的新一代孩童,那十多岁的,哪怕在洛阳新都,一个个也无法无天。
仗着自家父母的宠爱,闹起事来不知天高地厚,甚至都影响到了宫闱之内。
“雄英还有其他几位皇孙,都有妹子监管着。”
“咱登基时早就跟妹子商量好了,前朝之事咱管,后庭之事归妹子;除了妹子,还有皇后常氏,有她们婆媳二人在,咱哪里还插得了手?
要是敢拿枣木棍随便打上几下,那一个个不争气的,哭得比破锣嗓子还响。到时候妹子还有那儿媳妇,一个个瞪着咱不说话,咱这心里也发慌。”
朱元璋撇了撇嘴,那模样,似是对继续待在宫里都快有了心理阴影。
与其说他还是那高高在上的九五之尊,倒不如说朱元璋已成了朱重八,不过不是那老实巴交的农民朱重八,而是这颐养天年的老朱重八了。
“陛下有福气。”
徐达乐呵呵笑着,“开平王的女儿懂事,母仪天下,也是受了娘娘教导;如今后宫安稳,未曾生事,便是陛下的福泽。”
朱元璋懒得接这话茬,继续往前走着。
来到洛阳新都东城处,本来乐呵呵的三人组忽然停下脚步。
徐达、汤和一脸不解地朝朱元璋看去,只见朱元璋挑起浓眉、面露不善,径直朝东城门街角处走去。
顺着方向一看,徐达、汤和两人本不以为意。
朱元璋已是退居二线的太上皇,按理说不会管这些琐事;可他们两人在大明军校之内好歹还有些职务在身,虽手中实权一日日下放,但对洛阳新都的大概情况,可比朱元璋了解得多。
谁让朱元璋是太上皇?
谁让唐朝还有个太上皇李渊的先例?
所以为了大明天盛一朝的长治久安,朱元璋这个太上皇自是不能插手政事,有太上皇的威严,却绝对不能同天子争权。
于是,朱元璋从前亲率的锦衣卫,如今的锦衣卫指挥使江淮;还有宫里面的近卫指挥使,以及洛阳新都的武昌兵马司、各处卫所,在这数年间多多少少都换了批人。
那些曾由朱元璋亲自提拔上来的老部下,没了他这座靠山,也明白“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便急流勇退、安之若素,随时等候上面派人将他们取而代之。
大多数人倒也认命,毕竟也到了年纪,到了实学律法规定的退休年龄了。
大明朝可有世袭之将,绝不可有世袭之权。
“咱洛阳新都,到了天盛一朝,怎的还有这些乞丐?难不成天灾之下,竟还有流民?”
朱元璋自成了太上皇之后,破天荒问起了国朝政事。
看着街角下的乞丐,破衣烂衫、蓬头垢面靠在身后的青瓦墙上,一身狼藉、一脸风尘仆仆,这事都到他眼皮子底下了。
他老朱也不可能不管不顾。
“天德,鼎臣,怎么个说法?”
