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暗流
元英六年,陈二一五年,英帝暴病,崩于平山。
同年六月,时年五岁的太子即位,改元元平,是为陈平帝。
平帝年幼,难当大任,故母李氏垂帘于后,同李、崔,卢、郑顾命四臣共同理政,四臣之首,太后之兄李骥任上柱国,大将军,独揽权柄。
元平七年,平帝渐壮,不满李氏专权,暗言李骥跋扈,后被李骥得知,大恨。
元平十年,李骥欲平帝,事露,帝怒,同中常侍唐衡等五宦密谋除骥。
同年七月,平帝伴病,引李骥入宫,五宦合力共诛之,收大将军印,夷李氏三族。
自始,平帝亲政,唐衡等五宦尽皆封侯,世人谓之五侯,又号五常侍。
元平十五年,五侯日跋扈,太尉崔博上书诉其十大罪,引平帝不满罢其回乡,五常侍又加煽动,捕杀崔博及其党羽,株连万馀人,并成党之事。
元平二十年,平帝渐病,疏于政事,五宦专权,把持朝政,谋害忠良,民间怨愤,谓之五奸。
元平二十二年,天下大旱,赤地千里,百姓大饥,易子而食,太子怒上万民疏,诉五奸十大罪。
平帝大怒,贬太子为梁王,令其扬州就藩,永世不得回京。
元平二十五年,朝堂云波诡,天下暗流汹涌。
渭水之上,运河滔滔,百争流。
天下广大,九州四方,上千万里疆域,陆路通行缓慢,远不如水运便利,因此历朝历代,无不修造运河,连通九州四方。
扬州为九州之一,自然也在其中,以渭水为主干修造的运河,支流遍及金陵,金阳,金华三府之地,交通便利,运输发达。
一艘官船,顺风顺水,急速而行。
官船之上,一名青年负手,看着两岸风光,还有河上往来的众多船只,心中一阵感叹:“江南之地,果真富庶,难怪当初太祖皇帝要将金陵立为陪都。”
后方,一名俊秀小厮,还有数名护卫侍立,对此都不敢多言。
三年前那场大旱,以北方受灾最重,赤地千里,百无人烟,不知多少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就连京畿之地,龙居之所,都有不稳之象。
若非如此,太子殿下也不会悲怒上书,痛诉那五奸十罪。
说是五奸,实指其父,那在位已二十五年的陈主平帝,以至最终被废去太子名位,贬斥出京。
大陈开国至今,已有二百馀年,不说积重难返,也是江河日下。
如此又遭大旱,可谓重重一击,落在了大陈的命脉上,虽没有令江山倾倒,但也元气大伤,三年过去都未恢复。
见过北方灾情,再看南方富庶,青年心中自是百感交集。
“殿下离京,也未见得都是坏事!”
“陛下病重,疏于政事,朝局都被那五奸与其党羽把持,殿下在京中难有作为,如今被贬出京,就藩扬州,刚好大展拳脚,以这南方富庶雄壮自身,必要之时还能将这陪都化为—嗯!?”
“陛下贬斥殿下,难道另有他意?”
“北地大旱,三年难愈,民间多有传闻,乃是陛下亲小人远贤臣之故,获罪于天,降灾于人,这背后到底是谁在操弄?”
“””
青年眼神变幻,一时思绪万千,处处都见惊心。
但很快他又强行按下,注视前方,眼神凛冽:“不管如何,当务之急,还是助殿下实控这扬州三府之地,以应不测!”
“大陈立国已两百馀年,地方豪强,世家门阀盘根错节,已成坐地之虎,无冕之王,再加之三教百家,阴司神张,妖魔鬼怪—”
“虽然不似京中那般凶险,但想要行事也有诸多难阻。”
“如今殿下坐镇金陵,命我前来这金阳之地,意在——”
“大人!”
思绪未定,便被打断,一名护卫走来:“前方便是清河口了。”
“清河口?”
崔绍目光一转,随后也不多做表示,只是轻轻点了点头。
清河口,清河县。
由渭水入清河,再由清河至金阳,这是最为便利的路线。
此世广大,哪怕一府之地,都有数万里纵横,如此一州数府,天下九州,千万里之广阔,使得朝廷鞭长莫及,统治地方十分困难。
但好在此世不凡,有神低在上助力,尤其是水运方面,水神可以风浪相助,让船只运行飞快,再加之其他一些手段,才勉强保证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
但也只是勉强而已。
实际上不提也罢!
