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审片室的门被行政干部从外面轻轻关上,隔绝了走廊里的一切声响。
后排,老张和他身旁的老赵和老李,早已没了平日的嬉笑,一个个正襟危坐,神情严肃得象是要参加高考。
而坐在第一排正中位置的李台,却是最放松的,脸上还有些微笑,他很期待陈怀安给他夸的天花乱坠的作品,究竟是怎样一番光景。
屏幕亮起。
没有众人熟悉的,慷慨激昂的片头音乐。
屏幕上,只是缓缓浮现出两个质朴无华的大字。
《饭碗》
就是这两个字,让后排有几个组长不自觉的皱起了眉头。
太不规范了,太随意了。
新闻中心的老王,那张素来严肃的脸上,挑剔的味道已经逐渐有了眉目。
紧接着,黑幕先消失,画面切入。
没有解说词。
映入眼帘的,是跳动的炉火。
饭碗两个字,随着炉火跳动才逐渐消失。
特写镜头下,火焰舔舐着锅底,将老师傅那张布满汗珠的脸照得通红。
耳边响起的,是炉火的噼啪声,是铁铲与大锅碰撞的铿锵声,是一股浓得化不开的烟火气。
就在众人以为这只是一个空镜时,一个温和亲切,像邻家大哥在跟你闲聊般的声音,悠悠响起。
“天还没亮,红星厂的后厨,已经亮起了第一盏灯……”
李台的眼中闪铄着发现新奇玩意的好奇,这个镜头的表述方式,很新。
片子在一种舒缓而真实的节奏中展开。
当画面上,李厂长那张带着自豪的脸出现,同期声清淅的传来。
“那会儿哪讲究什么吃饭啊,就是吃饱,食堂大锅菜,白菜、箩卜、土豆,号称老三样……”
紧接着,画面淡入黑白资料片。
工人们端着清汤寡水的饭盒,蹲在路边狼吞虎咽。
下一秒,画面又切回了色彩鲜艳的当下,食堂窗口,油光锃亮的红烧肉,金黄酥脆的大排,热气腾腾。
强烈的对比,让观看片子的众人,仿佛闻到了那肉香,也记起了曾经不少饥饿的滋味。
这不是在看片子,这是在翻阅自己尘封的记忆。
李台甚至下意识的抿了抿嘴唇。
画面的节奏在加快。
镜头跟随着一个满身油污的年轻工人,他一路小跑,穿过喧闹的车间,来到小饭桌前。
他看着自家那个虎头虎脑的儿子,正和同学争抢着盘子里最后一块炒鸡蛋,脸上不由自主的露出了一个疲惫而又无比满足的笑容。
这个笑容,仿佛有魔力。
社教中心的孙副主任,一个以严厉着称的女人,此刻嘴角竟也不受控制的微微上扬,眼神变得柔和起来。
这种最朴素的亲情与幸福,跨越了所有的职位与身份,精准的击中了在场每一位为人父母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而全片的情感核爆也即将到来。
打菜的张阿姨,面对着的镜头,一开始还笑着说给孩子们打菜手从不抖。
可聊着聊着,她想起了自己的过去,声音开始哽咽,眼角泛起了泪光。
“有一次啊,我下班晚了,回家看见他饿得实在不行,把米缸里那点生米抓出来放嘴里嚼,我当时那心啊,就跟被针扎似的……”
真实的哭腔,通过音响,清淅的回荡在寂静的审片室里。
那一瞬间,不少人感觉自己的心脏象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
画面上,张阿姨迅速转过头,用手背擦去眼泪,下一秒,她又笑了起来,那笑容混杂着辛酸、欣慰与一种由衷的幸福。
“现在好了,”她的同期声带着一丝颤斗,却无比清淅,“厂里效益好,办了这小饭桌,孩子们顿顿有肉有蛋,我看着他们狼吞虎咽那股劲儿,就觉得,这日子,真有奔头了!”
一股汹涌的热流直冲所有人的眼框。
李台猛的闭上了眼睛,深吸一口气。
没有人是冷血的,温情是每个人都期待的柔软。
评论部的李主任,默默的摘下了老花镜,从口袋里掏出手帕,看似在擦拭镜片,实则是在擦拭眼角。
新闻中心的老王,那个曾在面试时批评徐载知离经叛道的男人,此刻嘴巴微张,脸上的严肃与挑剔早已被一种混杂着震撼与动容的复杂神情所取代。
后排,老张彻底呆住了。
屏幕上,画面缓缓淡出。
小松鼠那温和而坚定的声音再次响起,为这所有奔涌的情感,做出了最后的升华与注脚。
一行娟秀而有力的小楷,缓缓浮现在屏幕中央。
“让劳动者的价值实现,成为时代进步的最好证明。”
画面,全黑。
审片室里,是长达十几秒的死寂。
没有人说话,空气中只有压抑的呼吸声。
所有人,都还沉浸在那巨大的情感冲击中,无法自拔。
突然。
“啪啪啪”
掌声响起了。
不是热烈的,而是缓慢的,用力的。
掌声的来源,是第一排正中的主位。
李台,他带头鼓掌。
紧接着,掌声如同被点燃的引线,瞬间引爆了全场!