见徐达、汤和两人不开口,朱元璋直接发问。
徐达淡淡一笑:“陛下,虽我大明偶有天灾,但都被各县地方治理得极好。虽有流民之事,也不过是周围几处县城便可妥善安置。
至于此处的乞丐嘛”
徐达说到这儿,忽然一声嗤笑,面容间多了几分不屑,看着那些乞丐流民的目光,也隐隐透出鄙视来。
旁边的汤和亦是这般神色,把朱元璋搞得反倒有些茫然。
道家、佛门的祥瑞,地方上的奇闻,比这海外的“圣水”也不差;甚至包括坟地之处、上古先贤典籍中记载的“鬼火”,如今在实学一道上也有了简朴解释,所以对这海外的“圣水”,就更加不以为意了。
“朱桂这小子,倒是会折腾。”
行走在洛阳新都街头,朱元璋迈着四方步向前,身旁的徐达等人也已老态龙钟。
朱标外出已有一年半载。
他们这些老一辈的年岁越发大了,如今已有六七十的高龄。
徐达开口娓娓道来:“代王殿下在海外之初,倒也算后来居上。
此前他在那异国地牢之内身陷险境,如此看来,磨砺人的意志还是极有用处。”
虽说这宗教神权凌驾皇权的路子,在大明从未上演。
大明历代王朝,当佛门、道门之权威胁到皇权时,任何一位帝王都会调遣大批军队将其打压,时而扶持一方、平衡另一方。
但在海外之处,或许可以一试。
毕竟根据对印加古国的了解,无论是印加神教还是印加古国的一套系统班子,目前可都是由朱桂他一人掌控;再加上旁边还有大秦、大燕,有秦王朱樉、燕王朱棣这两位殿下在,哪怕有朝一日出了岔子。
印加古国的统治权,依旧能被朱家的人拿住。
所以在这可控范围之内的一次试验,倒并非那么不可取。
当然,最重中之重的是——
那毕竟是朱桂在海外就藩时,差点丧生才打下来的国土。
哪怕是朱元璋这父皇,远在万里之外,也不好多言;更何况是徐达他们这些臣子。
帝王有帝王之道,臣子有为臣之责,不说不该说的话、恪守职责,才是为人处事该有的道理。
更何况大明对海外藩地,也的确鞭长莫及。
“太上皇何不在皇宫之内待着?皇宫之内花香怡人,可比宫外环境好得多。”
徐达冷不丁一问。
朱元璋没好气地白了他一眼,闷哼一声:“那也不如宫外面热闹。宫里面处处是规矩,还有妹子时不时管着咱。
咱不是不愿听妹子的话,可也得时不时出来溜达溜达。
这人若是不做事、没了精气神,那就废了。”
“那皇太孙们的课业,太上皇也可以多加管教一二的。”
汤和在旁边插了一句。
不说此事还好,一说这事,朱元璋显得越发无力。
他原本管教儿孙的那一套,在如今的大明朝早就过时了。
什么‘棍棒底下出孝子’,什么‘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还有那老一套的育儿理念
自从实学一道兴起、经济繁荣之后,不少文人虽不曾为官,却在各处书院担任博士,随后就展开了对社会理念的研究探讨。
久而久之,对子女和父母之间的忠孝理念,也有了各方面的新看法。
再加上前些年苦日子过多了,实学兴起的这十数年来,那批苦过来的父母辈,似是要把自己受的苦楚都抹去,想把天下所有好处都堆到孩子身上。
‘父母苦过,孩子绝不能再苦,不能再走老路’。
于是在当下的大明,养出来的新一代孩童,那十多岁的,哪怕在洛阳新都,一个个也无法无天。
仗着自家父母的宠爱,闹起事来不知天高地厚,甚至都影响到了宫闱之内。
“雄英还有其他几位皇孙,都有妹子监管着。”
“咱登基时早就跟妹子商量好了,前朝之事咱管,后庭之事归妹子;除了妹子,还有皇后常氏,有她们婆媳二人在,咱哪里还插得了手?
要是敢拿枣木棍随便打上几下,那一个个不争气的,哭得比破锣嗓子还响。到时候妹子还有那儿媳妇,一个个瞪着咱不说话,咱这心里也发慌。”
朱元璋撇了撇嘴,那模样,似是对继续待在宫里都快有了心理阴影。
与其说他还是那高高在上的九五之尊,倒不如说朱元璋已成了朱重八,不过不是那老实巴交的农民朱重八,而是这颐养天年的老朱重八了。
“陛下有福气。”
徐达乐呵呵笑着,“开平王的女儿懂事,母仪天下,也是受了娘娘教导;如今后宫安稳,未曾生事,便是陛下的福泽。”
朱元璋懒得接这话茬,继续往前走着。
来到洛阳新都东城处,本来乐呵呵的三人组忽然停下脚步。
徐达、汤和一脸不解地朝朱元璋看去,只见朱元璋挑起浓眉、面露不善,径直朝东城门街角处走去。
顺着方向一看,徐达、汤和两人本不以为意。
朱元璋已是退居二线的太上皇,按理说不会管这些琐事;可他们两人在大明军校之内好歹还有些职务在身,虽手中实权一日日下放,但对洛阳新都的大概情况,可比朱元璋了解得多。
谁让朱元璋是太上皇?
