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文武劝陈珂称帝的事情,陈珂并不抵触,毕竟,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几乎是每一个男人的幻想。
而且,之前他既不曾称王,又未曾称帝,民间也只是沿用“安王”之号,颇有些名不正言不顺。
可眼下北疆近乎一统,还作拥安东七州之地,虽安东之州不及北疆之州大,但七州合一,其面积也接近于整个北疆大小了。
适当打出一个名号也的确可行。
但称帝是不是太早了些?
大一统之后称帝,自然名正言顺,因为那时候就是万众所归的天下共主,可眼下也只能算割据一方,称王可以,称帝太过了。
就象大西北的元崇,如今也只是称王。
而象占据四州之地便仓促称大楚皇帝的皇甫宗吾,如今可是整个天下的众矢之的。
他步子迈得太大了,在民间的信服力几乎没有多少,其称帝的举措,在各大反王和军阀看来也只是个笑话。
控制的地盘影响不到别的地方,那天下共主之名就是虚的!
况且,称帝之后要册封文武,总不能让朝廷空着一大堆职衔。
但这些职衔一个箩卜一个坑。
文臣册谁,六部尚书要不要搞,内阁要不要搞?
武臣册谁,十位神项羽册封什么武官?军队职衔如何设立?
而且,若是在北疆就早早册封了一批,那么,待日后打下中原,灭掉南方以及周边各国时,手上的文臣武将将会更多,新的功劳也会陆续涌现。
到时候,老的文武如何加封,会不会出现封无可封的问题?
新的文武还有没有足够的位置提供给他们?
想到这里,陈珂皱了皱眉,挥手示意众人起身。
并表示,对此事进行一次大堂议。
新王宫的大殿之中,陈珂高坐在王座之上,他看了看宫殿的样式,象极了他当年在某地见过的“秦王宫”。
恢宏壮丽,威严厚重。
片刻后,陈珂开口,直接定下了基调。
“称王可以,称帝延后,起码,打下中原,灭了大雍再说。”
大殿的文武听了,明显松了口气。
毕竟,众人其实也没想直接一步到位,劝说主公称帝的过程,其实和砸不了墙壁,然后开个窗户的道理差不多,主公不拒绝就是好事。
因此作为武臣之首,大郎率先上前一礼,进言道。
“主公,无论是称帝,还是称王,都是兹事体大,尤其国号,乃重中之重。”
王国也是国啊,既然称王,一个确认正统地位,凝聚政治认同,彰显统治理念,区分政权和传承的国号,就得早早确认了。
诸葛延和司马仲谋同样上前进言,陈珂当即点头,让众人都议一议。
“要俺说,不如叫燕,北疆是燕地,燕王听着还是不错的————”
吕理刚说出口,便被七郎轰了下去。
“武夫别说话,你才读过几本书?那是伪燕之前沿用的国号,用了也不嫌晦气,况且,称王称帝大多一脉相承,日后多数会沿用,比如大雍开国皇帝初称雍王,他定都天京之后才变成了雍帝,而我国日后占据了中原,主公再称燕帝,岂不自降身段!”
“燕”本身就是一个地方割据政权的国号,用来成为日后全天下的象征性符号,的确有所不妥。
诸葛延拂须说道:“那不如叫大夏?底蕴深厚,历史悠久,曾有甲骨文上刻有象征中原之文本为夏,用其为国号既能能彰显政权的历史传承,又能确立正统地位!”
司马仲谋提出了不同意见。
“大夏的确不错,但历史上曾经被夏国用过了,且前朝纷乱时期,不少割据政权称夏,就连如今西南也有一小国称呼此名,我们再沿用是不是不太好?”
“那仲谋你说?”
“大安呢?导向明显,传递国泰民安的统治理念,贴合百姓对和平稳定的基本诉求,异于凝聚民心。”
“也可。”诸葛延点了点头。
“还有大干。《易经》云: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寓意王朝如天一般至高无上,国运刚健强盛,彰显我国强大的政治抱负和统治气度。”
诸葛延:“————”
司马仲谋竟然还留有备选?
诸葛延也是学富五车之人,当仁不让的又提了一个。
“恩,那叫大元也不错,大哉乾元,显示其盛大潦阔,且得其仁德之本!”
司马仲谋:“————”
以我之矛,攻我之盾是吧?
“要不叫大汉吧!”
周边边所有人都盯着吕理,七郎咬牙切齿,甚至差点没忍住凑他!
就你叫大汉是吧!
几位神项羽杀人的目光扫视而来,吕理汗毛炸立,脖子都不由自主缩起。
好冷!
坐在王座上的陈珂眯了眯眸子,也陷入了某种思考之中。
寓意都是好的,可几乎都被人用过了,哪怕是大干,他好象也听过很多次了,当然是在“话本”里,而眼下,想找个特别的,似乎比较困难。
但这个时候,大郎似乎想到了什么。
“主公,您可记得,曳落山时,您曾经提过一个国号。”
“恩?”