雷鸣般的掌声,从前排到后排,轰然炸响!
掌声经久不息。
徐载知和秦语站在角落里,相视一笑。
良久,掌声渐息。
李台笑道:“怎么样,徐载知和秦语两位小同志的表现,各位都谈一谈吧。”
说起来,专题片不是数学公式,存在就是道理,无可反驳。
随着李台的问询,老王此时清了清嗓子,他的眼中还有些被感动的氤氲,可是他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片子非常感人,我个人非常喜欢,象是一部简短的电影,拍得好要承认,但是。”
众人的心仿佛一瞬间被揪住。
“它还算一部合格的新闻专题片吗?”老王提出了自己的专业疑虑。
“解说词太少,同期声太多,结构上完全是跟着人物情绪走的,我们一贯强调的引导性和权威性,似乎被削弱了,这会不会有点跑偏了?”
“这部片子,我看到了工人的笑脸,但我没有看到对技术革新这一内核政策的深度解读,没有看到对劳模奉献精神的正面弘扬,通篇都在讲吃饭讲日子,把一个严肃的工业改革题材,拍成了一部生活片。”
“这样的片子播出去,观众只记住了红烧肉,却忘记了我们真正想传达的改革精神,我们作为媒体的责任与担当是否走偏了?”
这个几个问题,立刻引起了几个持保守观点的领导的附和。
“是啊,形式上太大胆了,作为一次探索可以,如果考虑播出,是不是要再斟酌一下?”
“情感是足了,但政策的解读深度,好象不够。”
就在风向将要转向对形式的批判时,陈怀安准备说点什么。
可李台拦了他一下。
因为有更加强烈的反对者,已经准备登场。
感性的人,最怕较真。
“跑偏?我看没有比这更正的了!”
是社教中心的孙副主任。
她缓缓站起身,目光扫过老王,声音不大,却掷的有声:“王主任,我不同意你的看法。”
她转向全场,目光灼灼:“我们天天喊着要深入群众,可怎么深入?”
“我们天天说着要宣传改革的伟大成就,可对一个普通工人来说,最伟大的成就是什么?”
她没有给任何人反驳的机会,语速加快,情绪也变得激昂起来。
“现在不就告诉我们了吗?”
“是他下班后,能给孩子买一根冰棍的零花钱!”
“是他家人脸上越来越多的笑容!”
“是他饭桌上,那碗实实在在的红烧肉!”
“这部片子,没有一句口号,但它让我看到了改革最伟大的地方,它让人民的日子,变好了!变得有奔头了!这难道不是比任何空洞的政策解读,都更有力、更深刻的宣传吗?”
“王主任,你担心观众只记住了红烧肉,”孙副主任的目光直视着老王。
“可你想过没有,那碗红烧肉的背后,是什么?是技术的革新,是效益的提升,是国家的发展!”
“我们的人民,没那么傻!他们能从这碗肉里,品尝出我们这个时代最甜美的味道!”
“至于责任与担当?”
“让人民看到希望,感受到幸福,这,就是我们作为国家媒体,最大最根本的责任与担当!”
她的目光之盛,好比青峰出鞘,有我无敌,一时间无人与之对抗。
老王张了张嘴,却发现自己一个字也反驳不出来。
在孙副主任发言后,陈怀安适时的起身,他没有孙副主任那般激昂,却不卑不亢的补充道。
“各位领导,这部片子,首先来说,是我们评论部在解放思想号召下的一次探索,既然是探索,我们接受各种意见。”
“但我认为,我们要相信观众,相信真实本身的力量。”
众人相对无言,想说什么,但是看孙副主任这个姿态,别自讨没趣了。
此时,评论部一把手,李主任笑道。
“大家静一静。”
他转向李台。
“请您来谈一谈吧。”
全场的目光,立刻汇聚到李台身上。
李台没有直接评价片子。
他缓缓站起身,目光平静的扫过全场,最后,落在了后排那些神情复杂,坐立不安的组长们身上。
他用一种平淡语气,问出了一个问题。
一个让在场所有老资格电视人,都无的自容的问题。
“刚才这部片子,”他顿了顿,“在座的各位,谁能拍得出来?请举手。”
整个审片室,死一般的寂静。
没有人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