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伍内两个大汉上前。
一左一右架起哈哈芭乐的胳膊,拉扯着便要前往大牢。
到了这时,哈哈芭乐才是真的知道了怕,对着朱能双眸露出浓重的怨恨:“你怎么敢?
本宫可是陛下的女人,是大燕天子身边的娘娘。你不过只是一个臣子,你到底哪儿来的胆子?
难道你就真的不怕陛下拿你开刀吗?”
“朱能!朱能!”
一声声的呼唤犹在耳畔,但朱能早已转身,开始处理国都内的其他事务。
如今这一战下来,国都虽未四处皆为废墟,但好歹也有了几分百废待兴之意。
他朱能自然要主持这些战后事宜。
如此一来,等到朱棣回归大燕,他立下的功劳才能更大。
想他朱能,从大明跟随燕王朱棣来到这美洲海外,从籍籍无名的小将到如今大燕国除樊忠之外数一数二的大将。
他的决心、他所拥有的一切,都极为珍惜。
绝不允许任何人来破坏他的前程。
大燕国都平叛成功的消息传出隔日,本还有些忐忑不安的人心逐渐稳定。
国都之外四处守城的大明守军并未随秦王动兵,似是一切早在大将军朱能的安排之下有序进行。
等到妃子哈哈芭乐被生擒活捉之事传遍大燕各处疆域,除了数个小城之内,连那山城之外的蛮夷各个部落也尽数知晓。
修筑的城池之内,大明人目光肃然,各处的蛮夷更是小心翼翼地打量着附近的大明官员,还有他们蛮夷部落官员的脸色。
一个个显得越发卖力。
虽说帮着搬运石头修筑城墙极费劳力,但跟此前在山林之内与猎物厮杀相比,如今安稳的日子和全薪的福利待遇让他们特别知足。
若此时传回来的是哈哈芭乐带着他们部落的公主占据国都的消息。
他们或许还会有几分轻快,可现在传回来的是战败的消息,一个个蛮夷之人迅速收起了原本就不该有的小心思。
但在午饭休憩时间,一个个还是忍不住聚在一起交头接耳,四处低声议论:“我们该不会被处死?在大明那边,反叛的人没什么好下场,部落之间若有谁敢做这种举动,可是要被烈火狠狠灼伤而死的。”
“应当不会,那只是叛徒,部落臣民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们部落跟他们可不是一回事的。”
不少蛮夷部落之人抱着侥幸心理。
而那些蛮夷官员一个个也小心翼翼凑到大明官员身旁,奉承讨好地问道:“上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不该知道的别问。”
大明官员一个个虽未收到上峰的明确指令,却也继续维持着平常的人情世故与处事之道。
见大明官员如此,有的蛮夷官员捏揉着嘴唇,也全数变成了欲言又止。
赫然间,在大燕的这片地界上。
大明之人高于一切,蛮夷之人之间虽有三六九等,可同大明人高高在上的身份相比,决然没什么太大关系。
“这些天杀的科尔多部落的人。他们反叛也便罢了,居然还要牵连咱们,可恨至极。”
“还有那些其余的部落臣民,居然愿意跟随着哈哈芭乐成为大燕的叛徒、国家的卖国贼。”
大多数蛮夷人早已被大明的文化同化,所以个个破口大骂,以此来继续维持他们本该有的日常平静生活。
大明之人见了暗暗点头,还有四处担任县令的官员也悄无声息地松了口气。
这段时日大将军朱能的安排,在今日才算见了几分真章。
在此之前。
他们这些官员虽闻到了不对劲的味道,却对具体安排一无所知。
现如今好歹能够松一口气。
大明各处城池还有山林之处都能安稳人心。
可对于哈哈芭乐所在的部落。
他们这群部落成员们一个个全部聚集在一起。
哈哈芭乐成了叛徒。
