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西境的小城被夜色吞没,街道静得只剩下巡逻骑士的靴声。
没人会想到,翡翠联邦碧潮行会在这偏僻城镇里隐藏着帝国境内最高机密的连络所。
一盏炼金灯悬在书桌上,火光摇曳,映出堆栈如山的帐册与加密文档。
门外响起一阵急促的脚步与敲门声。
“进来。”
塞尔纳抬眼看他,有些惊讶道:“看来你的任务出问题了。”
莱顿咽了口气:“北境————暴露了。”
“暴露?”塞尔纳的眉微不可察地动了动,靠回椅背,“我让你带情报,不是麻烦。”
莱顿苦笑,从怀中取出一封信,封蜡上印着金红相间的太阳纹章。那是北境赤潮的徽记。
塞尔纳没有伸手,只冷冷道:“说。”
塞尔纳沉默片刻,终于伸手接过信。
信纸展开,内容不似威胁,更象正式的贸易提案,信件里的文本并不咄咄逼人,而是十分诚恳的邀请碧潮行会与赤潮做生意,写明用矿石、燃料、皮革、寒铁,换取盐晶、粮食、酒与炼金原料。
结尾最后一句:“赤潮不反对联邦的客人,只希望联邦学会尊重北境的规矩“”
。
炼金灯光一暗,室内空气仿佛凝固。
莱顿低着头,额上冷汗顺着鬓角滑下,连呼吸都放轻了几分。
塞尔纳没有立刻说话,只是用指背轻敲信纸边缘,目光沉静。
“也就是说,”他缓声道,“他识破了你的身份,拆穿了我们的据点,却既不杀你,也不没收货物,只让你把这封信带回来?”
莱顿艰难点头:“是,大人。他————态度很平静,像早就等着我一样。”
塞尔纳看了他一眼,没有责备,他抬眼看向墙上的帝国地图。
那片原本被他视作荒芜缓冲地的北境雪原上,半年前他亲手用红墨圈出一个名字——路易斯·卡尔文。
这个名字近几年频频出现在自己的耳朵里。
一个被家族当作废物丢去北境开拓的弃子,本应和一堆倒楣贵族一起烂在冻土里,却在短短几年间连打几场仗。
雪誓者剿灭战中出力,虫灾之乱和埋骨之役里直接把半个北境从深渊里拖出来。
与埃德蒙家联姻,又在埃德蒙公爵死后里顺势接过对方的军权与领地。
情报员的对此只有一句评价一北境如今只有一个声音,那就是路易斯·卡尔文。
塞尔纳重新展开信纸,细读一遍。
信件没有威胁,没有废话,只是冷静列出一整套合作框架。
赤潮可长期稳定供给寒铁、魔髓等北境稀有矿产,由碧潮行会输送盐晶、冷矿、金币、炼金药剂原料作为交换。
附带冬季储运补贴条款、货品分级定价、违约与延付细则,每一条都有编号,每一笔利润的预估都算到了自己也挑不出毛病的地步。
塞尔纳粗略算了一下,确实是一桩干净的好生意。
但他没有被数字冲昏头,只侧过身问:“把北境现状,再说一遍。”
莱顿立刻收敛慌乱,压低声音快速汇报:“赤潮辖区内,粮价三季未变,上浮有序;赤潮体制向周边领地推广,北境贵族添加者过半。
工坊昼夜运转,曙光港与内陆路在线货流不断。帝国其他地方乱成一团时,只有那里在往上堆东西。”
这些都是赤潮的基础信息,没什么机密,每个在赤潮普通商人都能得出的。
塞尔纳静静听完,点了点头,没有再追问莱顿,心中已有判断。
“他懂治理,也懂人心。既能把废土盘成领地,又清楚什么时候给出台阶,让敌人变生意伙伴。