陈珂想了想,都有些没反应过来,疑惑道:“我提了什么?”
“天!”
大郎拱了拱手:“您曾经说过,天朝上国!”
陈珂闻听皱了皱眉,诚然,在现代,这称呼其实都带有一些调侃的意味,但是在古代,好象还真没听说过有那个朝代起过“天”的。
毕竟,这个字太沉重了,一般人也不敢用。
“天朝上国,主公,这个可,毕竟,民间百姓未必知晓国号背后的含义,可天”字通俗易懂,其威慎重,其意甚明,太适合我们了!”
眼下出现在这里的,几乎都算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民间也有传闻是陈珂带着天兵天将下凡解救众生,如今若是国号为“天”,岂不是一一映射上了吗?
对于这个国号,众人都没有太大的抵触,毕竟,几乎没有能比这个字更代表众人的是如何出来的了。
天兵天将也是不错的!
跟着主公,日后说不得真的有可能飞升仙界!
既然众口一词,陈珂也顺势定下了这个国号。
“今后,当以天”为国号,可寻一良辰吉日,昭告四方,且从明年初,启用新年号,当为天朝元年。”
“诺!”
群臣跪拜,然后高呼三声“大王万岁”!
陈珂点了点头,示意众卿平身。
他又道。
“今后王国大事,文以秀才处”为主,调诸葛延为秀才处”左主事,司马仲谋为秀才处”右主事,负责起草王国政令诏书,册封官员,制订礼制,秀才处”研讨一下,拿出个章程出来。”
像祭告天地先祖、登基受礼、定国纪元、册封赏赐、昭告各地等等流程复杂至极,这种事情自然要交给专业的人士去处理。
而眼下的“秀才处”,其实就是变相的“内阁”,虽然陈珂暂未设立品级,却也是为了以后称帝之时,可顺理成章将其“升格”。
“军中之事,则继续以翊武堂”为主,大郎为左主事,二郎为右主事,三至十郎为咨仪,境内的安东、安北两军调动、裁撤、整编、训练等军令,除了我之外,需经有翊武堂”加印文书。”
对于整个北疆和安东境内,也只是在抚州临时增设了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九寺。
其它各地衙门基本保持了不变。
毕竟,以眼下“天朝上国”的体量,行政机构基本够用,用不上增设与增加构架,不然,反而让北疆和安东变得臃肿起来。
就连九寺陈珂也不打算让其规模太大,毕竟只是个过渡性质的一些机构,拢共维持一点运转的规模即可,日后称帝说不定还会进行相关裁撤。
而且,一些官职也可以暂时挂靠到九寺中,至于官员的册封,就交给“秀才处”主导,他最后拍板即可。
“大王!”
诸葛延当即又谏言道:“王国初立,为稳定社稷,延绵子嗣,当创建宗庙,大王也该册封王后,广纳后宫了!”
陈珂:“————”
开后宫?
也对,都称大王了,哪有不开后宫的。
“恩,大郎和秀才处的两位主事留下,商议个中细节,其它人就先退下吧。”
众人又是跪下一大片,然后口呼:“大王万岁万万岁!”
大殿内就剩下君臣四人,然后又在隔壁偏殿开了个小会。
与大郎商议各地调兵征兵训练之事,还有俘虏的处理,投降将领的安置,后续军衔要不要延后,以及暂时要不要授勋等问题展开了商讨。
文臣那边就是各地政令的推行,财政支出以及税收体系的构建,当然,王朝的体制和相关仪式仍旧是重中之重,这里面需要“秀才处”拿出章程呈上来,然后由陈珂决断。
至于册封王后的事情,陈珂也交给了“秀才处”,待祭告天地先祖、登基受礼之后,可寻一吉日,先将徐安宁册封为王后。
至于司马仲谋提出选妃的事情,暂且押后。
当然,眼下的偌大的“天王宫”里,除了【背嵬营】和少量系统人之外,几乎是没有外人的。
原燕王宫内的内侍什么的早就被遣送出宫了,毕竟是张勋搜罗来的宫女和内侍,谁知道到底有什么货色。
有杀手都说不定。
况且,陈珂也看不得“后宫”出现什么腌之事,因此,寻一些信得过人自然就是重中之重了。
但外人信不过,陈珂可是有自己人的,村庄不提,光是两个小镇内,人口就有三十万多人,先挑选一些少量的宫女维持王宫的运转就行了。
他也不想在搞出一批太监出来,况且,毕竟,小镇产出的女子,可不比这些太监的力气差,清沅都能轻松将他抱起来,更不要说那些小镇产出的女工、厨娘之类的女人了。
每一个都堪称顶级“牛马”。
什么太监、内侍、御厨能有系统人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