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班头:宫束班掌事,年近六十,左手常攥着半块铜铸残片,对铜器纹饰雕刻极有心得,说话带蜀地口音,爱用“憨娃子”
- 阿枝:二十二岁,高瘦,擅长铜枝锻造,却总把树枝铸得歪歪扭扭,说是“要像山里的野枝才活泛”
- 阿钱:二十一岁,圆脸,专司铜钱纹饰雕刻,常把铜钱上的“五铢”二字刻反,还嘴硬“反着看也认得出”
- 阿叶:十九岁,手巧却毛躁,负责铸造铜叶与瑞兽,总把铜鹿的角铸断、铜鸟的翅膀铸歪
- 刘员外:蜀郡富商,为祈富贵,请宫束班铸铜摇钱树陪葬,性子急躁却爱凑热闹
- 后世策展人:三十多岁,戴圆框眼镜,对东汉铜摇钱树的“烟火气”
- 小徒弟:宫束班学徒,十四岁,总揣着炭笔和竹片,把工坊趣事画成小像
第一幕:工坊里的“枝丫乱颤”
场景:宫束班工坊——院内有两座半人高的熔炉,炉火“噼啪”炸着火星;东侧木架上堆着待锻的铜坯、刻坏的铜钱模子;西侧地面铺着麻布,摆着几截铸好的铜枝:有的枝桠往左歪,有的往右翘,还有一截枝梢缠了圈铜丝,像被风吹拧了;老槐树下的石桌上,摊着老班头画的摇钱树图样:树干笔直,枝桠对称,挂满铜钱与瑞兽,旁边还标着“枝长三尺、钱径一寸”的小字。
(开场:阿枝赤着胳膊,正用小锤敲打铜枝坯,要把枝桠锻出分叉。他每敲一下,就往铜坯上哈口气,可锻出来的枝桠歪得离谱,一根往天上翘,一根往地下垂,活像被狂风刮过的野树。阿钱蹲在石桌旁,拿着刻刀在铜钱模子上凿“五铢”二字,刻完抬头一瞧,“铢”字的金字旁刻到了右边,自己先“噗嗤”笑了。阿叶坐在麻布上,手里拿着刚铸好的铜鹿,鹿身倒是圆滚滚,可鹿角断了一根,他正用铜丝往断处缠,想装作“鹿在低头啃草”。
阿钱:(举着铜钱模子凑到阿枝面前)阿枝你看!我这“五铢”钱,刻得咋样?字体够劲吧!就是……刚才走神,把“铢”字的偏旁挪了窝,你说刘员外能看出来不?
(阿枝刚要回话,手里的小锤没拿稳,“当”一声砸在铜枝上,把刚锻好的枝梢砸弯了,像给铜枝安了个“弯钩”。阿叶看得直乐,手里的铜鹿没拿稳,“咕噜”滚到阿钱脚边,断角正好戳中阿钱的草鞋。
阿叶:(笑得直拍腿)阿枝你这铜枝,是想勾天上的云吧!还有阿钱,你这“五铢”钱,怕是要让刘员外认成“五朱”,到时候他准得说咱们宫束班没文化!
阿枝:(放下小锤,挠着头憨笑)我、我想着山里的树,枝桠都不是直的,歪点才像真的!你看这弯钩,以后挂铜钱,风吹着还能晃得更欢,多吉利!
(老班头背着布囊走进院,布囊里装着新采的砂岩石(打磨用),刚把布囊放在石桌上,就看见阿枝的“弯钩铜枝”、阿钱的“反字铜钱”、阿叶脚边断角的铜鹿,眉头先皱成了疙瘩,可盯着铜枝看了两秒,突然笑出了声。
老班头:(拿起阿枝的铜枝,掂了掂)憨娃子!你这枝桠歪得有章法,弯钩挂铜钱,确实比直枝晃得欢。阿钱,你这“反字铜钱”也别急着改,等会儿把一半正字、一半反字混着挂,风吹着铜钱转,正看反看都是钱,刘员外保准喜欢。阿叶,你那断角鹿也别扔,把它铸在树干底下,就说“鹿卧树下,守财护福”,比完整的鹿更有嚼头!