他既是统治者,又是商人。
这种人一旦真正站稳,就算是对方不主动,翡翠联邦都得主动重新画一条北境商路。
塞尔纳靠回椅背,思绪逐渐冷静,重新整理逻辑,心中一层层划出判断。
北境过去连年战乱,连港口都没有,不值投资。如今若路易斯真能持续出货,他就是北境的金脉。
皇室内斗、旧贵族观望,新贵联盟分裂,各行会各怀心思,有着甚至激进地想要直接插手王储之争。
碧潮行会在帝国的投入不多,也不想搅乱帝国,只想有个稳定环境做生意。
若卡尔文家与路易斯真有裂痕,那这封信就是最好的证据,说明赤潮要脱离旧体系,需要新的依托。
北境矿稀而精,一些矿产连联邦都难开采。
若能经由赤潮获得稳定供应,行会不仅能压住灰烬行会,还能创建一条独立的商业线。
拒绝,很可能未来会被排除,合作,则立刻多一条路。
“投资?不,是生意。我们要矿石,他要繁荣。”他在心中默念,“这是天作之合。”
塞尔纳重新俯身,在文档上写下命令:“批准接触赤潮。由莱顿维持连络,派贸易使节一名,以冷盐商队名义在赤潮设立驿站。交易限于矿产与炼金材料,不涉军需与情报。”
最后,他在资料留下一行短评:“路易斯·卡尔文,值得被认真看待的北境之王。”
第一缕阳光照亮赤潮主城的圆顶屋群,城钟敲响,意味节庆开始。
史密斯一家屋内的桌上还摆着早餐:刚烤好的黑麦面包、热牛奶和一锅炖菜o
史密斯正端着碗,笑着看着女儿把蜂蜜涂得满手都是。
“今天可是开春节,”玛丽一边擦着女儿的嘴角一边笑,“吃完我们就去广场看节目。”
——
伊妮兴奋得连勺子都拿不稳:“真的吗?还能盖印章吗?还能吃糖饼吗?”
“当然可以,”史密斯笑着揉了揉她的头发。
玛丽看着窗外升起的晨雾,这样的早晨真象梦一样。
没有饥饿,也没有恐惧,只有热气腾腾的早餐和等着去玩的孩子。
玛丽收拾好餐具,推开家门,呼出的白气在晨光中散开。
她穿着厚外套,挽着丈夫史密斯的手,女儿伊妮在前面跑,一边笑一边挥舞着学校发的打卡纸片。
“慢点,别摔了!”玛丽喊着,声音被人群的笑声淹没。
街道上,面包摊的热气混着鱼香,商贩喝着:“烤鱼三枚铜币!蜂蜜水今日特价!”
孩子们排队盖印章,工坊的汽笛偶尔在远处鸣响,象是在为节日伴奏。
史密斯笑着牵起妻子的手:“还记得霜戟的冬天吗?那时候咱们连面包都舍不得买。”
玛丽点头,眼神柔和:“现在不一样了。”
他们在南市广场停下,买了串烤鱼,又在工匠摊前看锻铁。
火星飞溅,铁锤声整齐得象一首乐曲。
伊妮睁大眼看着那位铁匠把节庆纪念章从模具中导出来,递给她,高兴着跳起来。
午后的广场人声鼎沸,摊位一排接一排。
玛丽看见孩子们在套圈圈、掷铜币,赢到的小木偶被高高举起。
那是一个木制摊位,圈子是麻绳编成的,老板是个留着灰胡子的矮个老匠,看到伊妮笑着调侃:“小姑娘,来一个?”
伊妮兴奋地点头,于是史密斯掏出十个铁币递给老板。
伊妮把圈举得高高的,舌头微微吐出,小心地瞄准那只穿红裙的布娃娃。
圈子飞出,在空中转了一圈稳稳落下。
“中了!”老匠哈哈大笑,“这孩子有天分,准是老天爷赏的手气!”
史密斯接过娃娃,随口问:“最近生意怎么样?”
