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厚听李老头说打西边山里来,以为他们走了那“稀柿同”,惊得手中酒杯落地,声调都变了。
李老汉打个酒嗝儿,连连摆手,将自己失足落入泥坑,幸得陆昭相救,又如何飞越险山的经过绘声绘色地说了出来。
王厚听罢,顿时对陆昭惊为天人,猛地起身作揖,徨恐道:“小人眼拙,竟不知真仙当面!多有怠慢,罪过,罪过!”
“尊翁言重了。”
陆昭拱手还礼,笑道:“贫道不过山中野人,携徒浪迹天涯,漂泊无定,偶得些微末伎俩,聊以护道,万当不得‘真仙’之称。”
接着他话锋一转,好奇问道:“方才所言‘稀柿同’,不知是何险处,竟令尊翁谈之色变?”
王厚和李老汉一愣,面面相觑。
王厚惊讶道:“仙长居然不知?”
陆昭摇头失笑:“贫道云游四方,初经贵宝地,如何得知?还望尊翁解惑。”
王厚连道失礼,遂清了清嗓子,将其中缘由细细道来:
“你们来时那山名为七绝,山里有条谷沟,便是那‘稀柿同‘!”
陆昭挑眉,“何为‘七绝’?”
王厚道:“那山径过有八百馀里,满山尽是柿果。古云:‘柿树有七绝:一,益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枝叶肥大。’故名七绝山。”
“原来如此,‘稀柿同’又从何而来?”
“仙长有所不知,我庄附近地广人稀,那七绝山绵延不绝,深山亘古无人走到,山里柿果不及时采摘,便自行坠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年岁久了,将一条夹石胡同,尽皆填满,又被雨露雪霜,经霉过夏,作成一路污秽。这里人都称其为‘稀柿同’,实是稀屎同!”
“那厢烂柿经年发酵,污秽不堪,不仅恶臭冲天,兼有沼毒瘴气,人畜沾之即陷,鸟兽闻之远遁。同中路径曲折,暗无天日,实乃绝险之地。”
说到此处,王厚愁容满面,叹道:“仙长,实不相瞒。每逢深秋,西风一起,将那同中恶臭直吹入庄,即便闭紧门户,亦是臭气弥漫。庄里人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如陷秽狱,实是苦不堪言!幸而今乃春日,多刮东南风,庄内尚可安生…”
其家人在旁听着,皆是面露戚容。
陆昭听罢,方知恶臭根源。
他微微颔首,沉吟不语,心中已有计较。
是夜,宴席散后,各自安歇。
陆昭师徒被安置在一间净房。
三更时分,万籁俱寂。
小紫起夜,里屋灯烛犹明,撩开门帘儿,见师父伏于案前,正自奋笔疾书。
小徒弟揉着惺忪睡眼,蹑足走近,轻声问道:“这般晚了,师父怎还不睡?”
陆昭头也不抬道:“为师思得一法,或可消解此庄秋日恶臭,正欲录下。你先去睡,盖好被子,莫要着凉。”
小紫乖巧地“哦”了一声,虽然好奇,却不敢打扰,乖乖爬回自己铺位,蜷缩睡去。
陆昭则继续埋头苦干。
直到东方吐白,方才搁笔,呵出一口浊气,嘴角渐渐上扬。
……
……
翌日清晨。
王厚果然守信,一大早便张罗着为李老汉爷孙寻了处干净院落,将二人安顿下来,又带人送了老些米面衣食,笑道:“表叔安心住下,咱们往后就是一家人了!说来也巧,我庄上五六百户人家,别姓俱有,姓李的倒是头一遭。”
李老汉自是千恩万谢,感激涕零。
此间锁碎,不必细表。
时近正午,陆昭寻到王厚,直言道:“贫道昨夜思得一法,或可助贵庄消释烂柿臭气,尊翁若信得过贫道,劳烦引荐庄主一见。”
王厚闻言大喜过望,整个人一蹦三尺高,激动道:“仙长稍候,庄主正是家兄,小可这就去把他找来!”
话音未落,已如阵风般冲出门去。
陆昭一脸无奈。
不多时,便见王厚领着一位年约五旬,面容肃穆的中年男子急匆匆赶来,正是驼罗庄现任庄主王仁。
王仁虽为一庄之主,听闻弟弟说有仙长能解庄中百年痼疾,亦是不敢怠慢,一见面便拱手施礼:“在下王仁,见过仙长!舍弟言仙长有妙法解我庄臭厄,所言当真?”
陆昭点了点头,笑道:“庄主客气。贫道这方儿,或可稍减贵庄秋日之苦,然终是治标之法,难除七绝山根源之弊。”
虽取出昨夜所书,递与王仁。
“请庄主过目。”
王仁双手接过,展开细观,见其上字迹清隽,条理分明,所述之法,并非单一手段,而是数管齐下,由外及内,统共有五条。
首先,于庄上四角尤其是上风口处,依特定方位,多栽薄荷、艾草、菖蒲等具有驱秽之效的草木,形成一道天然屏障。
其二,陆昭昨夜绘制了“净秽符”、“清风符”之类符录共计上百张,可教百姓悬挂于家中门窗之上,不仅能清臭除淤,还可挡灾避祸。
第三是几张药方,皆取本地常见草药,按剂成品,或煮成药汤饮下,或制成药囊随身佩戴,皆有解瘴开窍之功效。
其四,建议秋深西风起时,于村口设土坛,早晚焚香祷告,祭请本方山神土地,稍聚清风,驱散秽氛。
最后是一套简易的呼吸法门,通俗易懂,只需勤加练习,即可闭锁外息,大大减轻恶臭带来的不适。
王仁越看越是心惊,越看越是欣喜。
这纸上所录,并非虚无缥缈的仙术,而是切实可行,最贴合实际的良方!
虽如陆昭所言,难除根本,但若依此施行,庄上秋冬之厄必能大减!
王仁激动得胡须乱颤,情难自已,不顾礼数,一把握陆昭双手,连连摇晃:“仙长真乃神人也!”
“此策若成,实救我驼罗庄三千口人性命!到时庄上金银田亩,兹要仙长开玉口,无论多少,我等哪怕抛家舍业,必定半分不少!”
陆昭摇了摇手,笑道:“金银非我所欲也,田亩亦非我所欲也。庄主若有心,便请舍些干粮、腌菜、果饼之类,供贫道师徒东行路上充饥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