(三人一听,瞬间来了劲:阿枝又拿起小锤,故意把另一根铜枝锻出个“小分叉”,说要“挂两只铜鸟,让它们对唱”;阿钱把反字铜钱模子收好,又刻了几个正字的,说要“正反搭配,财气翻倍”;阿叶则拿着断角鹿,往鹿身加了几片铜叶,说要“让鹿啃草,显得更活”。小徒弟蹲在一旁,把阿枝敲铜枝的模样、阿钱眯眼刻字的憨态、阿叶给铜鹿添草的认真劲,都画在了竹片上,工坊里的笑声混着锤声、刻刀声,像奏起了热闹的“铜匠曲”。
第二幕:组装时的“笑料百出”
(阿枝踮着脚,把一根铜枝往树干上凑,想焊在树干左侧,可手一抖,铜枝歪到了中间,正好和另一根铜枝“搭”在了一起,像给树干编了个“十字结”。阿钱拿着铜钱往枝桠上挂,挂着挂着就分了神,把反字铜钱都挂在了最显眼的枝梢,还哼着蜀地的小调。阿叶蹲在木架下,正把断角鹿往树干底部安,可鹿腿没对准卡槽,怎么也装不进去,急得额头直冒汗。
老班头:(对着阿枝喊)憨娃子!铜枝间距要留两寸,你这两根枝桠挤在一块,铜钱挂上去都得打架!阿钱,你别哼歌了,看看你挂的铜钱,反字都凑一堆了,刘员外要是细看,准得说咱们糊弄他!
(阿枝赶紧把歪掉的铜枝往下挪,可刚挪到位置,焊锡还没凝固,铜枝又“吱呀”往下滑了半寸,正好蹭到阿叶的头顶。阿叶吓得一缩脖子,手里的断角鹿“哐当”掉在地上,鹿身又磕掉了一小块铜皮。
阿叶:(捡起铜鹿,欲哭无泪)这鹿咋这么不结实!刚断了角,又磕了皮,再折腾下去,怕是要成“无角无皮鹿”了!
阿钱:(放下铜钱,跑过来帮阿叶捡鹿)别急别急!我有办法!你看这磕掉的铜皮,正好能刻个小圆圈,就说“鹿身带宝,福气绕身”,刘员外肯定看不出来!
(阿枝也凑过来,指着铜鹿的断角说:“对!再往断角处焊片小铜叶,就说‘鹿衔仙草,招财进宝’,比完整的鹿还吉利!”三人七手八脚地忙活,阿钱用刻刀在铜鹿磕皮处刻了个圆圈,阿枝用焊锡把小铜叶焊在断角上,等老班头走过来时,断角鹿竟变成了“衔叶鹿”,看着格外别致。
老班头:(摸着“衔叶鹿”,忍不住笑)你们这群憨娃子,歪点子倒多!不过这鹿改得好,比原来更有灵气。阿枝,你那下滑的铜枝也别挪了,就留在那儿,以后挂铜钱,正好能和上面的枝桠错开,风吹着不打架。阿钱,反字铜钱也别换,混在正字里,显得更热闹。
(接下来的两个时辰,工坊里的笑料就没断过:阿钱挂铜钱时,不小心把一串铜钱缠在了铜枝的“弯钩”上,解了半天才解开,最后干脆把这串铜钱绕着弯钩挂,像给铜枝戴了个“钱串项链”;阿叶安歪翅鸟时,把鸟的翅膀安反了,老班头说“反翅鸟像在回头看,正好‘回望财富’”,就这么留了下来;阿枝焊最后一根铜枝时,焊锡滴在树干上,形成了个小疙瘩,他干脆在疙瘩上刻了个小元宝,说“树干藏宝,根基稳固”。等夕阳西下时,铜摇钱树的雏形终于出来了:树干上歪歪扭扭地焊着十几根铜枝,枝桠上挂着正反混装的铜钱,树干底部卧着“衔叶鹿”,枝梢站着“反翅鸟”,树干上还藏着个“小元宝”,看着乱糟糟的,却透着一股活泛的喜气。三人坐在地上,脸上沾着焊锡灰和铜屑,你看我我看你,突然“哈哈哈”笑了——阿枝的鼻尖沾了块黑灰,像粘了颗煤球;阿钱的脸颊上有道刻刀划的浅印,像画了道细线;阿叶的额头上沾了点焊锡渣,亮晶晶的,活像一群“铜脸笑匠”。
第三幕:刘员外的“破怒为笑”
(刘员外围着铜摇钱树转了三圈,脚步越走越快,最后停在阿枝的“弯钩铜枝”前,指着枝桠问老班头:“老班头!你这铜枝怎么歪歪扭扭的?还有这铜钱,怎么有的字正有的字反?我要的是规规矩矩的摇钱树,不是这‘歪瓜裂枣’的玩意儿!”
阿枝:(赶紧上前,指着弯钩铜枝)员外您别急!这歪枝是特意铸的,您看这弯钩,挂铜钱能晃得更欢,风吹着“叮当”响,像在喊“招财来”!还有这反字铜钱,正反混着挂,寓意“财气不分正反,四面八方都来”,比全正字的更吉利!
(刘员外刚要反驳,阿叶抱着衔叶鹿跑过来,指着鹿的断角说:“员外您看这鹿!它断了角,我们给它焊了片铜叶,叫‘鹿衔仙草’,您想啊,仙草能保平安,鹿能守财,平安加财富,多好!”