老匠擦擦额头的汗:“不错啊,这几年大家都有钱,节庆一到,孩子们舍得花。要感谢路易斯大人。”
史密斯也接着说道:“感谢路易斯大人。
3
玛丽也笑着点头。
阳光照亮了人群,铁匠、渔夫、商人、士兵————
赤潮城的人们都在笑,那笑声温暖、真切,虽然还落着雪,但一切都暖洋洋的。
玛丽看着人群,心头忽然有些酸。
她记得自己还是霜戟城的中产商户之女时,生活并不象外人想的那样安稳,甚至冬天还会挨饿,嫁给他这位骑士队长的丈夫生活好了一点,但也总还是物资匮乏。
而且想到自己当初听闻迁往赤潮时的恐惧,玛丽轻轻笑了笑那时的担心如今看来真是可笑。
曾以为这片荒原只有雪与死亡,如今却成了她最温暖的家。
如今她在赤潮有了自己的家,一座双层穹屋,炉火温暖,地底的热管整夜流动。
家里有粮仓,有壁炉,有金币储在木箱里。
而她明白富足不是金银成堆,而是明天的饭不用担心。
玛丽平日里则在孤儿院兼职做执事,理帐册、发放口粮。
因为识字、懂算术,被称作玛丽小姐,月薪为两枚银币。
丈夫史密斯虽然依旧在外防线轮驻,但每年都能回城两个月,那两个月是她一年里最安心的时光。
而她的女儿伊妮,如今也六岁了,正在赤潮学堂上学。
虽然还不太会写字,算术也只会到十以内,但她每天都要兴奋地给玛丽读墙上贴的公告。
玛丽低声对史密斯说:“想不到我们能有这样的生活。”
史密斯咧嘴笑:“都是路易斯大人赐的。”
玛丽点头,却没有回应,只是看着女儿兴奋的笑脸,心想这才是真正的春天。
午后的节庆活动才刚开始,他们一家三口边玩边吃。
街角的木偶剧场传来孩子们的笑声,年轻的工匠们装扮成怪兽在游行队伍里乱跑。
街边设有小勇者闯关赛,孩子要跨过吊桥、钻木桶,最后敲响铜铃才能拿到糖果。
伊妮冲在最前,结果在吊桥就掉了下来,玛丽笑得眼泪都出来了。
他们还在临时搭起的摊位前看艺人吹火、画灯笼————
天色渐暗,钟声响起,玛丽牵起女儿的手,对史密斯说:“走吧,该去广场了。”
一路上人群越聚越多,空气里全是笑声与酒香。
“听说今晚路易斯大人要出来讲话。”旁边有人兴奋地说。
史密斯一愣,随即笑起来:“这可是稀罕事,上次见他还是去年出行的时候。”
伊妮拉着玛丽的手,眼睛闪闪发光:“妈妈,等下我能看见路易斯大人吗?
“”
“当然能。”玛丽笑着蹲下,把女儿围巾系紧,“不过要听话,别乱跑。”
他们随着人潮进入广场中央,火柱尚未点燃,四周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
人群密密麻麻,几乎肩挨着肩,孩子们被大人抱在怀里,以免被挤散。
“好多年没见过这么多人聚在一起了。”史密斯抬头看着四周的旗帜感叹。
玛丽正被人潮挤得半步一退,仍忍不住微笑点头,心中也有些期待。
那位领主,或许会说些什么吧。
这时一个熟悉的声音从旁边响起:“玛丽夫人?”
她回头一看,是物资官皮特,那个常来孤儿院送粮、送煤的年轻官员。他手里还提着一袋点心,脸上带着惯有的笑。
“皮特先生!真巧。”玛丽有些意外。
“是啊,我来帮忙维持秩序。”他打趣地笑。
史密斯也笑着点头:“今晚辛苦你们了。”
皮特摆摆手:“哪里,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话音刚落,火柱在号角声中点燃,火焰腾起,照亮整个烈阳广场。
人群的喧闹瞬间化为一片轰鸣:“路易斯大人!”
高台的灯光亮起,雪雾被光线切开,那道身影从火光中走上前。
他并没有穿金甲,也没有随从簇拥,只披着一件赤潮披风。
青年领主的神情平静,他环视人群,眼神温和,当他抬手,万人喧哗的广场竟真的安静了。
孩子们抬头,大人摒息,士兵放下了酒杯,连风声都似乎轻了几分。
玛丽看着台上的路易斯,心中莫名发热。
这一刻,所有的灯火都仿佛汇聚到这位年轻领主身上。
玛丽忽然明白,为什么人们总说:“赤潮的领主如同太阳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