官船顺水而行,很快便转入清河口,直向那清河县而去。
“清河县,小黄山。”
“宋氏,李氏———
看着两岸风光,崔绍思绪纷转,梳理相关信息。
很快,官船停靠,正是清河码头。
崔绍上岸,转乘马车,直向金阳府而去。
“百年前,清河黄山,两县大治,生民百万之众。”
“这些年虽有衰落,大量人口向其他县地转移流失,但仍有数十万生民,乃是那宋氏的根基所在。”
“而另一边,李氏也在那李慕白的带领下,将安平县与周边之地化为李氏根基,更有根深金阳之意。”
“殿下想要实控金阳,这宋李两家必须打压。”
“这两家仗那神判庙之势,这些年在金阳府横行无忌,各大世家多有怨言,打掉他们,即可收世家之心,又可掌地方之权,让金阳府地把握在殿下手中。”
“只是这两家背后,有那神判庙撑持,信仰根深蒂固,殿下如今又无权柄,不可直接除去此神,想要成事只能借佛门之力。”
“不过也好,两虎相争,必有一伤,让他们彼此消耗,殿下才好坐收渔利,将这金阳府掌控在手。”
“先去那神判庙,看其底细如何!”
崔绍心中定计,马车一路急行,终在数日之后,进入了安平县。
“大人,到了!”
赶车的护卫出声,崔绍随之揭开车帘,只见前方一座幽幽古刹威严而立,正是昔日的红莲寺,如今的神判庙。
青阶之上,香客来往,不说人山人海,也是熙熙攘攘,使得庙中香火鼎盛,远在山下都可见青烟,直上云宵。
“你等在此等侯。”
崔绍眼神一凝,留下一众护卫,只带亲随小厮上山。
踏着青阶,来到山前,便见一座门楼高立,楼上高挂一匾,正是神判庙三字。
而在楼下,山门之中,又见一尊神象,乃是一名赤面髯须,身披金甲,外罩红袍的三眼神人。
他左执金印,右举金鞭,眉心之中竖瞳圆瞪,威怒立于山前,上山入庙的香客见其都做一拜,并奉上香火,插在前方的香炉之中。
崔绍与其目光一对,只见此像炯炯有神,榭栩如生,好似真人在场一般,顿时心头一惊,忙将目光转移,拦住过路的一名香客:“敢问老丈,此尊神是—”
那名老者警了他一眼:“你外地来的吧,连武灵官都不认识?”
“武灵官?”
崔绍眼神一凝。
“对啊!”
老者点了点头,为他介绍起来:“这武灵官是神判爷的镇山护法大将,他有第三只眼,专看人间善恶,平常护卫于神判爷身边,但有时也会出游外界,巡查阴阳,捉拿恶鬼妖魔,保四方平安”
“武灵官?”
崔绍喃喃一声,随即脑中惊觉:“宋武!?”
“你这人,怎可直呼武灵官名讳?”
那名老者惊异看他。
“是在下唐突了。”
崔绍也回过神来,随后应付了一句。
老者见此,也不再多言,看了他一眼便入庙上香去了。
留下崔绍,立于山前,望着那尊神象,片刻才迈步上山。
宋武!
此人名声,在金陵州府之内也有传扬,乃是宋氏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江南武林的泰山北斗,开宗立派的一代宗师,黄山书院敬仰供奉的武道先贤,更是这神判庙的护法镇山大将。
此人生前,便是宋氏武功魁首,以清河县尉之身为宋氏打下了发展根基,年近百岁之时,更在红莲寺一战中杀身成仁,力毙两大罡气宗师,名震江南武林。
崔绍乃是朝堂中人,对这江湖之事并不感兴趣,但如此还是听过这宋武的声名事迹,可见其声名之盛。
有此声名,信念汇聚,死后必定成神,甚至位格还不低,足可比拟儒门大儒。
“话虽如此,但将其置于山门之前,第一个受享香火,如此分润信仰,哪怕是嫡血亲子,也做得太过了吧?”
“是那宋襄爱子过甚,还是他根本不在意这点香火?”
“”
崔绍心中思绪纷转,但面上却不动声色,带着小厮登上庙门。
庙宇之中,香火更甚,崔绍目光扫动,随即锁定了那判官殿。
来到殿中,只见一尊神象居中,乃是一名乌纱红袍,髯道劲的中年神人,左右还有诸多文武从属,以及力士宫娥,金童玉女,齐聚一堂,共享香火。
“金阳府罚恶司功曹通判一—宋襄!”
崔绍眼神一凝,注视当中那尊神人塑象,只见其不怒自威,与山门前那武灵官相比内敛许多,但更显威严,更有一股尊贵之气,哪怕左右从属众多,也无一人能喧宾夺主,反而如众星捧月一般,衬托之下更显尊主威仪。
“这等气度”
崔绍眉头一皱,心中顿起异样,但异样在何处又难以言说。
不觉之间,目光一转,又见奇异。
只见神人诸像之后,左右石壁之上,绘有诸多壁画,此刻还有一名中年,文士模样,放荡不羁,一手提壶,一手提笔,正在角落的一面墙上挥毫泼墨,绘制一副崭新的壁画。
崔绍观望了一阵,随后竟鬼使神差的走上前去,来到了那名中年文士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