谁让唐朝还有个太上皇李渊的先例?
所以为了大明天盛一朝的长治久安,朱元璋这个太上皇自是不能插手政事,有太上皇的威严,却绝对不能同天子争权。
于是,朱元璋从前亲率的锦衣卫,如今的锦衣卫指挥使江淮;还有宫里面的近卫指挥使,以及洛阳新都的武昌兵马司、各处卫所,在这数年间多多少少都换了批人。
那些曾由朱元璋亲自提拔上来的老部下,没了他这座靠山,也明白“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便急流勇退、安之若素,随时等候上面派人将他们取而代之。
大多数人倒也认命,毕竟也到了年纪,到了实学律法规定的退休年龄了。
大明朝可有世袭之将,绝不可有世袭之权。
“咱洛阳新都,到了天盛一朝,怎的还有这些乞丐?难不成天灾之下,竟还有流民?”
朱元璋自成了太上皇之后,破天荒问起了国朝政事。
看着街角下的乞丐,破衣烂衫、蓬头垢面靠在身后的青瓦墙上,一身狼藉、一脸风尘仆仆,这事都到他眼皮子底下了。
他老朱也不可能不管不顾。
“天德,鼎臣,怎么个说法?”
见徐达、汤和两人不开口,朱元璋直接发问。
徐达淡淡一笑:“陛下,虽我大明偶有天灾,但都被各县地方治理得极好。虽有流民之事,也不过是周围几处县城便可妥善安置。
至于此处的乞丐嘛”
徐达说到这儿,忽然一声嗤笑,面容间多了几分不屑,看着那些乞丐流民的目光,也隐隐透出鄙视来。
旁边的汤和亦是这般神色,把朱元璋搞得反倒有些茫然。
道家、佛门的祥瑞,地方上的奇闻,比这海外的“圣水”也不差;甚至包括坟地之处、上古先贤典籍中记载的“鬼火”,如今在实学一道上也有了简朴解释,所以对这海外的“圣水”,就更加不以为意了。
“朱桂这小子,倒是会折腾。”
行走在洛阳新都街头,朱元璋迈着四方步向前,身旁的徐达等人也已老态龙钟。
朱标外出已有一年半载。
他们这些老一辈的年岁越发大了,如今已有六七十的高龄。
徐达开口娓娓道来:“代王殿下在海外之初,倒也算后来居上。
此前他在那异国地牢之内身陷险境,如此看来,磨砺人的意志还是极有用处。”
虽说这宗教神权凌驾皇权的路子,在大明从未上演。
大明历代王朝,当佛门、道门之权威胁到皇权时,任何一位帝王都会调遣大批军队将其打压,时而扶持一方、平衡另一方。
但在海外之处,或许可以一试。
毕竟根据对印加古国的了解,无论是印加神教还是印加古国的一套系统班子,目前可都是由朱桂他一人掌控;再加上旁边还有大秦、大燕,有秦王朱樉、燕王朱棣这两位殿下在,哪怕有朝一日出了岔子。
印加古国的统治权,依旧能被朱家的人拿住。
所以在这可控范围之内的一次试验,倒并非那么不可取。
当然,最重中之重的是——
那毕竟是朱桂在海外就藩时,差点丧生才打下来的国土。
哪怕是朱元璋这父皇,远在万里之外,也不好多言;更何况是徐达他们这些臣子。
帝王有帝王之道,臣子有为臣之责,不说不该说的话、恪守职责,才是为人处事该有的道理。
更何况大明对海外藩地,也的确鞭长莫及。
“太上皇何不在皇宫之内待着?皇宫之内花香怡人,可比宫外环境好得多。”
徐达冷不丁一问。
朱元璋没好气地白了他一眼,闷哼一声:“那也不如宫外面热闹。宫里面处处是规矩,还有妹子时不时管着咱。
咱不是不愿听妹子的话,可也得时不时出来溜达溜达。
这人若是不做事、没了精气神,那就废了。”
“那皇太孙们的课业,太上皇也可以多加管教一二的。”
汤和在旁边插了一句。
不说此事还好,一说这事,朱元璋显得越发无力。
他原本管教儿孙的那一套,在如今的大明朝早就过时了。
什么‘棍棒底下出孝子’,什么‘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还有那老一套的育儿理念
自从实学一道兴起、经济繁荣之后,不少文人虽不曾为官,却在各处书院担任博士,随后就展开了对社会理念的研究探讨。
久而久之,对子女和父母之间的忠孝理念,也有了各方面的新看法。
再加上前些年苦日子过多了,实学兴起的这十数年来,那批苦过来的父母辈,似是要把自己受的苦楚都抹去,想把天下所有好处都堆到孩子身上。
‘父母苦过,孩子绝不能再苦,不能再走老路’。
于是在当下的大明,养出来的新一代孩童,那十多岁的,哪怕在洛阳新都,一个个也无法无天。
仗着自家父母的宠爱,闹起事来不知天高地厚,甚至都影响到了宫闱之内。
“雄英还有其他几位皇孙,都有妹子监管着。”
“咱登基时早就跟妹子商量好了,前朝之事咱管,后庭之事归妹子;除了妹子,还有皇后常氏,有她们婆媳二人在,咱哪里还插得了手?