阿钱:(也凑过来,指着反翅鸟)还有这鸟!翅膀反着安,是“回望财富”的意思,说明您的财气越积越多,连鸟都舍不得飞走,要回头看呢!您再看树干上的小元宝,是焊锡滴出来的,我们刻成元宝,叫“树干藏金,根基永固”,您的家业准能代代传!
(刘员外听得愣住了,又围着摇钱树转了一圈,伸手拨了拨弯钩上的铜钱,“叮当”声清脆悦耳;再看衔叶鹿,铜叶在夕阳下泛着光,倒真像仙草;反翅鸟歪着头,确实像在回望;树干上的小元宝虽小,却透着机灵。他突然“噗嗤”笑了,手里的折扇也不敲了。
刘员外:(指着三人,又气又笑)你们这群憨娃子,倒会说!不过……这摇钱树虽歪,却比那些死板的铜器更对我胃口!你看这铜钱晃得欢,鸟鹿有灵气,连树干都藏着元宝,一看就有活气,不像别的摇钱树,跟摆样子似的。
(老班头拱手笑道:“员外过奖了!我们宫束班铸器,讲究‘活气’,物件有了活气,财气才留得住。”刘员外点点头,让管家把锦盒递给老班头,又伸手拨了拨铜钱,听着“叮当”声,笑得眼睛都眯了。
刘员外:(对三人说)以后我家铸铜器,还找你们宫束班!就喜欢你们这群憨娃子的“歪点子”,铸出来的物件,透着股让人高兴的劲儿!
(刘员外走后,三人又闹了起来——阿枝想抱着摇钱树晃一晃,却差点被铜枝戳到脸;阿钱赶紧扶住铜钱,怕把“钱串项链”晃散;阿叶则蹲在衔叶鹿旁,又给鹿加了片小铜叶,说要“让鹿多衔点仙草”。小徒弟在一旁拍手笑,老班头看着他们,嘴角扬得老高——这棵摇钱树,没有规整的枝桠,没有全正的铜钱,却装满了宫束班的笑声和巧思,是这群憨娃子用“不规矩”,铸出的最有福气的物件。
第四幕:千年后的“叮当回响”
(小女孩拉着妈妈的手,指着歪枝问:“妈妈!这树的树枝怎么歪歪的呀?还有这鸟,翅膀是不是装反了?”
后世策展人:(笑着走过来,蹲在小女孩身边)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这棵摇钱树是东汉时期的文物,叫“东汉铜摇钱树”,它的树枝之所以歪,鸟翅膀之所以反,是因为当年铸造它的工匠,是一群喜欢“瞎琢磨”的年轻人。他们铸枝桠时歪了手,刻铜钱时反了字,安鸟时错了翅膀,却把这些“差错”变成了特色,让摇钱树有了不一样的活气。
(一个年轻男生拿起手机,对着衔叶鹿拍照,笑着说:“原来还有这么有趣的故事!我还以为古代工匠都很严肃,没想到他们也会犯迷糊,还能把迷糊变成这么可爱的设计——你看这鹿,断了角却衔着叶,比完整的鹿更有味道!”
(后世策展人指着摇钱树,声音里满是感慨:“这就是东汉工匠的智慧!他们不追求‘完美’,更在意‘鲜活’。你看这歪枝,不是随意歪的,每根枝桠的角度都能让铜钱晃得更欢;反字铜钱混在正字里,是‘财气不分正反’的寓意;衔叶鹿和反翅鸟,是‘守财’‘回望财’的美好愿望。我们查过史料,当年蜀郡有个‘宫束班’,里面的工匠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爱闹也爱琢磨,这棵摇钱树,就是他们的手笔。”
(一个老爷爷推着轮椅,停在展柜前,看着摇钱树,突然笑了:“我小时候在老家,见过老木匠做家具,也总爱把桌腿做得歪一点,说‘歪点稳当’。没想到千年前的工匠,也有这股子‘随性’劲儿!这摇钱树看着不规整,却让人觉得亲切,像能听到当年工匠的笑声似的。”
(后世策展人点点头,伸手轻轻拨了拨展柜里的铜钱,“叮当”声清脆,像穿越千年的回响。小女孩听得眼睛发亮,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我好像听到工匠叔叔们在笑了!他们是不是在说,这棵摇钱树,能给大家带来好多好多福气呀?”