他们部落虽然还是人数最多的,却俨然失去了原本的特殊性,其他几个蛮夷部落这几日时不时前来,大有取代他们地位的意思。
到了如今。
他们蛮夷部落的决定性命运并非自己能够决定,一切都得等到大燕的天子,也就是燕王朱棣归来才能得到评断。
而在科尔多部落之内,哈哈芭乐的父亲还有一个个部落的长者全然松了口气,看向部落首领时,面庞多出一丝侥幸:“幸好没有跟着哈哈芭乐前去,否则此次被抓的就是我们所有人了。”
“首领大人,接下来该怎么做?我们部落好不容易才有了当下的地位,若是就这么没了,那多可惜。”
“没错,首领大人,部落的一切都是子民勇士们拿鲜血泪水换回来的,怎么能够全部前功尽弃?我们要跟陛下将此事说清楚。”
部落首领见了只是大手一挥,满脸叹息地摇了摇头。
等到陛下归来。
他会去努力争取。
可部落之内真正的统治阶级对此并没有太大希望。
只因他们这些族人虽然没有跟着哈哈芭乐做出叛国之举,但身份先天就决定了一切。
毕竟若哈哈芭乐真的反叛成功。
他们便是其中最大的受益者;失败了,自然也要如同莲子般被牵连罪责。
而关乎他们部落下半生的命运,一切还是要看朱棣的想法。
他让他们生。
他们便生;他让这些人死,这些人也绝不可能有第二个选择。
这便是帝王的权力。
大燕国土之上,大将军朱能时不时出现在后宫安抚人心,那些宫女、太监大多心善,还有一些蛮夷之人在军队之内掌控部分职权,以此来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转。
同时,在大燕国附近两侧的海域,一道道水师海船不断巡逻,时时刻刻防备着其他敌人的进攻。
只是还没迎来欧洲之处的蛮夷海贼,反而先迎来了他们燕国真正的王、真正的帝王天子。
“陛下成功从秦国回来了。”
“陛下有气运加身,自是万法不侵、辟邪尽散。”
“恭迎陛下重归国土。”
水师衙门处的官员一个个飞速上前,面露喜悦。
等到朱棣登上燕国的国土,身边跟着樊忠往前行进了一段路程,便已然知晓燕国国土之内最近一段时日究竟发生了何事。
“哈哈芭乐!他终究还是走了这一步吗?”
朱棣目光微眯,狭长的眼角之处出现一丝淡淡的冷意。
他停下脚步,身后的官员全都屏气凝神。
“罢了,罢了。”
朱棣大为叹息,摇晃着脑袋继续朝前行进,短短两三日光景,便从海关追溯回到了大燕的国都,来到了皇宫之处。
“这些时日,委屈你了。”
朱棣坐在软榻上,几分男儿家的柔情看向皇后刘氏,同样也关切着她肚子里的孩子。
这可是他朱棣的第一个孩子。
“望陛下安心,陛下为国出行,风尘仆仆。
是臣妾无能,若非此番有着大将军朱能之功,恐怕这皇宫已然被那乱臣攻破了。”
此时皇后刘氏也依旧惦记着皇家颜面,并未直言点出哈哈芭乐的身份,这般对皇室而言可不是好事。
“委屈你了。”
朱棣再度温言说道。
朱棣皱眉片刻,再度点头。
之前的时候他倒没注意皇后刘氏还有这般细腻心思。
如今看来,父皇为他选了个好妻子。
并未在后宫之事上纠缠太久,大燕国都之内发生了这么多事,自有他朱棣忙的,万万不会在当下便沉溺儿女情长。
次日朝会之上,朱棣还未开言。
朝堂之上的一众蛮夷官员便已是匍匐在地,身子抖如筛糠,个个开始请罪:“陛下,微臣有错。微臣知而不报,请陛下拿去微臣一身官袍,微臣甘愿领罪受罚。”
“陛下外出为国征战、为国谋利,举国之内却生出这种大乱之事,微臣督察有罪,请陛下治罪。”
大多数的蛮夷官员或多或少都知晓哈哈巴勒这叛徒一事,只不过有的参与,有的没参与而已。
身为蛮夷之人。
他们中绝大多数打从心眼儿里还是希望哈哈巴勒能成功。
若是能成,无论日后如何,哪怕当下对他们这些蛮夷人而言,也绝对是破天荒的突破。