要是敢拿枣木棍随便打上几下,那一个个不争气的,哭得比破锣嗓子还响。到时候妹子还有那儿媳妇,一个个瞪着咱不说话,咱这心里也发慌。”
朱元璋撇了撇嘴,那模样,似是对继续待在宫里都快有了心理阴影。
与其说他还是那高高在上的九五之尊,倒不如说朱元璋已成了朱重八,不过不是那老实巴交的农民朱重八,而是这颐养天年的老朱重八了。
“陛下有福气。”
徐达乐呵呵笑着,“开平王的女儿懂事,母仪天下,也是受了娘娘教导;如今后宫安稳,未曾生事,便是陛下的福泽。”
朱元璋懒得接这话茬,继续往前走着。
来到洛阳新都东城处,本来乐呵呵的三人组忽然停下脚步。
徐达、汤和一脸不解地朝朱元璋看去,只见朱元璋挑起浓眉、面露不善,径直朝东城门街角处走去。
顺着方向一看,徐达、汤和两人本不以为意。
朱元璋已是退居二线的太上皇,按理说不会管这些琐事;可他们两人在大明军校之内好歹还有些职务在身,虽手中实权一日日下放,但对洛阳新都的大概情况,可比朱元璋了解得多。
谁让朱元璋是太上皇?
谁让唐朝还有个太上皇李渊的先例?
所以为了大明天盛一朝的长治久安,朱元璋这个太上皇自是不能插手政事,有太上皇的威严,却绝对不能同天子争权。
于是,朱元璋从前亲率的锦衣卫,如今的锦衣卫指挥使江淮;还有宫里面的近卫指挥使,以及洛阳新都的武昌兵马司、各处卫所,在这数年间多多少少都换了批人。
那些曾由朱元璋亲自提拔上来的老部下,没了他这座靠山,也明白“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便急流勇退、安之若素,随时等候上面派人将他们取而代之。
大多数人倒也认命,毕竟也到了年纪,到了实学律法规定的退休年龄了。
大明朝可有世袭之将,绝不可有世袭之权。
“咱洛阳新都,到了天盛一朝,怎的还有这些乞丐?难不成天灾之下,竟还有流民?”
朱元璋自成了太上皇之后,破天荒问起了国朝政事。
看着街角下的乞丐,破衣烂衫、蓬头垢面靠在身后的青瓦墙上,一身狼藉、一脸风尘仆仆,这事都到他眼皮子底下了。
他老朱也不可能不管不顾。
“天德,鼎臣,怎么个说法?”
见徐达、汤和两人不开口,朱元璋直接发问。
徐达淡淡一笑:“陛下,虽我大明偶有天灾,但都被各县地方治理得极好。虽有流民之事,也不过是周围几处县城便可妥善安置。
至于此处的乞丐嘛”
徐达说到这儿,忽然一声嗤笑,面容间多了几分不屑,看着那些乞丐流民的目光,也隐隐透出鄙视来。
旁边的汤和亦是这般神色,把朱元璋搞得反倒有些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