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怀脸上的笑容舒展,还是很开心的。
到他这个位置,能让他情绪波动的,也就是身边这些亲族了。
绫儿有个好归宿,也是了却一桩心事。
宇文怀轻笑。
“绫儿交给你,老夫放心了。”
他站起身,走到江寒面前。
“走吧,时辰也差不多了。该去请新娘子出来了,莫要误了吉时。”
江寒也随之起身,笑着点头。
宇文怀对侍立一旁的宇文铭吩咐道:“铭儿,去请你母亲和妹妹准备吧,按礼制行事。”
“是,父亲。”宇文铭躬身领命,快步退了出去。
厢房内只剩下翁婿二人。宇文怀又看了看身旁江寒,温言道:“秉之,日后,你多担待些。”
“寒明白。”江寒应道。
不多时,宇文铭的声音在门外传来。
“父亲,妹妹己妆扮妥当,母亲正陪着她在外间等候。”
宇文怀整了整衣冠,对江寒做了一个请的手势,率先向门外走去。江寒紧随其后。
来到外间,只见宇文夫人正拉着一位身着繁复华丽大红嫁衣、头顶着绣工精美盖头的身影,低声叮嘱着什么。
那身影微微低着头,双手交叠在身前,虽看不见面容,但身姿窈窕,气质沉静。周围侍立着数名侍女和嬷嬷。
见到宇文怀和江寒出来,宇文夫人停下话语,脸色略带伤感,对江寒温和一笑。
宇文怀走上前,看着女儿,眼中闪过一丝不舍,但很快便被欣慰取代。
“吉时己到,升轿。”
一名嬷嬷上前,将一条中间系着大红绣球的红绸带的一端,塞到新娘宇文绫的手中,另一端,则递向了江寒。
江寒伸手接过红绸。
“走吧。”
江寒微微颔首,手持红绸,牵引着新娘,缓步向外走去。
宇文绫在母亲的搀扶和侍女的簇拥下,跟着红绸的牵引前行。宇文怀和夫人则跟在后面,亲自送女出阁。
来到大门外,江寒停下脚步,转身,对着新娘和身后的父母微微躬身。
一名嬷嬷搀扶着宇文绫,登上花轿坐定。轿帘缓缓放下,隔绝了内外。
江寒手持红绸,立于轿前。
“相国,夫人,请登车。”
宇文怀应下,与夫人一同登上了他们那辆马车。
左相亲送爱女,自然要送至洛阳节度使府,亲眼见证婚礼完成,方显郑重。
“启程!”
随着礼官高唱,鼓乐之声大作。
江寒翻身上马,手持红绸,行于最前,也算是象征着迎娶。
其后是新娘的八抬大轿。
轿后跟着宇文怀夫妇的车驾。
再之后,是宇文家庞大的送亲仪仗和嫁妆车队。
而江寒带来的数千甲士,则分为两翼,将整个队伍护卫在中央,军容赫赫,红花遍野。
队伍绵延数里,缓缓挪动,向着洛阳方向而行。沿途百姓早己被清道,只能在远处围观,见此威仪赫赫又喜庆非凡,无不啧啧称奇。
洛阳北门外。
早己得到消息的洛阳文武官员、世家大族,皆身着礼服,于北门外列队恭候。当远远望见队伍的旗帜时,顿时钟鼓齐鸣。
队伍行至城门外缓缓停下。江寒下马,与宇文铭一同,分别迎至花轿和宇文怀的车驾前。
陈观率领众僚属上前,对着宇文怀的车驾躬身行礼:“下官等,恭迎左相大驾!恭贺节帅新婚之喜!”
宇文怀在宇文铭的搀扶下下车,面对众人,面带温和笑容,抬手虚扶:“诸位同僚不必多礼,老夫此行,主要为小女婚事,顺道代陛下宣抚豫州,有劳诸位远迎。”
迎接仪式之后,队伍再次启动,正式进入洛阳城。
洛阳城内主干道早己净水泼街,红毯铺地,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道路两旁,除了维持秩序的军士,更是挤满了前来观礼的百姓,一眼望去根本看不到尽头,数之不清。
“看!那就是江节帅!”
“好俊的新郎官!”
“后面那顶八抬大轿,就是左相千金吧?”
“啧啧,这排场,真是开了眼了!”
“听说左相大人也亲自来了!”
节度使府邸,门前。
红绸高挂,灯笼成排,宾客如云。
江寒率先下马,宇文铭也上前扶下父母。一名嬷嬷上前,掀开轿帘,搀扶着新娘缓缓步下花轿。
江寒手持红绸,再次牵引新娘。宇文怀与夫人则在一众僚属的簇拥下,随后步入府门。
节度使府正厅,己经被布置成婚礼礼堂。红毯铺地,西侧挂满了囍字。
江寒的心腹嫡系都来了,包括单滕他们等一些驻守在外的将领。
司仪由孙九斤担任,见新人己至,高唱:“吉时己到,新人就位。”
江寒手持红绸,牵引着宇文绫,缓步走至厅堂中央。
宇文怀与夫人则被引至堂上主位左右坐下。
孙九斤再唱:“一拜天地,感念天公作美,地载其德!”
江寒与宇文绫转身,面向厅外天地方向,深深一揖。
“二拜高堂,叩谢父母养育之恩,恭祝福寿绵长!”
孙九斤的声音落下,厅内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宇文怀夫妇。
按照常理,此刻新郎新娘是拜双方父母的。然而,江寒对外只言父母早亡,族亲离散,无从寻觅。所以,江寒父母的位置,是空置的。
江寒面色平静,与宇文绫一同,向着宇文怀夫妇,深深叩拜下去。
宇文怀坦然受了这一拜,脸上温和。
江寒低头的刹那,眸中冰冷。
母亲,孩儿结婚了,您却看不到了。孩儿娶得是宇文家的千金,是名门闺秀。您要是能看到,肯定会替我高兴的
“夫妻对拜,琴瑟和鸣,永结同心!”
江寒与宇文绫转身,相对而立,隔着盖头,看不见对方的神情,依礼对拜。
“礼成,送入洞房!”
宇文绫由侍女和嬷嬷簇拥着,送往新房。江寒则需留下,招待满堂宾客。
宇文怀夫妇起身,接受众人的道贺。
笑着对江寒说。
“秉之,今日之后,重任在肩啊。”
江寒也是笑道:“定不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