凡事有一便能有二。
待到日后,这一整个大燕国度未必不能为他们蛮夷所有,也算是他们蛮夷之人学习了大明文化后,对大燕国都悄无声息的一次试探。
而这事情必定会付出惨重代价。
朱棣端坐帝王尊位。
他眯着的眼眸冰冷如刀,锋利之意在那些蛮夷群臣身上一一扫过,随后又在不少大明官员身上同样扫过。
朱棣冷哼一声,右手一挥。
下一刻,朝会大殿之外,樊忠披甲上前,身后还跟着一群宫中甲士。
朱棣开口:“拿下。”
樊忠当即领命,按照早已搜集好的情报开始拿人。
“踏踏踏。”
樊忠步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身后的甲士一个个也尽数是燕王府上的亲卫精锐,难得的血勇之士。
他们全力出手,抽出刀柄左右开弓,将刀架在那些大多数蛮夷官员的脖子上。
凉飕飕的感觉袭来,其中不少蛮夷官员双目圆睁,身子一软便彻底跪了下去,甚至大殿之内还有一阵尿骚味微微弥漫。
朱棣冷眼旁观,面无表情地看着这一切。
樊忠刀刃往下轻轻一划,顿时脑袋掉了一地。
这便是他大燕天子朱棣对这些蛮夷人立的威,杀一儆百的好,这便是叛徒该有的下场。
他手持天子剑,剑鞘青铜打造,通体嵌着赤凰纹饰,微微一闪寒光。
这位好武之人,只是坐上了这一国之主的位置才勉强有所收敛,此刻却更显霄刑杀伐之气。
将天子剑剑尖落在其中一名蛮夷官员的头上,朱棣冷冰冰的话语落下:“此番朕不杀你蛮夷,朕愿用之。
可若伤了朕的心,也绝不会手下留情。
今日杀到此处便可,若再有下次,抄家灭族,夷三族。”
朱棣字字透着寒意,寒气未落,被他剑尖所指的那蛮夷官员更是怕得要命,心脏怦怦直跳好似惊雷:“陛下,微臣对我大燕忠心耿耿。”
“只是微臣一人之力微不足道,还望陛下放心,微臣绝不会做背叛大燕之事。”
蛮夷官员大声开口,虽有几分结巴,却显得特别理直气壮、底气十足。
朱棣还有一旁的樊忠知晓其缘由,只因这蛮夷官员便是一众蛮夷部落中极少许亲近大明、甚至比大明人还要忠心耿耿的存在。
或许这样的人对于蛮夷部落而言,比卖国贼还要令人痛恨,但对于大燕、对于燕王朱棣而言,这样的人却是蛮夷之中最好的统御苗子。
“即日起组建当地衙门,便由你来做这衙门大人。若谁还有叛我大燕之心,朕特许你先斩后奏。”
这一刻,朱棣开口,却是直接将大明锦衣卫的那一套拿了过来。
大燕也该拥有属于自己的锦衣卫了。
“是,陛下。”
蛮夷之人不再结巴,中气十足地立即答应。
他知道自己受到了大燕皇帝的看重,接下来的前途必将锦绣坦荡。
朝会落幕,官员们陆续下朝,不少大明官员对方才那蛮夷官员表露出亲近之意,似是已然将他接纳进了自己的小团体。
随后的几日,蛮夷之人之间狗咬狗一嘴毛。
朱棣完全不用费什么工夫。
那位得他看重的蛮夷官员便亲自带着屠刀,走到一个个蛮夷的千家万户抄家,搜出罪证后交由朝堂刑部处置。
接连几日光景,大燕国都之处杀得人头滚滚。
不过在朱棣眼里,却是肃清了一大片隐患。
在大殿之上,朱棣坐在带着几分冰冷触感的帝王尊位,目中带着唏嘘轻声言语:“这便是父皇昔日那‘胡惟庸案’的意境吗?”
帝王天子果然容不得半分妇人之仁,这国朝社稷、统治更容不得半分马虎。
若但凡有错,宁可杀错一千,也绝不放过哪怕一个,这便是真正的帝王之道。
不去向任何人解释,只需想着江山天下即可。
此时的朱棣,颇有几分无师自通,领悟了属于他永乐大帝的帝王之道。
悄悄摸摸地,大燕平叛的消息也逐渐流传到了相邻两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