(展厅里的人都笑了,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摇钱树上,铜钱的影子在地面晃荡,像一群跳动的小金点。这棵不规整的铜摇钱树,带着千年前宫束班的笑声,带着东汉工匠的活气,在现代的展厅里,继续传递着“歪中藏巧、憨里藏福”的暖意。后世策展人看着小女孩亮晶晶的眼睛,轻声点头。
后世策展人:(声音温和)是呀,他们一定在笑呢。当年这群工匠,用最朴实的心思,把“不完美”变成了“独一份”,这棵摇钱树里,装着的不只是铜和锡,还有他们嘻嘻哈哈的时光,和对生活最实在的期盼——盼平安,盼顺遂,盼日子像这铜钱声一样,清脆又热闹。
(年轻男生举起手机,对着摇钱树录了段视频,镜头从歪枝扫到反翅鸟,再落到衔叶鹿上,嘴里念叨着:“回去得给我爸看看,说古代还有这么‘接地气’的工匠,比那些规规矩矩的文物有意思多了。”老爷爷也伸手摸了摸展柜玻璃,像是想触碰千年前的铜温,眼神里满是温柔。
老爷爷:(轻声感慨)以前总觉得老物件冷冰冰的,今天才知道,每道歪枝、每个反字背后,都有群活生生的人。他们也会犯错,也会瞎琢磨,还会为了圆个“错处”绞尽脑汁,这样的物件,才叫有“根”呐。
(小女孩突然拉着后世策展人的衣角,指着树干上的小元宝问:“姐姐,那个小元宝是工匠叔叔不小心弄出来的吗?是不是像我画画时,不小心滴了墨,又把墨改成小花呀?”
后世策展人:(笑着点头)太像了!就和你改墨滴一样,他们发现焊锡滴在树干上,没有扔掉重做,反而刻成了元宝,把“小意外”变成了“小惊喜”。你看,不管是千年前的工匠,还是现在的小朋友,面对“不完美”时,都有让它变美的本事。
(这时,展厅的广播响起轻柔的讲解声:“东汉铜摇钱树,出土于蜀郡地区,属宫束班工艺作品。其枝桠非对称,铜钱正反混铸,瑞兽造型灵动,打破了当时铜器规整的铸造传统,蕴含着东汉工匠独特的审美与生活智慧,是研究汉代民间工艺与民俗文化的重要实物……”
(声音里,后世策展人看着展柜里的摇钱树,仿佛又看到了千年前的宫束班:老班头拿着铜枝笑骂“憨娃子”,阿枝敲着歪枝哼小调,阿钱刻着反字铜钱偷乐,阿叶给断角鹿焊铜叶……那些嘻嘻哈哈的时光,都凝固在了这铜枝铜钱里,穿越千年,依旧鲜活。
第五幕:梦回工坊的“笑声永续”
(阿枝、阿钱、阿叶从里屋走出来,手里端着陶碗,碗里盛着蜀地的米酒。阿枝把碗递给老班头,阿钱坐在石凳旁,阿叶则凑到小徒弟身边,看他画的竹片。
阿叶:(指着竹片上的衔叶鹿,笑得直咧嘴)小徒弟,你把这鹿画得也太胖了!我铸的鹿明明没这么圆!
小徒弟:(仰起头,认真道)阿叶哥,我觉得圆滚滚的才好看,像能守住好多财!老班头说,物件要透着喜气,才有人喜欢。
(老班头喝了口米酒,看着三人,又看了看高台上的摇钱树,眼里满是暖意。
老班头:(轻声说)咱们宫束班,没铸过多少规规矩矩的物件,可每样物件里,都有咱们的笑声。这摇钱树,歪也好,反也罢,都是咱们用心铸的,往后刘员外把它埋在墓里,它也能带着咱们的笑声,陪着刘家代代平安。
阿枝:(挠着头笑)师父,以后咱们再铸摇钱树,我还把枝桠铸歪点,再刻个大弯钩,挂更多铜钱!
阿钱:(拍着胸脯)我也多刻点反字铜钱,再在铜钱上刻点小花纹,让它更热闹!
阿叶:(也跟着说)我还要给瑞兽加花样!给兔子安个小铃铛,给鸟的翅膀刻点羽毛,让它们看着更活!
(老班头笑着点头,小徒弟把画好的竹片递给三人,竹片上的笑声仿佛要从竹纹里溢出来。夜风吹过,摇钱树的铜钱又“叮当”响了起来,和三人的笑声混在一起,飘出工坊,飘向蜀郡的夜空,像在告诉所有人:有群叫“宫束班”的憨货,用最真的笑,铸出了最有活气的时光。
(镜头慢慢拉远:月光下的工坊,铜摇钱树泛着柔光,院内的笑声与铜钱声交织,千年未散。而现代展厅里,那棵一模一样的铜摇钱树,依旧在灯光下静静矗立,等着每个驻足的人,听它讲那段“憨娃子铸树”的趣事,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热闹与暖意。
阿钱刻反“五铢”
——那是最鲜活 最暖的痕